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交會的荒謬精神《驅動城市藝術節—失憶中的玩笑》
8月
18
2014
失憶中的玩笑(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1次瀏覽
謝東寧(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貝克特的《等待果陀》中,兩位流浪漢迪迪和戈戈,在一條長著一棵樹的鄉間小路,等待一個叫果陀的人來臨,而整齣戲毫無故事劇情的進展,雖然中間不停進行著一些無意義的瑣事,但兩人一直到劇終,還是等不到果陀。而這種反覆、虛無、看不到結果的寫作方式,倒是為作者等到一座諾貝爾文學獎,原因是「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

人類的苦惱在上個世紀,表現的是「存在」之虛無,而「荒謬劇場」對於人類存在的提問,即使進入了「地球是平的」的今日高速科技時代,果陀還是沒來,也就是說關於「存在」問題的本質,並沒有因時代而與時俱進,反而是歷久彌新。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其表現「荒謬」的當下情境及語法,世紀當代舞團 2014「驅動城市」特別展演《失憶中的玩笑》,演出宛如當代版的《等待果陀》,由台日兩位跨域的青年編導、編舞家攜手合作,將包括紀實性(有主題的委託創作)的創作生產過程、跨文化的溝通隔閡、劇場的表演性、日本精神的探討、台日兩地的歷史記憶…等等內容,混亂幽默地混雜在時而舞蹈、時而戲劇、時而分不清形式的表演之中,90分鐘充滿張力的精彩演出,劇中「我們為什麼來這裡?」的提問,直到演出結束,也沒有等到答案。

《失憶中的玩笑》的製作背景,是世紀當代舞團新秀編舞家陳維寧,代表台北參加「亞洲表演藝術節」,與主辦國(日本)派出的導演佐佐木透(Toru Sasaki),在台北駐地,並以「稻米」為主題創作作品,然後在兩地巡演。台日兩地的文化差異、演員的語言溝通,及命題創作、短時間排練的現況,編導一開始就將這些實際的狀況,作為演出主題。演出開場,三位演員從世紀當代舞團排練場的三扇門,不斷地衝出又進去、渾身掛滿表演的服裝和道具,慌張地不知所措,而後,四個演員坐在同一張椅子上,第一個演員將一杯米從頭倒下,米粒散落一地,然後開始對話,內容大概就是問,我們為什麼來這裡?要做什麼事?並且從依稀對話中,只知道是一位「藝術總監」要他們來到這裡的。

劇中主要有六個演員(加上台灣編舞與翻譯人員的插花演出),台灣是男女舞者各一,加上一位男演員,日本是兩女一男的劇場演員。接下來,就是這兩幫演員的相遇,及想盡辦法來度過這個演出時光,故事的主幹是美麗的台灣女舞者李蕙雯,勾搭上日本男演員Ippei Kasugai,搬演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以及包括穿著盛裝、爆笑的日本女演員長崎小姐,一直逼問陷入愛河的Kasugai;但兩方人馬始終溝通困難,後來發現可以用英語,可是兩邊的英語都很差;接著兩邊都發出同樣疑問:到底來這裡做什麼?然後漸漸有點頭緒,原來是來做創作的;那麼就來演時代劇好了,三位日本演員開始討論劇場與連續劇、日本精神與兩個太陽;忽然雙方人馬,穿著盛裝、自己打燈開始演起后羿射日的西方版;最後,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完美結局,假戲真作地暫時結束了整場演出。以上是大致劇情,中間還有許多快速、毫無邏輯的劇情、對話,舞蹈及舞蹈的模仿,語詞的誤用、瞎扯,及認真的歷史記憶討論…,族繁不及備載。

如此馬戲團般的狂歡演出氛圍中,能指、所指的語言,在演員無厘頭的對話中,成為符號及符號的延伸(繁衍成神話學),譬如一段要用「英文」溝通的劇情,跟投下核彈的長崎無關的長崎小姐,說她學的「英文」,不是美國話(美式英文),而是英文(英式英文),是從東京大學(安保鬥爭的搖籃)怪異(左派)教授那邊學的,接著還從這個「英文」符號延伸到亞洲的未來,以及故意的英語與日語夾雜(文化入侵)。當然,這些符號的繁衍,都是在誇張好笑的劇情罅隙中潛行,一個劇場,兩個平行世界,真實(劇場當下)與想像(符號繁衍)並進,為觀眾腦袋同時開了好幾個視窗,精彩地展現了古老「劇場」的當代精神。

相較之下,台灣演員與編舞,就似乎未完全領悟到另一端的平行世界,比較著重在劇情的鋪陳與美麗肢體的展現,譬如台灣舞者的漂亮動作(如何動?),長崎小姐不時對於漂亮舞蹈動作的拙劣模仿(為何動?),而兩者並置構成了更複雜的「意義」。於是這兩造放在同一舞台,替荒謬劇場的主題,拉出一條寬闊的光譜,不同文化、相異情境、跨域藝術…,到底都無法脫離《等待果陀》中的人類永恆困境,而在只能繼續等待的無奈之中,精彩的劇場演出,也就成了一個「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櫻井大造)。《失憶中的玩笑》的精彩演出,讓我們重新拾起了,關於「存在」的記憶。

《驅動城市藝術節—失憶中的玩笑》

演出|陳維寧×Toru Sasaki
時間|2014/08/15
 19:30
地點|世紀當代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