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軼事?傷痕意識!——《金銀鐲》
5月
03
2022
金銀鐲(拾念劇集提供/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1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拾念劇集從《大神魃》到超神話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蓬萊》,以神話傳說結合南管打造迷幻傳說,此次《金銀鐲》虛構了一個國度,然而其中發生的故事卻是自歷史罅隙中流淌而出的真實苦痛。近年來,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戲劇作品屢見不鮮,然而述說的角度各有差異,或為大歷史敘事、或以受難者故事投射出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悲劇,而《金銀鐲》採取了意識流的表現手法,以三個角色各自的意識返照、串連起一段隱晦的悲劇。

本劇共分為五場,首尾分別為〈曲之先〉與〈曲之四 雲泥錄.金銀鐲〉,延續《蓬萊》中雲泥二鬼的角色,由樂師扮演雲泥,以他者視角觀看發生於「西島」的一樁軼事。按節目冊所說,西島此一虛幻國度係變更中心點,產生了相對的視角,用以「打破或改變人類固有觀點」。雖則如此,此西島軼事的人物、語言、年份以及故事場景仍和臺灣非常貼近,「西島」十分直接地指涉於臺灣,即使劇中並未明確說出劇中人物在白色恐怖時期因何罪名受刑,劇中人物提供的線索也足以令觀眾領會此為政治受難者事件。


金銀鐲(拾念劇集提供/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那麼,此戲是否改變了何種固有觀點?作為一種創傷記憶的呈現,觀眾得以看到受難者、以及受難者家屬的苦痛,卻無法針對此政治隱喻切出新的理解或觀點,即使超然如雲泥二鬼,亦是作為旁觀者對人間事發出唏噓之嘆。如此,即使將「西島軼事」的設定拿掉,亦不妨礙觀眾的理解。

此劇動人且新穎之處,是以三段故事、三位主要角色的「意識」帶出一段歷史傷痕書寫。中間三場分別為〈曲之一 金手鐲〉、〈曲之二 交會 在公園〉與〈曲之三 夜中銀光〉,第一場為岱玲自打金師傅處獲取一枚金手鐲,霞姐買下作為兒子的聘禮;自留下金手鐲後,時空扭曲,重複出現某個時刻,而後一陰魂渾身傷痕漫步而出,如此,藉由一則詭異的靈異事件開啟觀眾的疑問:男子是誰?第二場為筱今於公園樹下逢一女子若群,若群聲稱於此等待愛人多時,從穿著打扮、以及手上的《中央日報》可知,若群所在時空為1960年,筱今與若群分屬不同時空卻在此相遇,再次以詭異事件將時間序往前推回。第三場為受刑人江瑀遭受逼供,他原先打了一隻金手鐲準備結婚,卻被誣陷抓進牢中,只能在獄中思念愛人。

至此,故事的倒序手法使事情明朗化。這三段故事並不講求敘事的完整性,而是通過時空的扭曲、混亂帶出角色的苦痛意識,現世與幻異時空的交會是為「逢魔時刻」【1】,若群的苦等不得、江瑀受困獄中的絕望為凝滯的傷痕記憶,在此逢魔時刻被重現而出。劇中以「金承陽、銀受陰」來說明陰陽循環的交會,《金銀鐲》的銀鐲並非如金手鐲為實質物,而是以舞臺中間的圓形投影光環作為陰的隱喻,於此空間中,泯除了過去與現在、人與鬼的界線,如同白晝與黑夜之交會,陰與陽、生與死在同一個時空中映現。


金銀鐲(拾念劇集提供/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金銀鐲(拾念劇集提供/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金銀鐲》以一只金手鐲作為引物帶出時代的悲劇,在謎底揭曉後將情感漸次推至高峰,最終收在第三場馮文星的獨腳戲。圓形光環以內成為監牢,靠著畫外音呈現拷問的過程,舞台空間完全留給馮文星發揮,他利用肢體的蜷曲、翻滾來作為受刑者的身體苦痛,同時也是心境的外化;配合著楊智博的鼓、罄等樂器的節奏感,以一種想像、虛擬的頓挫加強緊繃的張力,在痛不欲生的詮釋上表現得相當出色。許淑慧與楊智博身兼樂師與雲泥二鬼,以雲泥二鬼之口唱曲以發之感慨,然而楊智博的唸白與許淑慧的唱唸仍有韻味方面的落差。主要角色的唱曲則用以表現人物的情感思緒,其文辭典雅,加以句與句之間接連緊密,因此對聽者而言,仍需要一些時間消化文辭的意涵。相較而言,樂曲〈牙一咬〉的語言較白話,輔以馮文星咬牙切齒的身體語言,使此曲更為貼合人物聲情。

整體而言,《金銀鐲》是瑕不掩瑜的,它以抒情呈現「軼事/意識」的手法告訴我們,戲不必說得太滿,留下一點留白空間,讓南管樂的文雅特質去鋪墊情緒,如此便能打動人心。


註解:

1、指晝夜交錯之時,容易遭逢魔物的時刻。

《金銀鐲》

演出|拾念劇集
時間|2022/4/2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