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探索的場景——六堆庄頭劇場《天河通地頓物語》、《樂土》
5月
05
2022
樂土(思劇團提供/攝影邱垂仁 邱条影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9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先破題,標題缺失的主詞是「家鄉」。

《天河通地頓物語》、《樂土》兩齣戲皆從主角因故返鄉說起,他們先是離鄉又都試著回鄉探尋,故事於焉展開。有趣的是,究竟成長環境,何以在長大後變得如此珍奇,這麼被需要?或者說,是什麼因素使得離鄉後,紛紛萌生對家鄉的好奇?甚至,家鄉變成被探索的對象,能在同一個策劃的不同節目裡,出現相似情節?

1721年,朱一貴事件爆發,居住在高屏地區的客家人為保衛家園,於是團結各庄,逐漸形成「六堆」來力抗動盪。隨後經歷不同政府治理,中堆、前堆及先鋒堆等集結,現今已轉變為竹田鄉、麟洛鄉等行政區域劃分。【1】

因大規模集結歷史至今已300年,客家委員會於是推出長達一年多,橫跨高雄市、屏東縣多個鄉鎮的「六堆300」系列活動,包含九檔節目的「六堆庄頭劇場」為此系列壓軸。九檔演出多以四縣腔客語為主,本文書寫的其中兩檔《天河通地頓物語》、《樂土》,亦不例外。


戲中對譯,戲外交融的《頓物》

然而,我並不熟悉客語,在沒有任何字幕輔助的半戶外演出裡,語言成為我與返鄉之情最遙遠的距離。正巧,「必須翻譯」是老男孩劇團《天河通地頓物語》(以下簡稱《頓物》,竹田舊名)中,使故事得以放慢、反覆確認述說合理的原因。

在戲中戲的結構裡,男孩離開多年,帶著厚實資料與相機,決定返鄉尋根。客語不復流利的他,遇上留鄉童年玩伴,兩人於是就著華語、客語,不停對譯當地劇團正在上演的在地故事,所述說的,正是上述「六堆」形成由來,以及竹田昔日生活情景。


天河通地頓物語(老男孩劇團提供/攝影黃鈺軒)

由於場景變換與對話翻譯頻繁,戲中戲於是越來越破碎,並與兩人時空逐漸交融。當兩層戲的角色穿梭對話,似乎正隱喻著忠義祠裡,觀眾與《頓物》互為觀看者、互相承繼史事的關係。能否仔細明白字句,顯得重要,卻也沒那麼必要了。至少,在返鄉男孩設定上,堪可給外來的、對客語生疏的觀眾,某種行動者的體認:於不易釐清的事物面前,仍積極渴望了解,我的到來也是我欲探索、理解的一部分。

將戲外實際存有的在地「頓物劇團」編入戲裡,並在語言、時空的斷裂上往返琢磨,足可見《頓物》的精明安排,既照顧眾多當地觀眾,也考量到現場少數外來者如何介入故事的問題。戲裡戲外,人人皆頻頻持器材攝錄,以及交頭接耳,互相解釋及談論眼前故事,台上台下於是輕易地交融在一起,一切既寫實又真實。因而,客語能被即刻理解多少,重要性變得其次。最重要的是,藉由搬演活動,地方的人得以相聚,讓家鄉化為探索入口,給相聚的人一同進入場景發現與交流。


《樂土》,一場在地事件的發生

思劇團《樂土》同樣也將觀眾納入考量。這回,觀眾不若返鄉青年,觀眾就是觀眾。演出前後,健康操老師登場,吆喝村民(觀眾)共同律動,地點在一點也不違和的廟埕與一旁空地。且一同律動的在地演員(村民)候演時,被安排坐在觀眾席;也就是說,「演員—村民—觀眾」三者身份可能同時兼具或已模糊化,這種「同在」設定,促使彼此心的距離大為縮減。

戲裡多段角色直面觀眾傾訴的獨白,有效傳遞演員豐沛的情緒及整場戲的氛圍。於是,觀眾不只是觀眾,也是場景的一部分,也是故事的一份子。因此,儘管我對客語生疏,卻不致影響感受過大,仍能找到與情境相處的位置,被演員打動並產生共感,有一種故事裡的親情也與我有關的感覺。


樂土(思劇團提供/攝影邱垂仁 邱条影室)


樂土(思劇團提供/攝影邱垂仁 邱条影室)

此外,不得不讚賞,《樂土》的在地演員【2】表現相當成功,一場親族商討未婚女性能否入宗祠的戲,十分撼動人心。被清晰述說的台詞,被厚實呈現的立場,以及順暢緊接的默契,在在顯示演員消化劇本的功力,他們與范宸菲、詹玉琴兩位飾演核心角色的演員同台,融洽至極、互為助力,讓戲就像正在發生一樣。換句話說,《樂土》不只上演一齣受挫名廚返鄉尋味的戲,更是透過演出,顯影一場在地事件,而觀眾也都被捲入事件當中,一起屏息與呼吸。

相較《頓物》場景多在竹田,《樂土》則不只著墨於麟洛。對我而言,儘管兩者皆有人物返鄉的情節安排,但後者有較充分的角色內在衝突、異地經驗衝擊(歸國、城鄉移動),家鄉成為探索場景的過程,因而變得更為遼闊、有活性、有氣息。當在戲裡要挖掘、探究與思辨一個地方的史地紋理、人文風景時,甚或只是要傳承在地故事,若能添上更豐富的差異視角(如由外而內、今昔相較等),或許該地內蘊能因對話辯證而更加浮現與立體。同時,返鄉的意義,也就能不言自明。


天河通地頓物語(老男孩劇團提供/攝影黃鈺軒)


樂土(思劇團提供/攝影邱垂仁 邱条影室)

回到文章開頭提問,由不同劇團在不同地點上演的戲,有神似的情節起點,很可能絕非偶然。以「返鄉者」作為方法,進行與當地人合作的在地創作,看來頗具趨勢。在《頓物》及《樂土》裡可以發現,返鄉者人設建構,當地與外來表演者情節佈局,角色與觀眾互動關係及觀看家鄉的角度,皆是能多加切入思考的重點。

不論此類創作目標觀眾有哪些,只要能為人召喚,對即將佚失的史地風土探索的欲望,故事終將有機會未完待續、持續綿延。30分鐘、60分鐘的演出,未必能說盡角色探尋的心理因素,不過若能藉戲喚起觀眾對家鄉的注意,在腦海形塑想像的場景,創作目的也就到位了。


註解:

1、有關「六堆」更詳細的由來說明,可參考「六堆庄頭劇場」官方網站 https://www.liugduitheater.com/about。(檢索日期:2022/04/28)

2、《樂土》庄頭在地演員:邱瑞英、洪秋菊、徐秀琴、陳詩穎、陳和鄉、陳懋順、黃子玲、黃昌德、黃羿汎、黃歆婷、潘珠哖、謝朋鄉。

《天河通地頓物語、樂土》

演出|老男孩劇團、頓物劇團;思劇團
時間|2022/04/23 15:00;2022/04/24 16:30
地點|中堆 竹田-六堆忠義祠;前堆 麟洛-鄭成功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