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身體與巨科技的共盪《微幅—迴返於生存之初》

6月
09
2014
微幅—迴返於生存之初(陳又維 攝,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4次瀏覽
謝東寧(特約評論人)

「經過三年的沈澱與反思,所有的生存議題依然存在,歷史仍在重複著相同的軌跡…」(摘自《微幅--迴返於生存之初》節目單)。

繼2011年《W.A.V.E.城市微幅》作品中,電子訊號城市與孤單肉體的搏鬥之後,一當代舞團繼續在「2014兩廳院新點子舞展—未來式」,推出進化版的《微幅--迴返於生存之初》,相同的舞台機械裝置與蘇文琪的獨舞,本來預期只是將三年前,初步研發後之裝置科技的技術精進,想不到卻是整個作品面貌的大翻修,新作將「科技」(電子訊號--微幅WAVE)與「生存」(人類、大自然)的討論,置入了一個更為宏觀的視野與精闢的論點,可以這麼形容,新的團隊(原班底蘇文琪、張永達、何理互動設計,以及新加入的吳季璁、筆谷亮也)將過去的散文整理成了一篇小說,一篇精彩的科幻預言小說。

作品的開始是正方形矩陣的81組LED燈柱,從地面緩緩升起然後又慢慢往下降。在作品中因為機械裝置軌道,燈柱會不斷的上升下降,創作者將這上下移動的軌跡,賦予了意義(天地/上昇墜落/救贖毀滅…),而演出的開始,是藉由這兩個動作,打開了天地(世界),創造了一個敘事(意義)的場域,在這個黑暗混沌的空間中,LED燈柱慢慢一個個亮起幽光,在洪荒宇宙的聲響(電子訊號)中,舞者(蘇文琪)以一具低身蠕動的身軀,像原始單細胞生物般生存,象徵著身體獨立的存在,一如法蘭西斯.培根的畫作,臉部扭曲模糊不清的人物,失去大腦控制的肉體,在混沌的世界生存(或進化)著。

突然,在第二個段落燈光亮起,舞者站立與燈柱共同構成一個明亮的空間,上帝好像給舞者(人類)了光,身體有了大腦(理性)的指揮,整個高頻聲響節奏也更為激昂,於是便展開了一段人與電子科技之舞—從共存、抗衡與最後的被吞噬。在這段舞蹈中,蘇文琪以其飽滿的內在能量,與張力十足之身體力道,與龐大的矩陣機械裝置共舞,兩者之間有時彼此和諧共存、有時相互衝突拉扯,如同一對熱戀情人,如膠似漆,恍惚之間,機械也彷彿有了自己的生命,幾番交揉之後,又漸漸開始分不清楚,身體是虛擬還是真實。而進化版的機械裝置,更細緻顏色變化的LED燈柱光,與更順暢流動的動力運轉,為機械和舞者的動作之間,創造了更精密的互動與更多層次的美感,但這場人與科技的戀愛,在酸甜苦辣的通俗劇之後,隨著舞者越來越稀薄的身體存在而告終結。

科技虛擬掉了真實,身體(舞者)退場後的世界,在黑暗中一陣機械運轉雜音中,科技迫不及待地炫耀自己的勝利,舞台上毫無忌憚的光影律動,其所創造的奇觀一如今日消費社會對於科技的完美期待,而漫長的炫技過程,一度使人不耐,但這份不耐卻也正式考驗著觀眾--你真的喜愛科技嗎?而就在奇觀畫面越來越高速運轉之時,舞台突然冒出閃光爆炸聲響,無限繁殖的科技訊號,竟然在人類生存的星球爆炸(或是核爆的隱喻?)。

然後,在無聲中,藍光燈柱如流星般一個個的墜落、又像生命之靈般一個個昇起,而此時天棚的劇場燈光也慢慢亮起,將機械裝置的鋼架結構照亮,暴露了裝置存在的當下,又慢慢地照亮觀眾席,敘事將剛剛的科技預言交還了現場,在日常生活中正興致勃勃與科技共舞的我們。於是在機械退場之後,換觀眾的大腦跳舞。

一當代舞團又再度成功完成,一場科技與身體對話(哲學的、美學的),並具有國際視野的舞蹈作品。不過因為筆者前後兩個版本的觀賞經驗,難免有所比較,唯一的挑剔是,機械裝置技術的升級是有目共睹,但身體策略卻未同步轉換,這裡並不是說蘇文琪跳得沒有上一版好,而是當裝置的強度升高,要用什麼方法與之保持抗衡,避免兩者都很順地各走各的,當然,這也可以反問裝置設計群,技術的升級在這個舞蹈作品裡的真正意義為何?相信,這也是一當代舞團未來的創作之路,必須不斷解決的核心問題。

《微幅—迴返於生存之初》

演出|一當代舞團
時間|2014/06/0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微幅》中,裝置相對隱沒而唯留有光,加上LED光色的豐富變化,平面上倒映的虛實影像,使得空間更成為純粹的光點波幅,或許也正是在此,更成為了另一種媒介,延伸身體感官。(李時雍)
6月
23
2014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