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與態度《膚演宣言》
十月
25
2011
膚演宣言(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6次瀏覽
鄒之牧

十年來看三十,她最「辣」的,就是”tongue in cheek”的「態度」;而這次,這個註冊商標的個性,也在舞作《膚演宣言》中以實際的行動演練出來了!

三十曾做過文字探討的《人焉廋哉》,做過料理臺、吧臺、升旗台的《公主準備中》,做過眾人集結的《國歌四賦》,做過以鏡子為發想的《宓若思》……,換言之,這是一個擅長話題、非常議題導向的舞團,常由張秀萍和吳碧容兩位創始團員交替編舞,這次由張負責發表的新作,又如何呢?

這是三十第一次把「科技」玩在裡面──雖然2007年的《新……公主?準備中!》有一段開場非常搶眼的以Muybridge(英國攝影家:愛德華.邁布里奇)著名連拍實驗和蟲爬來爬去的影像處理的巨幅影片投影,但是第一次,三十這麼hard-cord地、舞向冰冷的、純科技製造的數位點距和線條,坦白說,擅長戲劇性表現和議題導向的她們,如此硬碰硬的結果,表現並不太理想。屏幕上的數位影像和舞基本上各行其是,影像只淪為舞變化的背景。場內一般的燈光,也無意襯出數位科技的「卓越」,令人不禁好奇創作者究竟是如何看待這一段加入的科技的?

全作擺盪在……,若說最初開場是始自科技,最終其實要說的還是舞團多年來最擅長的、探討女人和表象的呈現。若說她最常探討女人,如《宓若思》系列,不如說女人是她們認為社會中最容易下手的、被表象化的符碼;其他如《新……公主?準備中!》,也大幅處理過男女的身材問題。三十總是藉虛晃、表象的現象(另還有政治、家庭議題等),嘲諷社會中不被戳破的僵化教條、約定俗成、或是價值,因此,她的態度永遠像「國王的新衣」故事一樣,是那個「舌頂在頰內」作鬼臉、玩世不恭,當面戳破你偽善的警鐘,是那個自己也下海來扮絕世女伶和你一起胡搞瞎搞、大家一起來比「我最美」的惡童!只是,這樣的傳統,到了現在,到了這個作品,似乎有該條理化的時候了!

整個作品,最明顯地,還是擺盪在對「鏡」自我檢視和搔首弄姿和扮鬼臉上,好似把先前的數位開場完全甩到一邊去!幾個段落,事實上,若全作的結構再明顯一點,每段的主旨會更清楚些;然而,卻是編舞非常熟練、舞姿非常要求、舞者表現非常優異,然每段要說的,總嫌隱晦,這兒那兒地,每段的點都似曾相似,而對論述的推展幫助不大!音樂的主導性也是令人迷惑的部分,許多時,例如那段以西方僧侶吟頌作為背景音樂的段落,舞段自始即等著音樂的起始,待起後,服裝甚至也遙呼應著僧人的衣袍,已至於編舞的內容,緊密詮釋著歌曲的內容與章節變化,令人不解究竟是概念先行於編舞?還是音樂先行於概念?以致整體舞作的結構思想,呈現一個紊亂的局面。張秀萍的編舞是益發地熟練了,初始巴洛克風音樂中,在幾個屏幕間玩一人、兩人、三人……的隱匿與現身,有著巴洛克花園男女躲貓貓嬉戲的頹唐幽默味道。林依潔為首的〈神座〉橋段雖然斧鑿過深,仍不失為張秀萍現行場面調度及視覺能力的輕鬆展現。

以三十的功力,好好地「辛辣地」說一件事絕非難事,但要「稍微剪裁地」順一下,「單一專注地」說,不知是否有違她們的個性?只是一個建議,還是很希望聽聽她們的議題,保留她們”making a statement”的「態度」!

《膚演宣言》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1/10/22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三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三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三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三月
15
2023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三月
12
2023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三月
12
2023
陳威宇時而對國恩、對觀眾陳述他所認識的父親,但總像飄乎的思緒,沒有一個完整的段落。如此蒙太奇跳接,或許在發「檳榔糖」給觀眾、說說笑笑地出入表演時有轉圜悲情的效果,可惜並沒有在作品最後匯整出力道⋯⋯
二月
28
2023
劇情的發展與角色的交錯,留下觀者猜想究竟誰是兇手,增添懸疑的氣氛。描繪「死線」中,奮力一搏和驚心動魄的時刻令人緊張刺激,而最令人著迷的是那「一觸即發」的交界處,皆在一線之間的死線。
二月
27
2023
結尾像是重生宣告,試圖擺脫一統訓教,分化每具身體殊異特質,企圖彰顯差異並存的事實與價值。延續前面幾段跨文化身體探尋,此處態度丕變,他們不對話、不詰問、也不捲動記憶,而是飛快抵達現況,將追尋自我的心聲用力放送,埋在顫動香豔的動作之中。斜坡霎時成為展示差異的舞台,要人見識到流變的掙扎過程與蛻變的歡快。
二月
0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