賦予參與者發聲的權力《大肚王傳奇》
6月
21
2013
大肚王傳奇(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5次瀏覽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13/06/08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原生劇場

文  洪雅琤(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生)

如果可以回到歷史的某個片段,你會為歷史人物做什麼決定?《大肚王傳奇》以互動式劇場帶領觀眾與參與者一同回顧拍瀑拉族(Papora)的故事,使枯燥乏味的歷史重獲生命力,加上光影、音樂與燈光的氣氛營造,參與者彷彿回到那時期的頭社集會,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從這些想法與意見可以發現參與者不論年齡的差異,皆十分融入於劇情發展中,讓觀眾席上的觀眾們不禁為這些青少年(兒童)參與者鼓掌,也給予演出肯定。

《大肚王傳奇》以戲的氛圍建立參與情境,使參與者更融入於其中,透過互動技巧的設計,使參與者在儀式性的帶領下入戲,化身為大肚社的族人,從一次次的情境互動下熟悉身處的空間,進而敞開心胸的回應劇中人物與發表個人的想法。從回應中可以發現參與者真的融入於劇中,例如當大肚王詢問是否要和荷蘭人做生意的時候,便有參與者回答:「不要跟荷蘭人合作,要不然會像其它社一樣逐漸被荷蘭人控制。」或是在良心巷的時候對大肚王說:「唯有和荷蘭人合作,才能避免更多族人的死傷。」設身處地的為陷入兩難之中的角色思索解決之道,其認真的語氣及不嘻笑辱罵的理性想法,讓人幾度忘記其為青少年(兒童)的身分,並期待能聽到更多參與者的發聲。

筆者觀看的場次在30位參與者中,有28位青少年參與者與2位兒童參與者。「囝仔人有耳無嘴(台)」,青少年(兒童)在現實社會中經常因其年齡、身分的關係,而失去發聲的權力。因此,當劇場成為一個鼓勵青少年(兒童)發聲的場域,對其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看戲體驗,也能建立其具備民主社會中自由且理性發言的態度。劇中演員隨機的選擇分享也打破了可能存在於參與者之中的不平等關係,使劇場猶如一個理想化的公共場域,參與者於其中可以針對問題發表自己的建議。

現場演奏配樂為演出特色之一,雖然演奏音量略為不穩定,而且時會蓋過演員的聲音,但仍成功營造劇情氛圍。光影與偶戲的搭配也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刺激,除了有將紙版偶運用於兩軍交戰之時,還有利用交趾陶進行戰略演練的逗趣演出,雖覺得突兀、滑稽,但也意外獲得觀眾的笑聲,為戲增添不同的「笑」果,不失為一個緩合嚴肅氣氛的設計,使參與者和觀眾適時地放鬆、歡樂一下再進入後續的思考、討論。這樣的劇情安排也使得參與者與觀眾在總長120分鐘的演出中不至於失去專注力,後半段的互動討論更顯深化。

《大肚王傳奇》以互動式劇場的演出形式,期望能達到透過劇場經驗來進行各種議題的討論。透過討論,參與者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且這樣的討論並不要求最後能達成共識或是一定要有一個結果,對於在教育體制下已經習慣尋找正確答案的青少年來說,劇場除了真正具備寓教於樂的功能外,也提供一種新的思考刺激。而參與者在劇中的發表與回應,或許也能為坐在觀眾席上的觀眾帶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大肚王傳奇》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說演員若能以更熟練的帶領技巧,帶領參與互動的觀眾們走入歷史,讓他們能放下對背後觀眾注視的武裝,應更能達到該劇精心設計的互動效果。
7月
01
2013
本劇循著這樣的概念再現以大肚部落為主軸的十七世紀臺灣歷史面貌,並且透過嚴謹的歷史考察和研究,企圖站在PAPORA族的角度,描述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場景。(郭彥汝)
6月
18
2013
在認識歷史與寓教於樂的前提下,這齣戲在敘述與演出的過程中,說書人不斷要求年輕觀眾選邊站,或是詢問他們,到底大肚王該如何做抉擇?若純粹以表演形式導入對歷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這齣戲顯然是成功達陣了。(蔡明璇)
6月
17
2013
不只是一齣戲,也是一堂另類的歷史課,透過觀賞與互動,讓觀眾體會:在強權環伺之下,一個族群為了保有自己的獨立、尊嚴和求得族群的生存,面臨兩難抉擇的不易。(黃靖雅)
6月
12
2013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