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的暫停時間,海線音樂場景串連:「浮現祭2022」
2月
25
2022
滑動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3次瀏覽

林真宇(專案評論人)


農曆年節尾聲,元宵節前,「浮現祭2022」於台中鰲峰山運動公園熱烈上演。兩日四個戶外舞台,加上講座、NTW 新台灣娛樂摔角聯盟合作的摔角戰區,及可報名的小旅行,浮現祭讓清水區的這兩日湧現音樂、人潮與年輕氣息。

音樂祭自1960年代末,逐漸在全世界開花結果,而在台灣也展現了獨特的面貌。當音樂祭所能提供的節日氣氛、充足的社交機會,和與音樂未必相關的體驗(non-musical experience),已被證實和聆聽音樂的經驗同等重要(Bowen and Daniels, 2005)【1】,浮現祭以質樸謙和的姿態,沒有太多華麗場景,卻串連了不同的音樂類型和場景,讓這些未必與音樂相關的體驗,有機會發生。這些體驗,可以是意料之外,需要和夥伴一起閃躲的一場雨,也可以是邊走邊看,對當地歷史及人文風情的理解,而今年的浮現祭,以上都囊括。

除了提供讓參與者更了解台中海線和清水的「冒險藏路小旅行」外,浮現祭的現場看板也提供了美食地圖,鼓勵參與者走一小段路,到清水市區用餐。清水街景,可由精緻的建築以及歷史悠久的公司商號,見其過往繁榮風情。除此之外,一般假日路過、並非特意前往浮現祭的觀眾,也有機會和音樂演出相遇。「冒險」舞台,位於鰲峰山公園的競合體驗遊戲場,是民眾可以免費觀看的舞台,許多台中在地樂團,包含「最後一擊」、「OBSESS」、「BIKE」等,也在這兩日接連於「冒險」舞台演出。除了可由上而下俯瞰舞台的觀景平台,附近的遊樂設施、運動器材、草皮,也成了參與音樂節與假日踏親民眾的匯集之處,於是家庭、幼童、長者、與年少成群的聽團男女,譜成一音樂演出與生活結合的風景,他們此時皆相遇。


溢出日常的音樂祭魅力

第一天「浮現」舞台的壓軸演出,是來自台中,於故鄉演出,成軍已十六年的金屬樂團「血肉果汁機」。他們演出數首2021年發行的專輯《GOLDEN 太子 BRO》中歌曲,而許多首內容皆與台中相關,從〈太子哥〉對台中的稱讚「I love my 故鄉 我都稱讚它是 nice city / I love my 璀璨台中 it's classic」,可見一斑。當晚血肉果汁機的演出,精準霸氣如往常,而台下的觀眾反應極為熱烈,齊唱、衝撞。在歌曲間,血肉果汁機還不忘提醒觀眾口罩要戴好。是啊,兩年餘,已習慣口罩、酒精消毒、量體溫的音樂祭參與者們,仍然處於一個疫情的世代,只是我們或許已經活出了「新常態」。而主辦單位,或許也已習慣要因應疫情變化,準備諸多備案。

血肉果汁機的死忠粉絲,或許已經跟了他們十多年,而「清水」舞台的演出者,則是相當不同的一群人。位於「浮現」和「光景」兩個大舞台聯繫的道路途中,許多年輕,且被不同樂種和流行文化形態孕育長大的樂迷,集中在較小的「清水」舞台。

除了第一天許多嘻哈音樂人,包含「小卡比」、「潮州土狗」,以及台中在地的「西屯純愛組」等連番上場,第二天,更有與 MUSiC GEAR 音樂聚聯合企劃的「GO! GO! IDOL FEST」偶像舞台,將許多「地下偶像」帶到浮現祭。這些地下偶像,大多為團體,且與日本偶像文化場景有內容和形式上的連結,以「姬Revolt」為例,四位團員以反叛的公主形象為人物設定,融合金屬死腔、龐克、歌德搖滾元素、舞蹈及一身黑的短裙裝扮,在演出之餘也不忘介紹她們在團裡的名字,與其背後的故事,下台之後,也見粉絲排隊守候,簽名合影。

從Becker的次文化理論觀之,會發現地下偶像、大嘻哈時代的參賽者,與「浮現」舞台的搖滾樂團,恐怕皆屬不同的藝術世界(Art Worlds),但這些不同的世界在浮現祭碰撞,而文化場景如水匯流,亦帶來新的感官體驗。從社交到節日氣氛,在音樂祭能夠為參與者提供的諸多體驗裡,「分離體驗」(The separation experience)較少被討論。分離體驗,和於 Falassi(1987)所說的「暫停時間」(Timeout of time)【2】類似,指的是被視為超出常規的時間,這樣的時間,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感受和行為空間,也激發自我反思的機會。分離體驗提供了一個環境,讓​​參與者脫離日常生活,探索理解自己的新方式,在舊的關係裡找尋新的可能,也讓自己對感知世界的新方式持開放態度,這些都可以是正面的經歷。

浮現祭,或許沒有許多音樂節鋪天蓋地的宣傳,也沒有嶄新的虛擬整合演出模式,但真切地提供了參與者「暫停時間」。參與者戴上音樂祭手環的那一秒,彷彿也進入一個不同的時空,遊走於舞台中,於清水吃米糕,抑或跟著小旅行遊歷的我們,在海線已串聯的音樂場景中,有幾秒鐘脫離了日常生活。

註釋:
1、H. Bowen, Margaret J. Daniels. (2005). Does the Music Matter? Motivations for Attending a Music Festival.
2、Falassi, A. (1987). Time out of Time: Essays on the Festival.

《浮現祭2022》

演出|浮現祭2022
時間|2022/02/12- 02/13
地點|台中鰲峰山運動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