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筆連連、驚喜不斷的當代馬戲——《苔痕》
7月
20
2022
苔痕(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37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熱鬧即是門道」,此為今年四月筆者參加FOCASA馬戲藝術節【1】過後,所看見的絡繹人群與風景,然而同樣是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所籌劃的演出,《苔痕》的獨到之處並非如馬戲節迎合群眾目光,而是將每位表演者的能量放置在浩瀚的黑夜裡,如星子般隱隱閃耀。《苔》作為該團2020年經典舊作,內容講述一群大男孩直來直往的化學反應,筆者原以為這個作品會以不斷疊加的驚人技巧來烘托其核心內容,然而《苔》所展現的文化體驗卻如茶道的空無亦滿般,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心得以品嚐不同風味,娓娓道來一段架空卻又無比真實的故事主題,更一解馬戲曲終人散的寂寥,留下了一絲引人省思的沁香。


展現當代馬戲的藝術概念和跨界交融

「當代馬戲」有別於以人為本的「新馬戲」,進一步透過街頭抑或當代劇場的「藝術概念」,逐步建構出不僅僅是多元,甚至使馬戲能夠創作跨界交融不同領域的全新表演,跨界尤其以同為身體定義語言的舞蹈最為明顯,譬如0417特技肢體劇場《彼此彼此》與創造焦點女馬系列《#Since1994》,皆有舞蹈的刻痕內含其中。而《苔》的創生亦是FOCA與德國舞蹈劇場團隊Peculiar Man合作的成品,透過雙方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視野,作品敘事內容如電影《夢十夜》般的抽象拼貼,並透過重複、暴力美學等不同創作手法,強化了表演者賦有的馬戲才能,也重新定義了馬戲符號。如果說「表演」一詞所代表的不僅是文化本身,而是重新詮釋文化的一種行為,那麼《苔》的呈現或許恰到好處,既不過分地運用劇場手法來喧賓奪主,也不謹守馬戲門道而故步自封。


苔痕(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透過Peculiar Man之眼,《苔》的時空環境設定在一處建築工地當中,其中鷹架提供了高度,而水泥牆與鐵皮分別以靜態與動態遮蔽視覺,場上可見的固定光源提供了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容易將人拉進各自的經驗檔案裡頭,就筆者看來,這場景像極了FOCA在社子島延平北路九段排練場的樣貌,如此親密的既視感,令人忍不住在還沒開始觀看演出,就先一步陷入作品的氛圍裡頭。

其次,創作者更賦予了符號不同的登場方式,譬如《苔》利用遮蔽與聚寶盆的想法,依序將可丟擲的小圓環,放大成與人等高的大鐵環,創造了令人會心一笑的驚喜感,又或是將「水流星」的道具屬性轉化成魚的意象,在泡湯、釣魚、捉魚的滑稽過程中,描繪出一段內外兼具的完美小品。而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有Peculiar Man解剖了劇場背後的魔術,將表演者身後,高空動作的保護軟墊築成一環男人聚會的圓形場所,絲毫沒有浪費符號所可能擁有的能量。在序言中,筆者提到自己原以為這個作品會是不斷疊加的驚人技巧,至此,FOCA與Peculiar Man透過敘事轉化、重複展現以及章節拼貼等手法,讓《苔》形成了一道充滿伏筆、隱喻的非單一敘事軸,縱然不同於太陽馬戲或FOCASA馬戲藝術節等新馬戲的和藹可親,值得細細品味的成人黑色幽默,開拓了馬戲另一種提供喜悅、刺激的當代可能。


苔痕(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苔痕(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在南臺灣聚集的馬戲精神

發跡於台北市的FOCA在台南演出的受眾相當多元,尤其建立在長期奔走耕耘的宣傳基礎上,有許多的家長帶未成年的孩子前來。有人在作品中噗哧歡笑、有人在作品的最後致敬鼓掌,縱然《苔》與其他作品如《嘛係人》相比,顯得沉重,但筆者認為此次巡演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團長林智偉已於此機會預告2023年將於台南水交社舉辦的FOCASA,將以國際馬戲藝術節的型態展開,屆時要如何統合國際與國內的馬戲能量?怎麼與馬戲人陳星合曾舉辦的台南街頭藝術節《鬧熱の沙卡里巴SAKARIBA》做出區別?可能都會是另一個值得注目的焦點。

而舞蹈能量多數匯集在台北市當中,目前我們或許也觀察到馬戲的能量逐漸匯集往南台灣的平台裡,譬如高雄的「衛武營馬戲平台」曾演出圓劇場台式馬戲《手路》的階段性呈現,未來眾多創作者將如何耕耘馬戲的城市地圖,可能也與當地城市文化局的支持息息相關;最後,馬戲的技藝非一蹴可幾,在逐步觀察FOCA演員與其作品輪廓之後,民眾對於馬戲技巧的想像或許已然有譜,然而心底深處的那片淨土/樂園,必然是能再被新作品喚醒、開發的。馬戲如何觸碰到身體之外的主題,如何用馬戲來定義身體語言,而非身體語言定義馬戲,將是筆者以一名不同領域的視角所引頸期盼的方向之一。

註解:

  1. FOCASA馬戲藝術節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於2022年主辦的全台第一個馬戲藝術節,坐落於台南市水交社文化園區的大草地,特色為以巨型馬戲蓬V-13為軸心,為期兩天開啟的馬戲盛宴。


《苔痕》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2/7/10 19: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馬戲與故事結合後,技藝的展現便不只是純粹娛樂,每個動作彷彿都被賦予了某個象徵,觀眾知道表演想以象徵的方式傳達某種意義,卻無法輕易觸及到真正的表達,在觀賞的同時不停在解讀著當下動作的象徵意義為何,可能在探究表演背後意義的同時而分心無法全心投入演出,在這種不確定之下,留給觀賞者很大的自我解讀空間,這時的表演成為一種媒介與意象而不是單向的概念輸出,或許演出便是在觀眾賦予它屬於自己的意義後完整。(陳品禕)
12月
15
2020
這種強調動作不漂亮卻真實的身體美學,正是舞蹈劇場顯為人知的特色。這樣強調真實的動作,多次出現在舞台上,表演者們彼此追逐,抬翻、甚至是從三層高的鋼架上摔落,觀眾深刻感受到表演者身體上的各種感受,雖然明知表演者皆是受過專業訓練而不會真的受傷,但不論是追逐後的喘息,抬翻時的身體翻弄,或是高處跌落的身體撞擊感,都真實地挑起了觀眾的身體感,彷彿這份身體的疲累、痛楚、傷痕,也傳遞到觀者的身體,深刻感受地這份屬於身體的真實。(李宗興)
11月
09
2020
《苔痕》是德國Peculiar Man及臺灣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共製作品。傳統雜技表演常有「段落區分明顯」的特性,此次透過舞蹈劇場形式,將前述特性做了昇華,提高作品整體性,也向內探索馬戲演員的特殊性,「如何讓新馬戲獨當一面」成為作品的主體。(劉俊德)
11月
05
2020
文本在催成「馬戲技藝」意義的生成,「馬戲技藝」也在推進文本的前伸。因此,這樣的文本並未襲奪了馬戲的主體性,這也是我認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在處理《苔痕》時較為聰明的地方──正是這樣的環環相扣(形式、意義、文本),顯露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在面對作品的誠懇與縝密。(戴宇恆)
11月
04
2020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