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去污名的夾心倒數《親愛的陌生人2.0》
9月
11
2023
親愛的陌生人2.0(八月表演工作室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82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親愛的陌生人2.0》為導演安德森從照顧失智祖母近十年的經驗出發,延續2022年的肢體舞蹈劇場《親愛的陌生人》,進一步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瑞智互助家庭」合作,展開「《來吧!親愛的!》失智家庭藝術共融計畫」,邀請失智症長者與照護者共同參與工作坊,並和專業表演者一起發展出2.0版本的演出。

酥脆可口的開場:實際現身的長者與照護者

演出大致可拆成兩個結構,如同夾心餅乾一般。上下的餅乾層由共融計畫的四組參與者做為開場和結尾,讓觀眾直接看見失智者與照顧者的互動,也藉此展現失智者的多元樣貌。而內餡的中間段落則以安德森與奶奶的故事為素材,經由肢體舞蹈創作重新發展改編,由一個妻子和母親都是失智者的醫生家庭出發,其與兩個女兒、甚至看護人員所遭遇的困境。

演出先以協會平常的活動聚會作為開場印象,十分輕鬆可愛,使觀眾看見參與的奶奶們即使行動不便,或是因失智症不一定能表達順暢,但皆因活動設計及與他人互動而有正向的回饋反應。其中一位奶奶更是在台上彈奏鋼琴,展現了即使失智,當事人仍有的行為能力與可能。

憂鬱陰暗的內餡:單一的患者樣態與看顧關係

然而與開場的明亮歡快對比,接下來的「內餡」則充滿陰暗與壓力。徐玉好所飾演的失智症奶奶整日碎念、尖酸刻薄,實為最不受人喜愛的患者類型,也因其行為表現,帶給家人極大壓力。作為家庭大家長的醫生,光應付母親已疲憊不堪,妻子亦是家庭中的失智者,更加重了這個家庭的照護問題。雖然能藉此點出失智症非老年人獨有,呈現出年輕型失智症的狀況,但兩人的呈現樣態沒有太大的不同,皆固著於發病當時的行為模式,讓身邊親人十分痛苦。其中徐玉好的角色拒穿尿布,使得看護近乎暴力相待的呈現,甚至是兒子不堪其長期給予的精神壓力,再束縛其行動後,拿出塑膠袋套頭欲置之死地的寫實畫面,令我觀看當時十分心驚!

雖然可以明白如此處理是想呈現照顧者的處境,面對所愛之人的變化,既割捨不下又無能為力所累積的崩潰與不堪——嚴格來說,這也是整體演出段的基底氛圍:累積的痛苦、長期的無奈、逼近沸騰的疲憊狀態——然而照護者與失智者的關係真只有如此嗎?觀看時不禁想著這樣的寫實呈現,照護者或許能感同身受、獲得抒發?那失智長輩們看到又會做何感想呢?是否會覺得自己拖累親人、是個討人厭的包袱?尤其《親愛的陌生人2.0》有失智長輩參與,即使她們現在的狀況終會遺忘這些畫面,但若如同演後座談分享,她們的身體或多或少會記憶下工作坊的一些事情,那這些重複展演的暴烈,是否也會銘刻在他們心神的某處?而不解的也是,演出中的兒子是名醫師,當是有足夠知識與資源面對失智症者,如果連他都也只能手刃母親,那其他沒有資源的照護者又該如何?

倒數的現實,照護者的願望

雖然在這樣的衝突之後,兒子將母親送往機構,也接回了爽口的餅乾層:協會平日的聚會,四位奶奶與照護者們再度現身,共同遊戲,並且拿著大氣球到台前許願。有媳婦與婆婆、有女兒與母親,還有外籍看護與受照護的長輩,從不同的關係與相處中,作為觀眾能再度被人情溫暖,並感知不同的情感狀態。剛好演出中都是女性照護者,也可以看見當前長照的性別責任不同,或是須轉嫁給機構看護或是外籍移工的部分。兩位移工正好一位為印尼籍、一位為菲律賓籍,兩人都展現了與受護者深厚的情誼,並在對奶奶的關心和祝福中,也看見她們對自身家人的思念。相對於照護者的表達,有幾位奶奶則難以表露想法,只能複誦被給予的願望,不禁也令我在想,那到底是誰的願望呢?

這好像也回到這戲的結構,或許比起給予失智者,《親愛的陌生人2.0》更是給予照顧者的抒發吧?扣回演出場景,對應著放置著病床的右舞台,左舞台則有著倒數的時鐘,從開演的14:30一路倒數至13:00,不僅在倒數演出時間,亦是照護者對於回到過往美好時光的期待,也是長輩年歲的流逝。在所剩不多的時間裡,面對所愛卻生病的人,我們還能說出怎樣的故事?

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去污名倡議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是以有團體倡議希望能將失智症重新命名,如日本在2004年改稱「認知症」,香港2012年稱為「認知障礙症」,加強民眾對失智不是正常老化的認知。此外,失智症患者也有不同的樣貌。就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國內失智者有九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六成以上無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顯示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但輕度失智者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之協助,仍能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1】

或許,安德森的《親愛的陌生人2.0》就是一個起步吧,期待之後相關的劇場作品可以不僅是心情抒發,而能更展現失智者的能動性,為失智症倡議。畢竟惟有將失智症去污名,照顧者才有的到更好的支持可能。如演出結尾所呈現的,有機構與社區的資源進入,形成支持的社群,或是有樹林藝文中心這樣的場館,願意提供資源,讓長者與家屬提早入場排練、熟悉空間——讓藝術能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種準備空間,以溫暖有創意的方式,協助照顧者更有餘裕,和所愛的家人相處,攜手迎向生命必須的道別。

註釋

1、參考國民健康署網站〈打破對於失智的迷思與歧視 國際失智症月起跑〉:「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如認為失智症是老化症狀之一、失智者皆會伴隨失能問題,無法自理生活等。然國內失智者有9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6成以上無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顯示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但輕度失智者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之協助,仍能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且民眾對失智者出現問題行為的恐懼而對疾病的污名化,不但妨礙求診意願,也造成已確診家屬的社會壓力。國民健康署推動失智友善示範社區計畫,以失智者及家庭照顧者為中心發展生活圈,讓失智者在熟悉友善社區環境中保有尊重、安心與安全的生活,使失智者感受到歸屬感並對社區有所貢獻,並降低可改變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原文網址:https://www.mohw.gov.tw/fp-16-43628-1.html

失智家庭共融計畫《親愛的陌生人2.0》

演出|八月表演工作室
時間|2023/08/27 14:30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