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是我,錄像與當下的肉體《我的生活沒有我》
7月
14
2016
我的生活沒有我(姚尚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9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展場中唯有錄像作品的光線,其餘是濃重的黑暗,行走之間,靠著影像的光線,甚且扶著牆走,才能辨識空間。過度格放的大畫面變換,觀者的目光均被捕捉,因著色光晃動,黑暗場中,邊界變得混濁。

此次演出發生在台北藝術中心《抽象系列- 杜珮詩個展》之中,展出兩件作品,第一展間為:《抽象與真人動畫的“2014年10月18日戈洛夫金大戰鲁比奥”》(以下簡稱大戰),以四個螢幕呈現,第二展間為:《抽象與真人動畫的“射入亞洲美眉的騷穴”》(以下簡稱亞洲美眉)為單一螢幕,因展出的兩件作品原始文本「皆有強烈的肢體搏鬥與臨場感」【1】,藝術家杜珮詩邀請肢體默劇表演者姚尚德於展覽現場現地創作,非典型的場地,跨界的合作,杜珮詩使用網路下載的「真人演出影片」,以其創作方法轉譯為「真人抽象動畫」,作品概念與現場真人創作演出之間多重轉譯與詮釋,讓此次演出充滿表演與不同媒材形式間的探討,兩者對於邊界的試探以及跨界嘗試,更進一步的,融合。

於《抽象系列- 杜珮詩個展》錄像作品中,均無聲音,藝術家以真人為角色創作的動畫,其角色選擇成為作品文本基礎,《大戰》之拳擊現場影像只餘下身體部位器官的局部特寫,以及拳擊現場的掠過,不停的上下晃動速度間產生有如拳擊者的視角。而《亞洲美眉》影像雖聚焦在性交的重點部位,然鏡頭放大四十倍後,失去形體只留體色,可辨識的只有抽動著,速度慢、快、慢的黑影,兩個無聲錄像作品中被抽掉的聲音喘息,被畫面抹去的身體,成為姚尚德演出的內容,他並非只讓錄像作品中的真人角色復活,而試著以自身喘息與行動成為眾人,解放錄像作品裡的「真人」,並自身與觀者。此演出場地的光線單來自錄像作品,並無任何其餘為表演者設計之燈光,而此現地創作演出與錄像內容畫面對話,彼此相輔,讓創作更加延伸擴充,然仍保持兩者間的不同質地,姚尚德在肢體默劇表演《我的生活沒有我》中,由外在動態牽引內在的情感,日常動作的反覆,介於現實感與詩意的身體,讓此錄像藝術的展出產生超越螢幕的生命,力氣與情感。

「 我是房間,我是家屋,我是椅子,我是角落......」【2】,將固有身體打開,擴張的行動,個人感受與存在藉由不同公領域或私空間中產生的凝視而界定,於此生出對應外界的動作,姚尚德的單人肢體默劇演出,在錄像作品前,凝聚肢體動能當下發生。

演出空間共三個區域,第一展間、第二展間與噪咖大廳,分別採用現場物件:一張椅子,一張沙發與數張摺疊椅。

觀眾在第一展間站立靜靜等待演出,黑暗中,從身體滾落撞擊空間的聲音始,接著,表演者姚尚德穿著黃色短雨衣與緊身黑短褲滾地出現,場地中充滿呼吸與喘息,他坐在椅子上,反覆做著縮小的日常動作,無敘事,無時地座標或角色。接著這肉身以行動逐漸遍佈全場,爬行,翻滾,他或是男人或是女人,將日常動作縮小快轉,並且倒轉,此變異日常,延伸動作成不尋常:他吐,他打噴嚏,發抖,抓癢,笑與哭混雜,他又睡,又醒,一再重複,現實感崩裂開來。他的晃動速度與《大戰》之錄像畫面呼應,且和畫面中閃現的眼神,嘴角或肌肉局部,與他默劇動作出發聯想並情緒連結,產生一種膠著,生活中欲隱藏或自身也不清楚的焦慮。在地板上,在觀眾腳邊的蠕動,一如被外界眼光限縮的自我。而自人的日常動作漸漸成為非人形動作,他對觀眾先是試探性的輕輕觸碰,到坐在觀眾腿上再滾落,打破第四面牆,觀眾感受到的肉身溫度與貼近喘息,不論引起尷尬或開始閃躲的行動,均挑起被交際禮儀,被文明社會壓抑的感官情緒,是破除界線,也將「我」的範圍擴張。

接著姚尚德抓著椅子,像是椅子已成為他身體一部分,他揹著向第二展間《亞洲美眉》移動,當觀眾隨之進入,經過那張被丟下的椅子,再見他已躺臥在一沙發上,在巨大螢幕前,投射出的是肉體的極近觀看甚至即將突破皮膚表層的體色,那色光帶有體溫,姚尚德在沙發上如陶醉在性幻想中扭動喘息,一再滾落沙發又爬上沙發,肢體與聲音如女性高潮,他將雨衣撕裂,接著又是日常動作的快轉重複,洗澡,蹲著尿尿,並無明顯的情緒,而專注在動作帶來似乎愉悅,或似乎痛苦的暗示,更多讓人思考的是:日常中所謂的「正常」是什麼?那界線真的清晰而不可動搖嗎?

他又滾落沙發,身上的雨衣已經「蛻」去,扭動間,肉身上的汗珠在地板上造成痕跡,他兩手穿過胯下極力延伸並行走,像是去性別的生物,以背,以頭,以屁股磨蹭觀眾,喘息不斷,進而隨機抱著一位女性觀眾(看來十分緊張僵硬)一同自沙發慢慢滾下,再以殘破雨衣包住她。重複滾落沙發的動作後,他往噪咖大廳行動。

當觀眾到達噪咖大廳(現場為座談會預備擺放了許多摺疊椅),此時場地光亮,見姚尚德脖子、胳膊與腳上各套著椅子,被困住而努力嘗試行走著,仍以縮小的日常動作為主,吃吐手指挖嘴瞬間睡著被椅牽制又醒,夢遊般閉眼掙扎,動作漸劇烈,拉觀眾的腳踩踏他的肚子,站起,拉觀眾的手撫摸自己,而後奔向展場內,當觀眾追入後,見他在第一展場裡睡著。結束。

姚尚德以自身與行動為創作材料,以肢體默劇動作引起表演者與觀者的內在情感,運用現場物件與錄像畫面產生的氛圍,他的肢體默劇表演,去除敘事,乾淨俐落達成日常動作的映照,一如錄像已改變的非日常速度(快轉,放慢,倒轉)行動,過程中激發自己與觀者各自的情緒與詮釋,是內在深刻而專一的演出,密度高的動作形成壓力,聚焦平淡無奇的生活,逐漸長出被長期壓抑的莫名生物一般,雖演出時有極少時刻放鬆莞爾,卻又快速轉換,日常一再的反覆變速,成夢,個人生活非表面呈現即可簡單下定義,行動在向內關注尋找出路,於是終於可以,安睡。

現地創作的特質,與姚尚德以行動打破與觀眾的界線,在不可預期的反應間來回探尋,激發許多現場的身體即時感受與思考,不同於藝術家杜珮詩刻意將錄像作品中的感官感受去除,只留下模糊影像,似乎拒絕觀眾感覺,姚尚德卻是在現場擴張肉身,將感覺遍佈空間,尤在幽暗中閃動的螢幕光間,將聽覺與觸感實實在在的發生,並與觀眾一同完成此演出。以肉身介入觀者的感覺,於是,沒有我,大家都是我,第一人稱的意義解消,實則擴充。

自2012年「廢墟建築學院」開始的默劇作品《驅。殼》,姚尚德以肢體默劇表現出他對街友的觀察,那在公眾空間的私人行為,在眾人觀看與評價中產生出不自在與羞恥,反而生出一種異常的生活動作。至今此思索仍持續,更延伸至個人生活反思,嘗試日常動作在行動與速度間的變形,觀察帶給觀者什麼樣的印象與刺激,姚尚德以在非典型劇場的演出挑戰觀看的固有狀態,將身體行動的高度凝結,成了社會意識企圖掩蓋甚至規範暴力下的姿態,使觀眾失去觀看距離帶來的安全感,於是他的肉身成為集體隱喻,成為風將你我捲進他的現實裡。

註釋

1、出自展覽現場解說單張之文字。

2、出自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臉書粉絲頁中,《我的生活沒有我》演出介紹文字。

《我的生活沒有我》

演出|姚尚德
時間|2016/07/09 14:00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噪咖大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