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花開,深情撼人《刺桐花開》
6月
21
2012
刺桐花開(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22次瀏覽

張啟豐(駐站評論人)


《刺桐花開》是楊杏枝以「甘國寶過臺灣」故事原型重新編作的歌仔戲劇本,由陳美雲歌劇團於2000年在國家戲劇院首演,之後於台北社教館(今城市舞台)演出,12年後刺桐花三度盛開,在南臺灣。

《刺桐花開》除了在〈序曲〉中交待甘國寶為賭徒外,之後全部情節都環繞在甘國寶「過臺灣」之上。全劇係以國寶與伊娜之間的戀情為主線,藉此牽引出異文化間的角力與衝突,而這一角力衝突,更同樣呈現在伊娜一家人之間對本身文化認同的爭執,以及漢人對於「番仔」的想當然耳的歧視態度上。該劇的人物設定,係以伊娜、尪姨、夏豹、巴寧及甘國寶、江中基等為對照組,可視為「番漢文化」相遇時主要的表現典型。而劇中穿插平埔族公廨祭祀、跳戲、鳥卜等活動,呈現阿立祖與媽祖、男性與女性在不同族群的地位高低、大小腳等形象或關係的對照,都具體呈現並探討了甘國寶「過臺灣」的種種現象--當然,最後則直指「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血緣之說。

該劇在唱腔及音樂設計方面,除了採用歌仔戲原有的七字調、都馬調、哭調等之外,亦加入平埔族音樂,或轉化融入、或原音重現於歌仔戲的唱腔當中,使得《刺桐花開》呈現出音樂「各自表述」的風貌。雖然在編腔時或不免將平埔族的音樂「轉化融入」歌仔戲音樂之中,但是,12年前如此的設計手法放置在現今諸音齊奏、各顯光彩的音場之中,卻更顯出其質樸與誠懇的一面。

陳美雲在首演舞台上展現了意氣風發的甘國寶,這一次則由漢入番,轉而詮釋平埔族尫姨眉烏。雖然戲份不多,但是每一次出場都吸引全場目光,其吟唱的族謠,行腔不花俏,句句扣心弦,於平實中見底蘊,功力畢現。至於高雄版的甘國寶,則由呂雪鳳詮釋出深情專注的丰采。呂雪鳳長年與陳美雲搭檔,觀看她和陳美雲的對手活戲,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可見其「腹內滾」功力深厚。

從序場開始,呂雪鳳就建立了甘國寶聰明且善於隨機應變的形象,而這樣的形象則又植基於其唱念做表全面皆擅的能力之上。劇情進展到甘國寶與伊娜相戀之時,呂雪鳳則又展現出甘國寶深情專注的一面,尤其是第三場「牽手」,因為文化差異導致雙方口角,內心卻又不捨,最後言歸於好的表現,情緒流轉自然且具說服力,表演一氣呵成,最為精彩。劇末伊娜於聖河之中過世,呂雪鳳所呈現的甘國寶雖有初為人父之喜,但更面臨愛妻亡故之痛,只見她完全沒有灑狗血地徐徐唱出為父為夫錐心撕扯、哀痛無奈卻泣血的情緒,前面幾段的表演一直hold住,最後到了唱【運河哭】時,隨著音樂的開展,悲痛之情全然釋放,此時呂雪鳳的演唱如江河入海般功力畢現,聲音雖然開闊清朗,但卻被重重哀傷所環繞,人聲樂音相互融溶,全場高揚低迴只一人!

呂雪鳳的唱功與風格早就為人津津樂道,而唱功了得之後的挑戰,就是人物形塑與詮釋--如何在表演程式及個人慣性之下賦予人物生命。在《刺桐花開》中,我看到了有血有肉有目屎的甘國寶。

《刺桐花開》

演出|陳美雲歌劇團
時間|2012/06/16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