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去污名的夾心倒數《親愛的陌生人2.0》
9月
11
2023
親愛的陌生人2.0(八月表演工作室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41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親愛的陌生人2.0》為導演安德森從照顧失智祖母近十年的經驗出發,延續2022年的肢體舞蹈劇場《親愛的陌生人》,進一步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瑞智互助家庭」合作,展開「《來吧!親愛的!》失智家庭藝術共融計畫」,邀請失智症長者與照護者共同參與工作坊,並和專業表演者一起發展出2.0版本的演出。

酥脆可口的開場:實際現身的長者與照護者

演出大致可拆成兩個結構,如同夾心餅乾一般。上下的餅乾層由共融計畫的四組參與者做為開場和結尾,讓觀眾直接看見失智者與照顧者的互動,也藉此展現失智者的多元樣貌。而內餡的中間段落則以安德森與奶奶的故事為素材,經由肢體舞蹈創作重新發展改編,由一個妻子和母親都是失智者的醫生家庭出發,其與兩個女兒、甚至看護人員所遭遇的困境。

演出先以協會平常的活動聚會作為開場印象,十分輕鬆可愛,使觀眾看見參與的奶奶們即使行動不便,或是因失智症不一定能表達順暢,但皆因活動設計及與他人互動而有正向的回饋反應。其中一位奶奶更是在台上彈奏鋼琴,展現了即使失智,當事人仍有的行為能力與可能。

憂鬱陰暗的內餡:單一的患者樣態與看顧關係

然而與開場的明亮歡快對比,接下來的「內餡」則充滿陰暗與壓力。徐玉好所飾演的失智症奶奶整日碎念、尖酸刻薄,實為最不受人喜愛的患者類型,也因其行為表現,帶給家人極大壓力。作為家庭大家長的醫生,光應付母親已疲憊不堪,妻子亦是家庭中的失智者,更加重了這個家庭的照護問題。雖然能藉此點出失智症非老年人獨有,呈現出年輕型失智症的狀況,但兩人的呈現樣態沒有太大的不同,皆固著於發病當時的行為模式,讓身邊親人十分痛苦。其中徐玉好的角色拒穿尿布,使得看護近乎暴力相待的呈現,甚至是兒子不堪其長期給予的精神壓力,再束縛其行動後,拿出塑膠袋套頭欲置之死地的寫實畫面,令我觀看當時十分心驚!

雖然可以明白如此處理是想呈現照顧者的處境,面對所愛之人的變化,既割捨不下又無能為力所累積的崩潰與不堪——嚴格來說,這也是整體演出段的基底氛圍:累積的痛苦、長期的無奈、逼近沸騰的疲憊狀態——然而照護者與失智者的關係真只有如此嗎?觀看時不禁想著這樣的寫實呈現,照護者或許能感同身受、獲得抒發?那失智長輩們看到又會做何感想呢?是否會覺得自己拖累親人、是個討人厭的包袱?尤其《親愛的陌生人2.0》有失智長輩參與,即使她們現在的狀況終會遺忘這些畫面,但若如同演後座談分享,她們的身體或多或少會記憶下工作坊的一些事情,那這些重複展演的暴烈,是否也會銘刻在他們心神的某處?而不解的也是,演出中的兒子是名醫師,當是有足夠知識與資源面對失智症者,如果連他都也只能手刃母親,那其他沒有資源的照護者又該如何?

倒數的現實,照護者的願望

雖然在這樣的衝突之後,兒子將母親送往機構,也接回了爽口的餅乾層:協會平日的聚會,四位奶奶與照護者們再度現身,共同遊戲,並且拿著大氣球到台前許願。有媳婦與婆婆、有女兒與母親,還有外籍看護與受照護的長輩,從不同的關係與相處中,作為觀眾能再度被人情溫暖,並感知不同的情感狀態。剛好演出中都是女性照護者,也可以看見當前長照的性別責任不同,或是須轉嫁給機構看護或是外籍移工的部分。兩位移工正好一位為印尼籍、一位為菲律賓籍,兩人都展現了與受護者深厚的情誼,並在對奶奶的關心和祝福中,也看見她們對自身家人的思念。相對於照護者的表達,有幾位奶奶則難以表露想法,只能複誦被給予的願望,不禁也令我在想,那到底是誰的願望呢?

這好像也回到這戲的結構,或許比起給予失智者,《親愛的陌生人2.0》更是給予照顧者的抒發吧?扣回演出場景,對應著放置著病床的右舞台,左舞台則有著倒數的時鐘,從開演的14:30一路倒數至13:00,不僅在倒數演出時間,亦是照護者對於回到過往美好時光的期待,也是長輩年歲的流逝。在所剩不多的時間裡,面對所愛卻生病的人,我們還能說出怎樣的故事?

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去污名倡議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是以有團體倡議希望能將失智症重新命名,如日本在2004年改稱「認知症」,香港2012年稱為「認知障礙症」,加強民眾對失智不是正常老化的認知。此外,失智症患者也有不同的樣貌。就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國內失智者有九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六成以上無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顯示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但輕度失智者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之協助,仍能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1】

或許,安德森的《親愛的陌生人2.0》就是一個起步吧,期待之後相關的劇場作品可以不僅是心情抒發,而能更展現失智者的能動性,為失智症倡議。畢竟惟有將失智症去污名,照顧者才有的到更好的支持可能。如演出結尾所呈現的,有機構與社區的資源進入,形成支持的社群,或是有樹林藝文中心這樣的場館,願意提供資源,讓長者與家屬提早入場排練、熟悉空間——讓藝術能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種準備空間,以溫暖有創意的方式,協助照顧者更有餘裕,和所愛的家人相處,攜手迎向生命必須的道別。

註釋

1、參考國民健康署網站〈打破對於失智的迷思與歧視 國際失智症月起跑〉:「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如認為失智症是老化症狀之一、失智者皆會伴隨失能問題,無法自理生活等。然國內失智者有9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6成以上無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顯示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但輕度失智者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之協助,仍能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且民眾對失智者出現問題行為的恐懼而對疾病的污名化,不但妨礙求診意願,也造成已確診家屬的社會壓力。國民健康署推動失智友善示範社區計畫,以失智者及家庭照顧者為中心發展生活圈,讓失智者在熟悉友善社區環境中保有尊重、安心與安全的生活,使失智者感受到歸屬感並對社區有所貢獻,並降低可改變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原文網址:https://www.mohw.gov.tw/fp-16-43628-1.html

失智家庭共融計畫《親愛的陌生人2.0》

演出|八月表演工作室
時間|2023/08/27 14:30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