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與不耐的矛盾情結——《致遠與三娘》
8月
04
2022
致遠與三娘(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0次瀏覽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既感動又不耐的矛盾心情。用感覺來評戲,實在是膚淺,但面對可以自行羅列曲牌、列表分析,專業、深情又嚴厲的戲迷,筆者做為傳統戲曲的入門評論人,最終只能坦承以對,以個人的觀戲感受做為思考的出發。就結論來說,筆者相當喜歡《致遠與三娘》(下文簡稱《致》),享受唱腔與身段的技藝之美,以及戲曲表現的意象之美。即便覺得情節誇張,但仍因三娘的遭遇、磨坊生子、母子相見而不相識的場面而心酸落淚,臨危授命的代打演員也相當稱職,可惜下半場因臨時換角而節奏稍亂,最主要是人物關係鋪陳薄弱,整體情緒過於沉重悲苦。因此,《致》令筆者非常糾結,產生時而感動不已、時而坐立難安的矛盾心情。


新編歌仔戲的傳統性

新編的傳統全本歌仔戲。《白兔記》為四大南戲之一,原作者不詳,主題圍繞在女性的堅忍與母子親情,富涵民間文學色彩,人物情感細膩深刻,直至今日仍然是相當受歡迎的戲曲故事。有崑曲京滬越等劇種劇本,以及唸歌版本,卻沒有歌仔戲定本,廖瓊枝老師根據早年的內台經驗,編創歌仔戲定目版本。以2001年的折子戲《白兔記・井邊會》為起點,2014年編創《白兔記》,隔年編修為《李三娘》,再編修的《致》,原訂2020年演出,受疫情影響,延後至2022年首演。


致遠與三娘(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老故事、新結構與高度口語感的唱詞。劇本由多日的連臺本戲,濃縮為三小時,全十一場【1】。幕幕皆有重要轉折,戲劇張力強,情節推進的速度令人嘆為觀止。人物性格鮮明,三娘的堅韌與包容、致遠的武勇與薄情、兄嫂的貪與愚,咬臍郎的良善與正直、老僕竇公的忠誠,都能從人物的口白、身段與唱詞中展現,然而人物關係的鋪陳相對薄弱,尤其是致遠與三娘的夫妻關係。《致》的唱詞有其他歌仔戲作品少見的雅致感,又具有台語的口語感,順耳易懂,就連台語不太好的筆者,也不太需要仰賴字幕,對於觀戲的投入感很有幫助。曲牌豐富,呈現歌仔戲哭調的多變面貌。

演員本位的傳統與編創手法。《致》以傳統民間戲曲的演員本位精神,增加場景的手法,圍繞苦旦和武生的表現空間,來編創劇本。南戲和其他版本的情節缺乏青年三娘的描繪,《致》增加夫妻別離場景,展演青春的戀與苦,這是其他版本無緣看見的三娘面貌,從三娘的少女、新婚、少婦到老婦,展示女性一生的各種形象。

如泣如訴的哭調與如畫的水袖功夫。這齣戲的舞台設計,以呈現整體空間感的懸掛背景為主,讓表演者保有傳統戲臺的寬闊走位空間。只有夫妻別離這場,使用靠近上舞台的懸掛黑幕,大黑幕和橫式細長的表演空間,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平面感。因此,表現離情依依的水袖,如畫作一般,一圈又一圈、連續不斷的潑灑在黑幕上。水袖的殘影,也訴說著三娘的萬般不捨。磨坊產子的弄袖花相當精采,連續快速來回甩動的水袖,搭配著三娘的哀嚎,女性分娩的痛苦,在觀眾的心中酸楚、迴盪了起來。


致遠與三娘(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武打戲中的真功夫。《致》增加了戰瓜精、獲天命、兩軍對戰等個人的英勇場面,形塑出致遠的武勇。僕童入場就來個十三響,咬臍的登場、眾將士的交戰等,武戲場景的精彩程度,在歌仔戲作品中較為少見。不只主要表演者是傳藝金曲獎得主,每位登台者都顯露出長年苦練下的紮實功夫。緊湊的刺擊與對戰,不只具有意象性的戰爭場面感,更具有非常真實的危險感。筆者最欣賞的,是滿台的表演者,都展現出長年對技藝的專注與累積。


新編傳統中衍生的矛盾

武生的非惡非善。在南戲文本中,作為映襯三娘的角色,致遠是相當無情的,拋妻再娶無聞問,說是地痞流氓也不為過。《致》的改編呈現有深度的致遠:大戰瓜精的武勇,獲兵書寶劍的天命,差點凍死才受岳繡英恩惠,誤以為三娘改嫁才再娶。只因命運捉弄,加上長年忙於征戰,才無力尋找三娘,改變致遠拋妻的無情形象,形塑出勇武又深情的致遠,角色更為人性,更為良善。氣死父母、欺侮三娘、欺瞞眾人的都是兄嫂,三娘受苦的一切源頭,都是兄嫂的貪愚。


致遠與三娘(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然而,文本的核心畢竟是夫妻之情。只要有三娘的遭遇作為對比,致遠無論個人形象再良善,終究是無情的。這種當代的非善非惡角色形象,反過來凸顯了傳統情節的矛盾,連帶質疑三娘女性形象的當代意義,是堅韌還是固執,是包容還是姑息?咬臍郎出門打獵遊玩就巧遇生母,為何十六年來,致遠始終找不到在老家後院打水的糟糠之妻?三娘整日在冰天雪地中赤足,用不能中途休息的橄欖桶打水,究竟在苦守什麼?這樣的女性形象在新編戲曲中,又會傳達出什麼樣的當代意涵?

無喜悲難承,情節的過於緊湊與情感的缺乏鋪陳。首幕岳父慧眼視英雄,李三娘還在擔心劉致遠是不是鬼怪,下次同台,已是致遠決定拋棄孕妻去從軍,但丈夫剛入家門還未開口,三娘就先露出哭腔和擔憂。兩人雖互相掛心,卻始終各自發展,關係中充滿各種忍耐、責難和不得不的諒解,最終三娘雪地中相認咬臍郎,還來不及高興,就獲知致遠已再娶。致遠與三娘這段夫妻關係,充滿著無盡的悲苦,但因為缺乏兩人基礎感情的鋪陳,反倒顯得致遠與繡英這段駙馬爺愛情似乎更堅貞;萬惡之源的兄嫂夫妻,長年相伴相隨相鬥嘴,也比致遠和三娘的愛情更有真實感。以表現來說,「李三娘的喜、忍、憂、盼、驚、毅、託、釋等各種情境唱腔身段」,獨缺的就是喜。沒有做為角色人格基礎的喜,三娘的忍、憂與悲,有時沉重的讓人難以承受。


致遠與三娘(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毫無喘息空間的悲。《致》無論是情節推進和表演節奏上,都幾乎沒有留白的空間。舉例來說,從三娘巧遇咬臍郎,自訴一生遭遇的辛酸、咬指寫血書的悲苦、致遠見血書的悲痛、繼子怨繼母的憤怒、繼母有苦難言的無奈、咬臍尋母的聲聲吶喊、三娘的雪地打水的苦楚、對丈夫再娶的怨怒,一路下來,既悲且怒,下半場唯一的留白是三娘與咬臍對視的幾秒鐘。無論是三娘、致遠還是咬臍郎,總是一聲委屈接著一聲哭聲,著實壓得筆者喘不過氣。極盡悲苦的情節和哭調仔的表演風格,沒有稍微喜樂的場面或情感,缺乏停頓或留白,觀眾幾乎沒有喘息或情緒醞釀的空間。因此,明明是見血書真相大白,雪地中的夫妻再聚,母子十六年後相認的重要感人場面,筆者反倒有種難以入戲的逃避意圖。


創新手法中的傳統精神

《致》傳達出薪傳歌仔戲的團隊風格,是在創新手法中追求傳統歌仔戲精神。歌仔戲本來就是包容性相當高的戲種,加上當代的戲曲創作主流,著重在明星風範、科技多媒體、跨美學表演、跨界創作者合作,藉此意圖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所以,戲曲本身的美學與意象性,常常在創作歷程中被擱置,甚至割捨。《致》以哭調和水袖展現苦旦的技藝,以人物對遭遇的反應形塑人物的面貌,以身段和唱詞表現角色的人格與情感,以傳統歌仔戲的美學精神為編創標準,並融入歌仔戲較為相對少見的精彩武戲場面。在不影響戲曲的意象性之下,善用現代劇場的燈光、舞台技術,給予更豐富的視覺感受。


致遠與三娘(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致》無論是概念、手法、表演或技術應用,都是以傳統戲曲的技藝作為核心價值,以戲曲的意象性作為表現美學。對於筆者來說,《致》以經典新銓的態度,展示了創作團隊對於歌仔戲傳統的愛好與尊重,並展示了歌仔戲的文化高度。

歌仔戲從二十年前,不受政策、學術重視的民間戲曲,發展到今天,是台灣民間最盛行、最充滿生命力的戲種,更是雅正且技藝精深,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傳統藝術典範之一。


註釋:

1、第一場茅屋現紅光,岳父看上女婿;第二場兄嫂氣死爹娘;第三場戰瓜精,獲兵書寶劍;第四場欲投軍,送別離;第五場瀕臨凍死,被將軍之女二度相救;第六場磨坊孤苦產子;第七場義僕救子,筋疲力竭而亡;第八場兩軍會戰、致遠武勇;第九場井邊母子相會不相識;第十場血書才知非母親身;第十一場雪地相聚大團圓。

《致遠與三娘》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2/06/2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