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去污名的夾心倒數《親愛的陌生人2.0》
9月
11
2023
親愛的陌生人2.0(八月表演工作室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9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親愛的陌生人2.0》為導演安德森從照顧失智祖母近十年的經驗出發,延續2022年的肢體舞蹈劇場《親愛的陌生人》,進一步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瑞智互助家庭」合作,展開「《來吧!親愛的!》失智家庭藝術共融計畫」,邀請失智症長者與照護者共同參與工作坊,並和專業表演者一起發展出2.0版本的演出。

酥脆可口的開場:實際現身的長者與照護者

演出大致可拆成兩個結構,如同夾心餅乾一般。上下的餅乾層由共融計畫的四組參與者做為開場和結尾,讓觀眾直接看見失智者與照顧者的互動,也藉此展現失智者的多元樣貌。而內餡的中間段落則以安德森與奶奶的故事為素材,經由肢體舞蹈創作重新發展改編,由一個妻子和母親都是失智者的醫生家庭出發,其與兩個女兒、甚至看護人員所遭遇的困境。

演出先以協會平常的活動聚會作為開場印象,十分輕鬆可愛,使觀眾看見參與的奶奶們即使行動不便,或是因失智症不一定能表達順暢,但皆因活動設計及與他人互動而有正向的回饋反應。其中一位奶奶更是在台上彈奏鋼琴,展現了即使失智,當事人仍有的行為能力與可能。

憂鬱陰暗的內餡:單一的患者樣態與看顧關係

然而與開場的明亮歡快對比,接下來的「內餡」則充滿陰暗與壓力。徐玉好所飾演的失智症奶奶整日碎念、尖酸刻薄,實為最不受人喜愛的患者類型,也因其行為表現,帶給家人極大壓力。作為家庭大家長的醫生,光應付母親已疲憊不堪,妻子亦是家庭中的失智者,更加重了這個家庭的照護問題。雖然能藉此點出失智症非老年人獨有,呈現出年輕型失智症的狀況,但兩人的呈現樣態沒有太大的不同,皆固著於發病當時的行為模式,讓身邊親人十分痛苦。其中徐玉好的角色拒穿尿布,使得看護近乎暴力相待的呈現,甚至是兒子不堪其長期給予的精神壓力,再束縛其行動後,拿出塑膠袋套頭欲置之死地的寫實畫面,令我觀看當時十分心驚!

雖然可以明白如此處理是想呈現照顧者的處境,面對所愛之人的變化,既割捨不下又無能為力所累積的崩潰與不堪——嚴格來說,這也是整體演出段的基底氛圍:累積的痛苦、長期的無奈、逼近沸騰的疲憊狀態——然而照護者與失智者的關係真只有如此嗎?觀看時不禁想著這樣的寫實呈現,照護者或許能感同身受、獲得抒發?那失智長輩們看到又會做何感想呢?是否會覺得自己拖累親人、是個討人厭的包袱?尤其《親愛的陌生人2.0》有失智長輩參與,即使她們現在的狀況終會遺忘這些畫面,但若如同演後座談分享,她們的身體或多或少會記憶下工作坊的一些事情,那這些重複展演的暴烈,是否也會銘刻在他們心神的某處?而不解的也是,演出中的兒子是名醫師,當是有足夠知識與資源面對失智症者,如果連他都也只能手刃母親,那其他沒有資源的照護者又該如何?

倒數的現實,照護者的願望

雖然在這樣的衝突之後,兒子將母親送往機構,也接回了爽口的餅乾層:協會平日的聚會,四位奶奶與照護者們再度現身,共同遊戲,並且拿著大氣球到台前許願。有媳婦與婆婆、有女兒與母親,還有外籍看護與受照護的長輩,從不同的關係與相處中,作為觀眾能再度被人情溫暖,並感知不同的情感狀態。剛好演出中都是女性照護者,也可以看見當前長照的性別責任不同,或是須轉嫁給機構看護或是外籍移工的部分。兩位移工正好一位為印尼籍、一位為菲律賓籍,兩人都展現了與受護者深厚的情誼,並在對奶奶的關心和祝福中,也看見她們對自身家人的思念。相對於照護者的表達,有幾位奶奶則難以表露想法,只能複誦被給予的願望,不禁也令我在想,那到底是誰的願望呢?

這好像也回到這戲的結構,或許比起給予失智者,《親愛的陌生人2.0》更是給予照顧者的抒發吧?扣回演出場景,對應著放置著病床的右舞台,左舞台則有著倒數的時鐘,從開演的14:30一路倒數至13:00,不僅在倒數演出時間,亦是照護者對於回到過往美好時光的期待,也是長輩年歲的流逝。在所剩不多的時間裡,面對所愛卻生病的人,我們還能說出怎樣的故事?

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去污名倡議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是以有團體倡議希望能將失智症重新命名,如日本在2004年改稱「認知症」,香港2012年稱為「認知障礙症」,加強民眾對失智不是正常老化的認知。此外,失智症患者也有不同的樣貌。就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國內失智者有九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六成以上無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顯示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但輕度失智者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之協助,仍能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1】

或許,安德森的《親愛的陌生人2.0》就是一個起步吧,期待之後相關的劇場作品可以不僅是心情抒發,而能更展現失智者的能動性,為失智症倡議。畢竟惟有將失智症去污名,照顧者才有的到更好的支持可能。如演出結尾所呈現的,有機構與社區的資源進入,形成支持的社群,或是有樹林藝文中心這樣的場館,願意提供資源,讓長者與家屬提早入場排練、熟悉空間——讓藝術能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種準備空間,以溫暖有創意的方式,協助照顧者更有餘裕,和所愛的家人相處,攜手迎向生命必須的道別。

註釋

1、參考國民健康署網站〈打破對於失智的迷思與歧視 國際失智症月起跑〉:「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如認為失智症是老化症狀之一、失智者皆會伴隨失能問題,無法自理生活等。然國內失智者有9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6成以上無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顯示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但輕度失智者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之協助,仍能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且民眾對失智者出現問題行為的恐懼而對疾病的污名化,不但妨礙求診意願,也造成已確診家屬的社會壓力。國民健康署推動失智友善示範社區計畫,以失智者及家庭照顧者為中心發展生活圈,讓失智者在熟悉友善社區環境中保有尊重、安心與安全的生活,使失智者感受到歸屬感並對社區有所貢獻,並降低可改變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原文網址:https://www.mohw.gov.tw/fp-16-43628-1.html

失智家庭共融計畫《親愛的陌生人2.0》

演出|八月表演工作室
時間|2023/08/27 14:30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織男.彼赫巫》作為一齣主打泰雅族的原創歌舞劇,但觀點卻與一般的戲劇無異,訴說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卻並未著重在泰雅族身上的異同進行延伸;講述了織布對於泰雅族而言無可取代的獨特與意義,卻也未就此解釋男性不可織布的緣由。
10月
01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