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操作的《神・操作》
10月
22
2021
神操作(學生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3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神・操作》是一齣野心宏大的戲劇,從劇名就能看出,此劇似乎是對神及存在相關哲學話題的深度思考。然而仔細看來,這齣戲卻並未完成它看似深遠的寓意。

觀眾在跳躍穿插的時間軸中片段地慢慢拼湊出故事的原貌,類似於記憶拼圖式的描寫中,我們發現一對消防員夫妻各自在工作或外遇事件中殺人:過失殺人/酒駕致死/憤怒殺人。其他呈現的片段則讓觀眾有更多不同的角度看到與這對夫妻生活相關的人物:一對互不理解的祖孫、喪夫的消防員妻子、一個有著眾多女性簇擁者的神?及一個與所有人物都毫無連結,每次出場都在獨自拼搏掙扎的野人?導演利用拼貼跳躍的時序安排,引領觀產生解謎推理的樂趣;然而,過於緩慢鬆散的故事節奏、其實並不深奧複雜的謎團安排,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情緒似乎在狂躁症邊緣的所謂神的表現,更別提從頭到尾讓觀眾一頭霧水,跟其他角色都毫無相關的野人角色。《神・操作》或許力圖使觀眾體會命運(或者是神祇)的精巧安排造成的諷刺結果,但觀眾卻只能留下神迷惑的感受。


神操作(學生劇場提供)

不過《神・操作》仍有其動人之處,其中多數的演員表現可謂可圈可點。雖然筆者對於其中的野人角色在劇中的安排有所疑惑,但演員戴一晢的肢體及情緒表現可謂十分突出。另外劇中飾演麗麗的廖沛瑀,獨白片段也頗為誠摯動人。可惜的是,演員的傑出表現並無助於劇本的完善及提升,觀眾反而更能感受到情節架構的缺失,及對白邏輯的怪異。例如:孫子小為闖入消防員王孝及他太太麗麗的家的那場戲,室內人聽到電鈴響,竟然是用嘴喊是誰(難道他們不知道現代社會家家戶戶裝有門戶監視器嗎?),王孝聽到回答說是朋友來訪,明明不認識也讓他進門(難道劇中人活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桃花源,沒有戒心嗎?)。而客廳中,王孝與小為關於鐵鎚的一段對話,似乎想輕巧聰明地隱喻鐵鎚等同男性生殖器,但過於粗陋的語言節奏,使觀眾只能體會滿滿的尷尬。(更別說,不認識的人進你家,拿出鐵鎚來,你第一反應竟然不是報警,而是跟他討論鐵鎚的大小⋯⋯)

《神・操作》中最為奇妙,又或者該說,最令人值得深思的安排,則是那段神誘使爺爺許願的情節。神說:「語言能表達的實在太少了」,又發現神在爺爺終於許願想活長一點時,狂喜的透露:有人可以幫祂分擔痛苦了。這其中,神展現了:無所不能似乎反而對祂而言是種折磨,並非喜悅。然而,觀眾卻又無法確定所謂的神真的存在。不禁思索:這一切是祂的惡作劇?抑或神只是爺爺的幻覺(畢竟他最後還是去世了)?也許,當觀眾對於劇中神的操作感到疑惑時,便是導演及編劇的神・操作,也許,正是這齣戲所欲表達的理念:請自己想答案。

《神・操作》

演出|學生劇場
時間|2021/10/15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