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傳統」與「當代」的兩個主軸段落,此舞描繪部落裡最後的獵人,在狩獵、祖靈、山神、自身慾望與疑惑中,與初戀情人的故事。節目冊裡描述著:「《戀人》將藉由一對男女的對話,呈現文明與傳統間的掙扎衝突。這是兩個夢,在男人的夢裡,他從尊貴的獵神,一覺醒來變成一隻困獸。女人的夢,初始,她便說明自己告別的理由,『我們終究無法靠原本的樣子繼續生存下去。』她選擇走向權力與慾望的獵場,無止盡地狂歡與前進,等待永遠不會擁有的獵物……」【1】
演出舞台座落在松菸文創園區的1號倉庫,下舞台堆著一排泥土,而上舞台錯落著從天花板上落下的樹枝和樹葉,整體空間營造出森林般的意象,舞台兩側放置著白色的螢幕,字幕顯示著原住民語的呢喃口白和漢字翻譯,如:「狩獵場消失了,但若能成為野獸,就能再獲得自由.....」而開場女舞者身著鮮明紅色的服飾,以彎曲低沈,下襬沈重的步伐,緩緩由兩側橫向舞台後退入場,一位拿著盔甲,手持武器的男舞者站在舞台中央,彷彿象徵戰神或是狩獵者,在鼓聲和如鬼哭神嚎的低泣變化聲中,舞者們時而緩步慢行,時而上下跳躍,甩動頭髮進入狂顛狀態,舞者低垂的背、彎腰的姿勢、向後移動的腳步、拿著植物垂擺著花穗搖曳的道具,令人聯想到林麗珍無垢舞蹈劇場著名的東方步行與祭儀美學。
在段落轉折處,歌者和音樂人在半掩的透明黑幕中,彈奏吟唱歌曲,為整齣作品注入生命力。舞作轉折入當代的段落,舞者身穿時裝(女子身穿不同鮮豔色調的洋裝,而男舞者則穿著彩色花襯衫或是西裝),他們手上拿著橘子,把橘子當作物件玩耍,過程中或是兩人獨舞,一人觀看,邀請觀眾推敲舞台上人和人、人與物件之間的關係。穿著正式時裝的男女舞者,背對著觀眾搖晃臀部倒退移動,流露出有趣幽默的遊戲質地,讓人莞爾一笑之餘,也想到這些動作與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著名作品《交際場》的相似性【2】,而另一個令人眼熟之處,則是在女舞者轉換重心,如鐘擺般左右晃動讓男舞者托舉的片段,與德國導演溫德斯為碧娜鮑許致敬的電影《Pina 3D》片段雷同【3】。
舞作中最有原創性的段落,或許是編舞者蕭紫菡與男舞者的雙人舞,兩人綿密的深情互動,在古典抒情樂語探戈舞曲的交錯中,互相糾纏,舞出近似探戈、又似其他雙人舞蹈現代技巧的綿密糾結,而男子推著橘子側身擺動,與女子試著握住橘子的奔跑與追逐,橘子在此彷彿暗示著某種原生的、不知是否能被滿足的慾望,在舞者瘋狂剝開橘子,任著汁液噴灑臉上的嚼食的片段達到高峰。而另一段雙人男女擁抱、垂手、落地、又再站起擁抱的重複段落中,堆疊出男女對彼此欲求的強迫性,但這個段落又讓人聯想到碧娜鮑許《穆勒咖啡館》的經典片段【4】。舞作末尾,披著長長紅布條的男子在地板上緩緩爬行,開場時的面具戰士再度出現,象徵傳統的部落舞者緩步舞台,呼應了舞劇的開頭,而結尾處獵人從觀眾席走上舞台,在下舞台的泥土處,緩緩獻上鮮花致意【5】。
這場演出演出結合了花蓮德武國小、玉東國中的原住民舞者共同演出,並邀請排灣族歌手桑梅絹(seredau)、阿美族歌手蘇木成(sufin)及樂手現場演唱,編舞者希望召喚「原始的力量」,意圖透過這個舞蹈劇場,呈現出「狩獵哲學」對現代文明所提出的質疑【6】。《戀人》編作有著大膽的嘗試精神,創作者為原住民獵人與生活發聲的勇敢信念和初衷令人讚賞,然而純粹以藝術創作的角度而言,全舞清楚地用兩個段落來區分:傳統與當代(如前述原住民的舞蹈動作,以充滿符碼的服飾、舞者屈身彎腰拿著稻穀般的植物緩緩向後步行、與披散長髮前後甩動的姿勢,對比當代舞蹈的段落,身穿時裝的男女,在探戈舞蹈音樂和古典樂環繞中,舞動雙人舞的綿延愛慾),以近乎二分的方式貫穿了整部舞蹈劇場的主軸,然而這個二元的嘗試似乎仍有些各說各話,或許也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將「向大師致敬的動作語彙」,轉化成為了此舞獨立存在的明確身體語言。
註釋
1、請參看演出節目單
2、請參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5cknjzjBg
3、請參考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pFD7gi8R0 的0:48-0:50
4、請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LazG0bQPI
和筆者曾在破報上針對此段落的分析評論 http://blog.roodo.com/i_wen/archives/19090876.html
5、根據演出節目冊:「狩獵乃原住民傳統的生活模式,他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有一套狩獵哲學。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項傳統在現代文明的價值裡,變成一項禁忌。狩獵若非在特定規則底下進行,被視為觸犯法律,部落裡,獵人尊貴的地位,而今背負著偷竊的原罪。」獵人的結尾獻花,應是出自於對此傳統的尊重和緬懷。
6、內文括號的部分,請參看演出節目單
《戀人》
演出|花蓮苓雅部落舞者、蕭紫菡
時間|2017/08/05 14:30
地點|松山文化創意園區1號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