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是我,錄像與當下的肉體《我的生活沒有我》
7月
14
2016
我的生活沒有我(姚尚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1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展場中唯有錄像作品的光線,其餘是濃重的黑暗,行走之間,靠著影像的光線,甚且扶著牆走,才能辨識空間。過度格放的大畫面變換,觀者的目光均被捕捉,因著色光晃動,黑暗場中,邊界變得混濁。

此次演出發生在台北藝術中心《抽象系列- 杜珮詩個展》之中,展出兩件作品,第一展間為:《抽象與真人動畫的“2014年10月18日戈洛夫金大戰鲁比奥”》(以下簡稱大戰),以四個螢幕呈現,第二展間為:《抽象與真人動畫的“射入亞洲美眉的騷穴”》(以下簡稱亞洲美眉)為單一螢幕,因展出的兩件作品原始文本「皆有強烈的肢體搏鬥與臨場感」【1】,藝術家杜珮詩邀請肢體默劇表演者姚尚德於展覽現場現地創作,非典型的場地,跨界的合作,杜珮詩使用網路下載的「真人演出影片」,以其創作方法轉譯為「真人抽象動畫」,作品概念與現場真人創作演出之間多重轉譯與詮釋,讓此次演出充滿表演與不同媒材形式間的探討,兩者對於邊界的試探以及跨界嘗試,更進一步的,融合。

於《抽象系列- 杜珮詩個展》錄像作品中,均無聲音,藝術家以真人為角色創作的動畫,其角色選擇成為作品文本基礎,《大戰》之拳擊現場影像只餘下身體部位器官的局部特寫,以及拳擊現場的掠過,不停的上下晃動速度間產生有如拳擊者的視角。而《亞洲美眉》影像雖聚焦在性交的重點部位,然鏡頭放大四十倍後,失去形體只留體色,可辨識的只有抽動著,速度慢、快、慢的黑影,兩個無聲錄像作品中被抽掉的聲音喘息,被畫面抹去的身體,成為姚尚德演出的內容,他並非只讓錄像作品中的真人角色復活,而試著以自身喘息與行動成為眾人,解放錄像作品裡的「真人」,並自身與觀者。此演出場地的光線單來自錄像作品,並無任何其餘為表演者設計之燈光,而此現地創作演出與錄像內容畫面對話,彼此相輔,讓創作更加延伸擴充,然仍保持兩者間的不同質地,姚尚德在肢體默劇表演《我的生活沒有我》中,由外在動態牽引內在的情感,日常動作的反覆,介於現實感與詩意的身體,讓此錄像藝術的展出產生超越螢幕的生命,力氣與情感。

「 我是房間,我是家屋,我是椅子,我是角落......」【2】,將固有身體打開,擴張的行動,個人感受與存在藉由不同公領域或私空間中產生的凝視而界定,於此生出對應外界的動作,姚尚德的單人肢體默劇演出,在錄像作品前,凝聚肢體動能當下發生。

演出空間共三個區域,第一展間、第二展間與噪咖大廳,分別採用現場物件:一張椅子,一張沙發與數張摺疊椅。

觀眾在第一展間站立靜靜等待演出,黑暗中,從身體滾落撞擊空間的聲音始,接著,表演者姚尚德穿著黃色短雨衣與緊身黑短褲滾地出現,場地中充滿呼吸與喘息,他坐在椅子上,反覆做著縮小的日常動作,無敘事,無時地座標或角色。接著這肉身以行動逐漸遍佈全場,爬行,翻滾,他或是男人或是女人,將日常動作縮小快轉,並且倒轉,此變異日常,延伸動作成不尋常:他吐,他打噴嚏,發抖,抓癢,笑與哭混雜,他又睡,又醒,一再重複,現實感崩裂開來。他的晃動速度與《大戰》之錄像畫面呼應,且和畫面中閃現的眼神,嘴角或肌肉局部,與他默劇動作出發聯想並情緒連結,產生一種膠著,生活中欲隱藏或自身也不清楚的焦慮。在地板上,在觀眾腳邊的蠕動,一如被外界眼光限縮的自我。而自人的日常動作漸漸成為非人形動作,他對觀眾先是試探性的輕輕觸碰,到坐在觀眾腿上再滾落,打破第四面牆,觀眾感受到的肉身溫度與貼近喘息,不論引起尷尬或開始閃躲的行動,均挑起被交際禮儀,被文明社會壓抑的感官情緒,是破除界線,也將「我」的範圍擴張。

接著姚尚德抓著椅子,像是椅子已成為他身體一部分,他揹著向第二展間《亞洲美眉》移動,當觀眾隨之進入,經過那張被丟下的椅子,再見他已躺臥在一沙發上,在巨大螢幕前,投射出的是肉體的極近觀看甚至即將突破皮膚表層的體色,那色光帶有體溫,姚尚德在沙發上如陶醉在性幻想中扭動喘息,一再滾落沙發又爬上沙發,肢體與聲音如女性高潮,他將雨衣撕裂,接著又是日常動作的快轉重複,洗澡,蹲著尿尿,並無明顯的情緒,而專注在動作帶來似乎愉悅,或似乎痛苦的暗示,更多讓人思考的是:日常中所謂的「正常」是什麼?那界線真的清晰而不可動搖嗎?

他又滾落沙發,身上的雨衣已經「蛻」去,扭動間,肉身上的汗珠在地板上造成痕跡,他兩手穿過胯下極力延伸並行走,像是去性別的生物,以背,以頭,以屁股磨蹭觀眾,喘息不斷,進而隨機抱著一位女性觀眾(看來十分緊張僵硬)一同自沙發慢慢滾下,再以殘破雨衣包住她。重複滾落沙發的動作後,他往噪咖大廳行動。

當觀眾到達噪咖大廳(現場為座談會預備擺放了許多摺疊椅),此時場地光亮,見姚尚德脖子、胳膊與腳上各套著椅子,被困住而努力嘗試行走著,仍以縮小的日常動作為主,吃吐手指挖嘴瞬間睡著被椅牽制又醒,夢遊般閉眼掙扎,動作漸劇烈,拉觀眾的腳踩踏他的肚子,站起,拉觀眾的手撫摸自己,而後奔向展場內,當觀眾追入後,見他在第一展場裡睡著。結束。

姚尚德以自身與行動為創作材料,以肢體默劇動作引起表演者與觀者的內在情感,運用現場物件與錄像畫面產生的氛圍,他的肢體默劇表演,去除敘事,乾淨俐落達成日常動作的映照,一如錄像已改變的非日常速度(快轉,放慢,倒轉)行動,過程中激發自己與觀者各自的情緒與詮釋,是內在深刻而專一的演出,密度高的動作形成壓力,聚焦平淡無奇的生活,逐漸長出被長期壓抑的莫名生物一般,雖演出時有極少時刻放鬆莞爾,卻又快速轉換,日常一再的反覆變速,成夢,個人生活非表面呈現即可簡單下定義,行動在向內關注尋找出路,於是終於可以,安睡。

現地創作的特質,與姚尚德以行動打破與觀眾的界線,在不可預期的反應間來回探尋,激發許多現場的身體即時感受與思考,不同於藝術家杜珮詩刻意將錄像作品中的感官感受去除,只留下模糊影像,似乎拒絕觀眾感覺,姚尚德卻是在現場擴張肉身,將感覺遍佈空間,尤在幽暗中閃動的螢幕光間,將聽覺與觸感實實在在的發生,並與觀眾一同完成此演出。以肉身介入觀者的感覺,於是,沒有我,大家都是我,第一人稱的意義解消,實則擴充。

自2012年「廢墟建築學院」開始的默劇作品《驅。殼》,姚尚德以肢體默劇表現出他對街友的觀察,那在公眾空間的私人行為,在眾人觀看與評價中產生出不自在與羞恥,反而生出一種異常的生活動作。至今此思索仍持續,更延伸至個人生活反思,嘗試日常動作在行動與速度間的變形,觀察帶給觀者什麼樣的印象與刺激,姚尚德以在非典型劇場的演出挑戰觀看的固有狀態,將身體行動的高度凝結,成了社會意識企圖掩蓋甚至規範暴力下的姿態,使觀眾失去觀看距離帶來的安全感,於是他的肉身成為集體隱喻,成為風將你我捲進他的現實裡。

註釋

1、出自展覽現場解說單張之文字。

2、出自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臉書粉絲頁中,《我的生活沒有我》演出介紹文字。

《我的生活沒有我》

演出|姚尚德
時間|2016/07/09 14:00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噪咖大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