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黃珮迪(微小創造創辦人)
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台北打擊樂團以一場名為「聲響之森:打擊樂奏出的動畫詩篇」的音樂會,為午後時光灑下了一抹可可愛愛的色彩。這場音樂會以久石讓的經典動畫配樂為主軸,將現代與爵士、跨界與流行的語彙巧妙融合,帶領觀眾走入一扇通往「絕對」音樂世界的大門。這是一場純淨、永續的聲響實驗,也是一次遊走、融合、創新的音樂旅程,讓聲音本身成為評論與感知的主角。
本場音樂會最令人驚豔之處,在於它對音樂語彙疆界的徹底消解。久石讓的旋律本就跨越了時空與國界,深植於每個世代的心中。而台北打擊樂團此次邀集法國與台灣的新銳作曲François Vallet、Hugo Van Rechem、Simon Nebout、莊彥宇及黃奕軒,對《龍貓》、《千與千尋》、《風之谷》、《魔女宅急便》、《崖上的波妞》、《蒼鷺與少年》等經典主題進行全新編曲。這些熟悉的旋律,經過打擊樂的再詮釋,變得既親切又新穎。
更令人驚喜的是,演出中加入爵士鼓、貝斯與電吉他等流行樂器,讓音樂會不僅僅停留在打擊樂的技巧展示,更進一步拓展到流行與爵士的節奏律動。每一次鼓棒的落下,每一次吉他的點綴,都讓久石讓的旋律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新生。這種跨界的火花,不僅豐富音樂的層次,也讓觀眾在熟悉的旋律中展開一場聲音的冒險。
這不禁令人反思:當代音樂現場為何仍要固守「樂種/流派」的壁壘分明?從流行音樂的即興精神、古典音樂的結構嚴謹,到現代音樂的聲響實驗,本質上都是聲音的不同維度探索。正如當代音樂學者指出,二十一世紀的創作已進入「後流派時代」,數位串流平台打破類型框架,聽眾更渴望聽見聲音的無限可能。
這場演出不只是音樂的呈現,更像是一場聲音的實驗室。藍盒子的現場音響設計極為出色,打擊樂的細膩層次與空間感被推到極致。觀眾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每一個敲擊的細節:從馬林巴的溫潤木質音色,到爵士鼓與貝斯的低頻律動,再到電吉他的輕盈點綴,所有聲響在空間中流動、交織、碰撞,形成一幅立體的聲音畫卷。
在〈啵啵啵波妞〉一曲中,編曲家莊彥宇以極富童趣的巧思,將「水」的意象從視覺轉譯為聽覺的流動性。她不僅在打擊樂編排中運用浪潮般的琶音來模擬海水流動,更在現場演出時,突然拿起吸管,對著裝滿水的魚缸吐氣,發出咕嚕咕嚕的氣泡聲響。這一瞬間,動畫片段彷彿歷歷在目,觀眾耳邊的聲響與心中的畫面交織,讓水的生命力與童趣氛圍鮮明浮現。這種跨感官的詮釋方式,正呼應動畫學者對宮崎駿作品中「水元素」的解析。透過層層疊疊的聲響,生動再現水的靈動、純真與象徵意涵,使音樂與動畫的世界在現場完美交融。
這樣的聲響實驗,恰恰回應當代樂迷的聽覺需求。在習慣Program編曲與電子聲效的世代,這場演出以現場即興的動態層次,提供數位音源難以複製的溫度感。爵士鼓與馬林巴的對話、電吉他與木琴的共鳴,建構出既精準又充滿人性波動的聲響織體。以鐵琴敲擊出浪潮般的琶音,同步與爵士鼓的切分節奏交錯時,我們聽見的不只是動畫配樂的再現,更是聲音邊界溶解後的全新聽覺維度。這種「有機的數位感」,既具備電子音樂的聲響密度,又保留原聲樂器的細膩質地,正是當代聽眾在過度量化生產的音樂環境中,渴求的真實感動。
雖然現場觀眾多以親子族群為主,但久石讓的旋律早已超越年齡與世代的界線。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宮崎駿動畫,這些旋律是我們共同的記憶與情感連結。這場音樂會讓熟悉的旋律在爵士的自由精神與打擊樂的豐富聲響中煥發新生,成為一次感官與思辨的冒險。
演出者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音樂語彙重新編織,讓每一個聲響都蘊含著文化辨識與未來想像的可能。這不僅是對動畫配樂的致敬,更是一次勇於創新、擁抱多元的音樂實驗。觀眾在這樣的午後時光裡,不僅回味童年,也在聲音的冒險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奇幻旅程。
雖然外頭下著傾盆大雨,這場音樂會以純淨的聲音開啟無限的想像。現代與爵士、跨界與流行不再對立,而是共同構築出一扇通往「絕對」音樂世界的大門。聲音成為評論與感知的主角,也為當代表演藝術帶來全新的視野與感動。於是,一個可可愛愛、充滿幻想與驚喜的午後,就這樣悄然誕生於聲響之森中,讓每一位聽眾都能在熟悉的旋律裡,展開屬於自己的奇幻探險。當鐵琴的浪潮琶音與水元素聲響漸漸淡出時,我們彷彿看見波妞躍出琴鍵的瞬間,那是聲音魔法最純粹的顯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久石讓的旋律。
《聲響之森:打擊樂奏出的動畫詩篇》
演出|台北打擊樂團
時間|2025/05/11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