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與態度《膚演宣言》
10月
25
2011
膚演宣言(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8次瀏覽
鄒之牧

十年來看三十,她最「辣」的,就是”tongue in cheek”的「態度」;而這次,這個註冊商標的個性,也在舞作《膚演宣言》中以實際的行動演練出來了!

三十曾做過文字探討的《人焉廋哉》,做過料理臺、吧臺、升旗台的《公主準備中》,做過眾人集結的《國歌四賦》,做過以鏡子為發想的《宓若思》……,換言之,這是一個擅長話題、非常議題導向的舞團,常由張秀萍和吳碧容兩位創始團員交替編舞,這次由張負責發表的新作,又如何呢?

這是三十第一次把「科技」玩在裡面──雖然2007年的《新……公主?準備中!》有一段開場非常搶眼的以Muybridge(英國攝影家:愛德華.邁布里奇)著名連拍實驗和蟲爬來爬去的影像處理的巨幅影片投影,但是第一次,三十這麼hard-cord地、舞向冰冷的、純科技製造的數位點距和線條,坦白說,擅長戲劇性表現和議題導向的她們,如此硬碰硬的結果,表現並不太理想。屏幕上的數位影像和舞基本上各行其是,影像只淪為舞變化的背景。場內一般的燈光,也無意襯出數位科技的「卓越」,令人不禁好奇創作者究竟是如何看待這一段加入的科技的?

全作擺盪在……,若說最初開場是始自科技,最終其實要說的還是舞團多年來最擅長的、探討女人和表象的呈現。若說她最常探討女人,如《宓若思》系列,不如說女人是她們認為社會中最容易下手的、被表象化的符碼;其他如《新……公主?準備中!》,也大幅處理過男女的身材問題。三十總是藉虛晃、表象的現象(另還有政治、家庭議題等),嘲諷社會中不被戳破的僵化教條、約定俗成、或是價值,因此,她的態度永遠像「國王的新衣」故事一樣,是那個「舌頂在頰內」作鬼臉、玩世不恭,當面戳破你偽善的警鐘,是那個自己也下海來扮絕世女伶和你一起胡搞瞎搞、大家一起來比「我最美」的惡童!只是,這樣的傳統,到了現在,到了這個作品,似乎有該條理化的時候了!

整個作品,最明顯地,還是擺盪在對「鏡」自我檢視和搔首弄姿和扮鬼臉上,好似把先前的數位開場完全甩到一邊去!幾個段落,事實上,若全作的結構再明顯一點,每段的主旨會更清楚些;然而,卻是編舞非常熟練、舞姿非常要求、舞者表現非常優異,然每段要說的,總嫌隱晦,這兒那兒地,每段的點都似曾相似,而對論述的推展幫助不大!音樂的主導性也是令人迷惑的部分,許多時,例如那段以西方僧侶吟頌作為背景音樂的段落,舞段自始即等著音樂的起始,待起後,服裝甚至也遙呼應著僧人的衣袍,已至於編舞的內容,緊密詮釋著歌曲的內容與章節變化,令人不解究竟是概念先行於編舞?還是音樂先行於概念?以致整體舞作的結構思想,呈現一個紊亂的局面。張秀萍的編舞是益發地熟練了,初始巴洛克風音樂中,在幾個屏幕間玩一人、兩人、三人……的隱匿與現身,有著巴洛克花園男女躲貓貓嬉戲的頹唐幽默味道。林依潔為首的〈神座〉橋段雖然斧鑿過深,仍不失為張秀萍現行場面調度及視覺能力的輕鬆展現。

以三十的功力,好好地「辛辣地」說一件事絕非難事,但要「稍微剪裁地」順一下,「單一專注地」說,不知是否有違她們的個性?只是一個建議,還是很希望聽聽她們的議題,保留她們”making a statement”的「態度」!

《膚演宣言》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1/10/22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