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蔓延中《苔痕》
11月
05
2020
苔痕(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王勛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1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學生)

第一次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演出,是五年前《人我之間》。於我的觀察中,短短五年內FOCA於新馬戲的發展,在藝術性有著大幅度的提升,也仍不失馬戲的娛樂成分。《苔痕》是德國Peculiar Man【1】及臺灣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共製作品。傳統雜技表演常有「段落區分明顯」的特性,此次透過舞蹈劇場形式,將前述特性做了昇華,提高作品整體性,也向內探索馬戲演員的特殊性,「如何讓新馬戲獨當一面」成為作品的主體。

演出開始前,舞台設計就已經說話了——眼前是一座鷹架、一道鐵皮牆、一支電線桿,營造出有如工地、廢墟的場景,同時也容易讓人聯想到FOCA的排練場,位於社子島的一角。接著一位提著皮箱的表演者走進其中,爬上鷹架,點了菸,下墜,彷彿帶領觀者一同掉入另一個世界。可惜的是後方承接表演者的軟墊質地,讓墜落的人都難免產生出碰撞聲,因此減少些許視覺上的衝擊感。隨後一群演員跑了出來,並攀爬至鷹架上方,而後下跳,穿梭於舞台之間,同時穿插特技動作與雜技表演。道具上除了使用傳統道具之外,也加入日常物件,如棉被、鐵桶⋯⋯等,也透過編排,產生視覺上的幻術,打破特技道具出現時的突兀感,唯獨水流星【2】的出現較令人出戲,倘若更替掉道具本身既定的顏色、造型,也許會更合群,其餘都可說融合為一。而在燈光營造的氛圍下,舞台始終形成一種「潮濕」的畫面,也與「苔」相呼應。音樂選用則相當多元,於此可以發現到有如Pina Bausch作品中音樂的「節奏感」。最後在角色設定上,創作者選擇呈現的形象是「活潑、愛玩的一群男孩」,有點嬉皮的味道,我認為不僅契合作品場景,也吻合觀看馬戲輕鬆的印象。

總體來說,就我看來,FOCA與Peculiar Man共製是聰明的選擇,Peculiar Man善於應用物件轉化成魔幻的視覺,如同雜技使用道具這件事;編排則透過虛實的畫面交錯,開創馬戲表演美感上的體驗。以「苔痕」為題,強調堅韌不拔的存在,卻被忽視的悲哀,更加探索、揭露事物被遺忘的生命力,以及失落、缺席、同在、孤獨等議題。但這些日常細微被放大後,我認為作品本身與觀眾之間的關聯若再更加清晰是更好的,想要觀者進而思考的主軸也是。回到表演上,當新馬戲不再以炫技為目的或主要手段,而是透過不同藝術形式來相得益彰,觀眾想必也會以新的角度看待、解讀;相對的,在發展創作上便有更多的挑戰。

《苔痕》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成團十週年鉅獻作品,也是FOCA馬戲跨界三部曲【3】的最後一部曲,在這三部作品當中都顯現出新馬戲在當代表演藝術中的可塑性。隨著時代發展,臺灣表演藝術近年來跨界合作頻繁,現階段新馬戲在創作形式與編排上,多伴隨著舞蹈或戲劇的融入,此刻,我認為「馬戲技藝是否能獨樹一幟」或許並非最重要的事,反而是要持續在創作發展過程中,尋找作品中欲表達的問題意識,持續推進,肯定會長出一種臺灣當地新馬戲的樣態。

註釋

1、Peculiar Man為德國舞蹈劇場團隊,由臺灣旅歐藝術家田采薇和Jan Möllmer創立

2、水流星為傳統雜技道具項目

3、FOCA馬戲跨界三部曲分別為《一瞬之光》、《消逝之島》、《苔痕》三部作品。

4、部分文字參考《苔痕》演出節目單

《苔痕》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0/10/25 15:0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苔痕》所展現的文化體驗卻如茶道的空無亦滿般,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心得以品嚐不同風味,娓娓道來一段架空卻又無比真實的故事主題,更一解馬戲曲終人散的寂寥,留下了一絲引人省思的沁香。(簡麟懿)
7月
20
2022
在馬戲與故事結合後,技藝的展現便不只是純粹娛樂,每個動作彷彿都被賦予了某個象徵,觀眾知道表演想以象徵的方式傳達某種意義,卻無法輕易觸及到真正的表達,在觀賞的同時不停在解讀著當下動作的象徵意義為何,可能在探究表演背後意義的同時而分心無法全心投入演出,在這種不確定之下,留給觀賞者很大的自我解讀空間,這時的表演成為一種媒介與意象而不是單向的概念輸出,或許演出便是在觀眾賦予它屬於自己的意義後完整。(陳品禕)
12月
15
2020
這種強調動作不漂亮卻真實的身體美學,正是舞蹈劇場顯為人知的特色。這樣強調真實的動作,多次出現在舞台上,表演者們彼此追逐,抬翻、甚至是從三層高的鋼架上摔落,觀眾深刻感受到表演者身體上的各種感受,雖然明知表演者皆是受過專業訓練而不會真的受傷,但不論是追逐後的喘息,抬翻時的身體翻弄,或是高處跌落的身體撞擊感,都真實地挑起了觀眾的身體感,彷彿這份身體的疲累、痛楚、傷痕,也傳遞到觀者的身體,深刻感受地這份屬於身體的真實。(李宗興)
11月
09
2020
文本在催成「馬戲技藝」意義的生成,「馬戲技藝」也在推進文本的前伸。因此,這樣的文本並未襲奪了馬戲的主體性,這也是我認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在處理《苔痕》時較為聰明的地方──正是這樣的環環相扣(形式、意義、文本),顯露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在面對作品的誠懇與縝密。(戴宇恆)
11月
04
2020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