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裡有聲音《kemeljang.知!所以?》
12月
21
2021
kemeljang.知!所以?(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攝影巴卅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0次瀏覽

廖炎勇(廖炎勇)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琵琶行》裡提到「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大意是說,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悶悶無聲,勝過有聲的表達,對於觀賞作品百感交集的我來說或許當下的感動即「無聲勝有聲」。

蒂摩爾古薪舞集此次的製作《kemeljang.知!所以?》是台灣首支有聲靜默當代舞蹈作品,由巴魯・瑪迪霖的作品《心事誰人知》發展而來。編舞家巴魯・瑪迪霖的創作理念是為了讓廣大的聽障朋友們看見音樂,因此在本次製作中可以看見許多的律動以及手語的應用,舞作首段是用眾所皆知的遊戲「比手畫腳」來帶出歡快的氛圍,由舞者與舞者的互動轉為觀眾與舞者的互動。我看到了前兩排的聽障朋友們非常努力的比劃著手語,想讓台上舞者猜出天幕上的詞彙,這其實是非常讓我感動的一幕,演出者與觀者透過這個遊戲消除了聲音與溝通上的隔閡,大家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這正是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宗旨「讓少數的聲音被看見」,觀者在決定投入「比手畫腳」的同時,也都成為了表演者。


kemeljang.知!所以?(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攝影巴卅席)

根據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以及舞者楊凈皓所述,這支舞作中融入了義大利手語、藝術手語、台灣手語以及國際手語,在翻譯的過程中已經存在了難度,而手語跟我們所熟悉的語言一樣,都會有屬於它們獨特的語法,有時候手語是倒裝的句型,而腦海中的語言卻是順向的,加上複雜的舞步以及隊形,讓舞者挑戰非常大。有時候在手語的世界裡面,語彙往往是非常直接的,拿舞作裡面的歌詞「既然你把我拋棄」這句話來看,轉譯成手語就是「你把我拋棄」,而我在想「既然」一詞的委婉或許更接近於「人」的表現,而非功能性的展現。藝術源於情感,情感則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手語作為這種媒介,自然充滿著情感,雖然我在觀舞的過程中,我聽不懂族語,看不懂手語,但我卻深深的被舞者的律動與無法藏住的真摯情感所感動,這或許就是蒂摩爾古薪舞集要我們思考的事情,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劇本,而是源自於「人」的能量。

舞作中由月桃所串成的鏈條從天而降,根據編舞家所敘述:月桃被排灣族譽為神奇植物,自古以來是原住民愛用的編織素材,除了可編製為草蓆、置物箱、搖籃等日用品之外,古時甚至還曾作為「箱葬」,從出生到死亡,都與月桃習習相關。


kemeljang.知!所以?(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攝影巴卅席)

當我在觀舞時我並不知道月桃這種植物對於排灣族人的意義,當月桃掉落後,舞者手牽手跳起了排灣族傳統舞蹈,與一環又一環的月桃產生呼應,我覺得這象徵一種精神的傳承,當舞者開始高歌時,月桃又像是人類心靈上的連結,或許編舞家帶著舞者入山砍月桃、扒月桃、編織月桃的過程中,就已經將舞者的心緊緊的串在一起,觀者才會感受到滿滿的能量傳遞。

2018年義大利波隆那書展Non-fiction首獎得主《看見聲音》一書中提到「有時候你必須安靜下來,關掉所有的聲音……然後,我們學會了傾聽與感受世界」,誰都有權力吶喊,當我沉浸在舞者們的手語動作中時,我彷彿忽略的音樂,我看見了無聲的力量。很開心這次能看到一隻非常勇敢的作品,期待蒂摩爾古薪的手語創作能夠越來越被世界看見,讓我們看見那些聲音,也期待能看到屬於臺灣的靜默藝術節。

《kemeljang.知!所以?》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21/12/03 19:30
地點|台北 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