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正常/不正常《時代下的灰斑》
1月
01
2016
時代下的灰斑(劉人豪 攝,滯留島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3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5玻璃屋系列III《時代下的灰斑》是滯留島舞蹈劇場延伸自 2013年的《玻璃屋》及2014年的《魚貫職態》的舞作,這是藝術總監張忠安於2012年創團以來,持續以社會觀察者的角度,透過當代舞蹈對社會萬象提出的一系列質問。一連三年同質不同舞的鋪陳,從探討玻璃框架裡的無奈人群起始,轉向嘲諷職場上的現象百態,繼而探究當今社會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的狀態,每一個新作都延續前次的精神,如扣環般緊緊相連;作品的質地也試圖挑戰前次的境界,雖然未必皆然。

《時代下的灰斑》在節目單上的註解是對「精神病患的關懷」,這麼直白的文字說明雖然看似吻合作品中的角色安排,但是否需要如此清楚的向觀者表白,值得再思。或許這讓部分觀眾容易解讀作品內容,但似乎也有多此一舉或過度解釋之感。參與演出的舞者包括成熟的資深教師、年輕新秀及在學學生,這樣的組合對於南部的舞團而言,稱得上是普遍現象,對於「年輕」且在屏東縣潮州鎮起家、駐紮的滯留島舞蹈劇場來說,也只能算是目前的最佳狀態。

劇場內燈乍亮,七位舞者從左下舞台至右上舞台站成一斜排,頭不住地往前顫點,上身抖動,雙手向上微震,雙腳也跟著晃動卻不移位。不久,傳來一聲巨響,他們從斜排拉開,散置在台上不同角落,全身跟著音樂的節奏,展開幾近瘋狂的顫動。當音樂嘎然消音時,他們開始喃喃而語,再慢慢聚集,全部靠攏的跪在舞台中央。在聚光燈的光束下,他們開始抓手指,做出好似拔指甲般的自虐行為。這令觀者不免疑惑,難道他們是所謂的精神病患?難道所謂的正常人,不會做出奇怪的舉動?或許,這些疑問句也是編舞家的疑問,也或許是他故佈疑陣的小手段。

接著,舞者們一一起立,先是望向不知目的的遠方,然後漸漸地一起活動,有如大鵬展翅般,他們拉開臂膀,一起滑落進行同樣的地板動作,再起身劃手、迴轉。或許是過於一致,這個段落顯得有點突兀,似乎可以不必如此整齊劃一。之後,他們各自起立,好像要在混亂中找出秩序,默默的偶而聚集,偶而脫離人群。此時,黑白影像投射於立在他們身後的三大面白色板塊,這三面白板緊緊相靠的排成一橫面。舞者們開始了一小段有如電影中的慢動作畫面,並漸漸貼到白色板面上,好像被吸進漩渦般。在漩渦中,先是三位女舞者被黏膠附著似的緊貼在白板上,後又加入另三位舞者,這六人貼著白板不住地扭動身軀,幾分鐘後才將身體抽離白板。

下一幕,三面白板拉開後,中間一面倒在地板上,另兩面的其中一邊靠攏,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角落,好像房間裡的牆角一般。此時,投射在白板上的影像是有如童話繪本般的可愛畫面,對應這畫面的是一頭亂髮的資深舞者葉麗娟,她好像在牆上作畫,又像是試圖越牆而去。投射的影像變成了波紋狀的線條,加深了她的扭曲狀態,身心皆然,也加深了房內的杜鵑窩意象。此時直立的一面白板上開了一扇窗,白板上投射的影像又改成了樹影,窗外則是浮光乍現,暗示窗外的喧囂繁華,吸引女子急著越窗而出。窗外也好似有人隱隱召喚,助她脫逃,但她卻無法輕易離去。越是難以脫逃,她的動作越是癲狂,就像困獸般使盡全力的宣洩不滿,在幾次無成後,她終於越窗成功。

三面白板再度立起,這回卻是三個分開的塊狀,獨立而不接觸的各自為陣。一位女舞者走進來,不斷按揉身體近乎無法克制的狀態。另一群人則踱步在舞台上的角落,他們的身影投射在右上舞台的一面白板上,漠然的態勢相對於躁動的女子,形成難以言喻的強烈對比。似乎,他們都在找尋自己的活動空間,或是生存的空隙。眾人漸漸隱入黑暗的角落,獨留那女子彷彿衝不出自己的陰影,白板上的影像則變成倒下的磚牆。當方士允出來和女子共舞時,扮演瘋女的葉麗娟也走出來凝視他們兩人。此情此景,令人懷疑,到底誰才是精神病患?精神病患如何定義?是否觀者與舞者都可能是精神病患?

兩面白板被推到右上舞台,又成另一個角落,獨留一個板子在左上舞台。女舞者們在角落排排站時,方士允在舞台中央獨舞,他的身體仍舊靈活,但此刻的他除了動作熟稔外,看不到更深層的表達,自顧自地揮舞四肢,像是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又像是已經有了一定地位的人,卻仍感到不安與焦慮。接著,黃文人進入方士允的活動場域,兩人進行了一段角力式的接觸,在互抬互推中,略顯默契不足,但也可解讀為反映社會中不和諧的兩人世界。不久,方士允也移身至角落,將中央的空間留給黃文人獨自發揮。在這一段獨舞中,她展現不同於過往的慣性表現,不再過度侷限於低水平空間的重力移轉,較多的是中高層次的空間運用與較少壓迫感的肢體流動。

當板子再度被移動位置,且前後稍不一致的並列於上舞台時,影像轉為黑白閃爍的畫面,舞者們一起在台上狂舞,雖然時有隊形變換,基本上動作是一致的。葉麗娟再度出現,她和群體終於有了互動,或可說是對峙,她從眾人的身上、肩上緩緩踩踏、翻越,這時左右兩片白板上各出現一隻眼睛的影像,彷彿正凝視、窺探著芸芸眾生的舉動。葉麗娟扮演的瘋女理應是眾人的對比角色,但或許是刻意的安排,也或許是無意的巧合,她和其他人常常有共融的情態,這是否也暗喻彼此共有的「不正常」情愫?或是藉此反照自認為「正常」的眾人。

最後,飾演瘋女的葉麗娟坐在左下舞台的角落,回頭看著貼在白色板子上的眾生,光照下,他們扭曲的肢體、無助的臉龐與不安的情緒,似乎不像是「正常人」的狀態。葉麗娟在陰暗角落的無言回望好像嘲諷地問著:「到底誰才真的瘋了?」,整場演出就在這明暗對照的狀態下結束。

整體而言,《時代下的灰斑》有其獨到的意念,雖然還需要再精修,仍可稱得上是張忠安作品的另一突破。

《時代下的灰斑》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15/12/27 14:30
地點|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