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戲載道,教化為先?《越》
3月
13
2014
越(元和劇子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6次瀏覽
劉美芳(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不斷自我惕厲創新求變,是當下歌仔戲工作者的逆境再生,也是重建氣度格局的新契機。歌仔戲最迷人處,在於可塑性極大,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無禁無忌,什麼都可以。可以是古冊演繹歷史的厚重,也可以是胡撇仔天馬行空無不可入戲的自由,更可以是佛禪當道滌洗人心。但戲終歸戲,不論做戲動機為名為利為藝術為宗教為教育;既選擇戲劇形式搬演,就該明析主從,以戲為本。

京劇丑行演員林朝緒與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科培養的第一屆畢業生李珞晴合組了元和劇子劇團,成團三年多只推出了兩部作品。創團的《王老五與小泡菜》,有臺北文學獎舞臺劇本優等獎的加持,結合社會議題,以胡撇仔精神極盡拼貼嘲弄控訴之能事。兩年後的《越》,全然變了臉面,卸下華彩改走素雅寫意風格,冷靜思悟人生,命名為「禪風新武俠」;惟有穿梭時空不為現實拘限是兩劇共通的特點。兩位科班出身的演員,辛苦坐科功夫學成,江湖已非往日模樣;空有一身技藝,只有枉然無依的迷茫。創團當然有突破現狀另尋出路的冀想,自我定位為教育劇場:「以製作具有教育意境和心靈洗滌能量的演出為創團宗旨」。於是意念前導,強調倫理道德鼓吹尊師重道,態度莊重謹嚴;但就戲論戲呢?

《越》劇中的師父吳光(無光?)前世是爭不到「天下第一」好賭致死的惡胚,(賭徒要爭什麼第一呢?「賭王」?「賭聖」?還是「賭神」?為何要爭呢?)死後莫名受到元和妙音感化,聖者助開天眼,使成武俠高人,並交代其須將衣缽傳與陽月。吳光(隔世轉代堅持不更名改姓?)既已洗心更衣,邁步重生,不知何以在新的世代仍舊無法放下為奪「第一」而引動的貪嗔癡等惡念;不僅未依叮囑,更是構陷殺戮無所不為。陽月最為神奇,絕非凡胎俗物:不只默然領受母親種種不合情理的要求,無有絲毫人性可能的怨埋嫉恨;且天生功夫高妙神通具足,既有上蒼平空降賜關鍵的雪滴漣漪寶劍,又能感應母難隔空滅火解除危殆。劇本結構錯紊,太多理所當然卻無從自圓其說的設定,破綻處處,教觀眾如何安然領受這般奇譎的幻想!

不論賭徒或師父吳光,都鋪陳了打鬥場面;武俠云云,只為演員展現武術功底。演出前耗時費力出外景拍了宣傳片,可惜未善加調理為戲加分。遠赴屏東找來理念相近的街舞團體「可可堂」助陣,努力轉化身體記憶為戲曲所用,雖欲跳脫身段套式的框架,卻沒能引燃舞者狂放的爆發力。而多次不顧顛危安排陽月被舁舉在兩名演員肩膀上表演,在巍巍顫顫險象環生的不安中勉強唱作,幾乎總以失誤摔落收場,徒然斲損演出質地。但演員的付出也不全然白費,不諳臺語的林朝緒苦練有成,說白唱腔不見口音,較豫劇皇后更流利順達。音樂渲染難脫宗教氣息,反是編腔以古箏簫笛烘襯,讓傳統曲調流離在似與不似之間;入耳新鮮卻不顯陌生。舞臺空間運用自在,以油彩畫布或投影轉換場景,點題明確。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兩個時代》,同是超越時空的手法,照應兩個不同文化世代的歌仔戲工作者,深摯細密的情思揪人心疼;教人怎不懷念那個不叫李珞晴的她!

宗教講究全然的遵奉信仰,廟寺道場纓絡環繞,信徒虔誠頂禮膜拜,無有不宜。劇場裡以藝術呈現為第一要務,即便是「教育劇場」,也非直宣教化,「參與者」更不是一般觀眾;即便如此,這類劇場還是必須並重藝術、娛樂與教育。藝評人紀慧玲曾針對劇團首部作品的呈現方式婉轉勸說:「劇場需要的是揭露,而非度化。」怎奈頻率不相容,此次演出竟是越走越遠,超越了劇場,另闢弘道法會!

《越》

演出|元和劇子
時間|2014/03/08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