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磨十年劍,江湖舞春風《江湖四話》
12月
16
2013
江湖四話(臺灣春風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4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十年光陰說短不長,倏忽過眼;2003年成立的臺灣春風歌劇團,歷經「辛苦不尋常」的十年,這群出身學院殿堂縱身歌仔戲的戇子弟,懷揣非坐科出身的宿命,左右著劇團的創作取向。路分兩頭,一是向傳統請益,藉由經典劇目的實習演出,豐富缺乏功底的唱做;一是拓展創意創造議題,為歌仔戲灌注天馬行空的奇譎挑戰。十年實踐,在歲末此際往顧前塵,是豪氣滿紙「十年磨劍」的凜凜風骨?還是「十年一覺」夢境乍醒,煙消火滅徒然落得薄倖之名?

年輕時路見不平,拔刀而起:熱情可以當飯吃,傻勁足以補睡眠。一旦離開校園的護蔭,少了師長的牽成,加以生活現實的推磨,當初雄心熱血依然安在否?《江湖四話》搬演的不只是李文郎、陳靖陽與鄭其書的英雄夢,恰正是臺灣春風成員浪跡戲曲江湖十年的回眸顧盼。面對劇團十年創作大戲,製作態度誠意十足:編、導、音樂、舞台設計,無一不是線上一時之選;燈光、造型、身段、舞蹈職有專司,企圖繳交一張亮眼的成績單,宣示臺灣春風歌劇團有邁向專業劇團的能力。

周旋於各創作領域的劉建幗以布萊希特系列,昭告戲曲編劇新星的躍升;突破制式規範的作品風格,每每在古靈精怪的慧黠中偷渡著人文關懷與社會控訴。此番為他人作嫁的江湖歷險,雖未改其創作的一貫基調,翻轉了武俠的傳統書寫,更在雜然竄入的無厘頭表象下,隱隱投射青壯自我對無法完成的夢想與錯過的情感難以抑扼的淡淡輕愁,建構輕武俠、懷舊輕悲劇的調性。只是為成就其「輕」,不免淡化了節奏與張力。

導演傅裕惠早已半個身子躋棲於歌仔戲界,與舞台設計高豪杰發想出的大小兩圓型舞台,提供戲曲虛擬美學不同的詮解。雖然受限於劇場條件,仰賴蒙面苦力手工運轉的圓盤佔據了舞台大部分的空間,阻礙流暢的運行動線,導演猶能以其現場戲劇的場面調度手法,極力降低視覺疲乏的可能。可惜本劇敘寫主軸在三位男性的大俠夢上,權位掠奪、武林爭戰事件中的女性角色,不過是生育工具或撐持男人的無聲力量,無從顯現導演處理性別議題的敏銳視角。

音樂設計周以謙是大師級的箇中高手,以成全年輕人的憐惜之情,不計勞苦撰寫主題、編創新腔,曲調運用豐富自如,配器兼容東西,還意外讓【台南哭】翻紅成演出亮點。倘執意細究,在於演員轉喉行腔沒能點染出道地的歌仔韻味,大醇小庛,不掩其華。

演員是全劇靈魂,卻是臺灣春風這群半路出道者最大的致命傷。愛戲、學戲,無怨悔的付出後,真正能成角兒又有幾人?雖然「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大俠」(第一話標題),大俠或可有不同的定義,角兒的標準卻難以動搖。先天的資材,生活的考量,無一不是難處;但平凡又何妨?「平凡的話、平凡的事,對象是特別的,就會變成特別的」(第二話標題)。記得臺灣春風劇團十年回首盼倩的姿容,時間會淡漶行踏的印記,縱使刀蝕劍斷,「淺綠」少年空留「殘緣」,抹不去的是青春曾經的執著!

《江湖四話》

演出|臺灣春風歌劇團
時間|2013/12/07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