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遠是為了趨近人類境況《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
9月
11
2018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心酸酸工作室、攝影林蔚圻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2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當難民議題在歐洲炙熱著,處於東亞遙遠的台灣小島,看似事不關己,實則在這塊土地上,一樣有著諸多的難民與無國籍者存在。「法律扶助基金會」自2016年起開始針對難民與國籍者進行系列訪談,2017年底爬梳整理成《國界上的漂流者》一書,並與「心酸酸工作室」合作,發展創作《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先於2018年8月2日與8月4日公開讀劇,進而演出,希望藉由文字書寫或是戲劇展演的方式,讓大眾更了解無國籍者的議題、並且促成法條制定。

然而藉由劇場,可以如何談難民與無國籍者這樣際遇沉重又相對冷門陌生的議題?2017年,飛人集社藉由動物偶與類寓言故事,談論「難民」遭逢的社會融入與接納問題,以及成為難民的非自願與自主性。心酸酸工作室此次主要創作者朱芳儀與陳彥瑋,於狸狸狸劇團討論移工與新住民主題的《失語勇者迷航記》後再次合作,承襲他們一貫的特色,不便宜行事將已極具情感渲染的流離故事直接演出,反選擇藉由劇場的後設性以及敘事結構的符號轉移,漫天飛舞且玩耍戲謔地從結構切入沉重的無國籍者議題。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以「家」去置換國籍背後指涉的「國」,藉由家庭作為隱喻的切面:總是忙於工作卻又是家庭總決策的父親、好吃懶做且光說不練的哥哥、聰明孝順天真同理的妹妹,以及老是政治不正確帶有刻板偏見的母親組成的小家庭,一日被逃難者「小黑」闖入所掀起的漣漪。四口之家看似平穩幸福,然而唯一經濟支柱的父親,其公司受內部裙帶關係與全球資本(政治角力)的影響,已經岌岌可危;母親和妹妹因為母親以前被騙假結婚的過往,一直拿不到身分證。全身黑衣蒙住臉孔的「小黑」,在爆炸性的破門闖入之後,雖然在這個小家庭裡,以自己的勞務奉獻留了下來,卻始終得不到一個「位置」、不被視為一家人。反倒是後來哥哥收容的受傷流浪狗「小黑」,能比較輕易取得同情與接納,展現了同是無身分地流浪,人與動物的差異。

而每個角色都又有看似溢出劇情外的敘事:像是提款機一天只能提三萬、孫臏遭龐涓陷害後,因為「沒有身分證」進不了齊國等等,展現了制度雖然對人有所保護,卻也是種封殺。此外,爸爸公司在中美關係之間的瓦解、不合體制而被欺負的流浪狗與洪仲丘的對應,以及哥哥看著妹妹被性騷擾卻只會上網抱怨無能為力等等,在「國籍」所屬的區域空間認同外,延伸至了「身分認同」內含的區分與排擠性、受外界定義的主體弱化,又或是所謂「通用語言」使用上對於個體有機表達的簡化。

作為無國籍者與難民的符號象徵,飾演小黑的演員卓楷程全身穿著黑衣,無有面孔,像是《名偵探柯南》裡未現形的黑衣兇手,可以被投射成為任何人。除了指涉無身分者是「黑戶」,也形塑「黑」被直觀給予的陰暗與危險性,在種族上,同為「有色人種」黑人又常被視為不比黃種亞洲人。而「小黑」這樣常見可以直接標記給予的名字,也落在了黑色流浪狗、或是辦公室同事的綽號──然而雖同名為「小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際遇,如我們同為人類,卻有著差異懸殊的處境。也再次回到了「身分」之外,到底能如何定義人的省思。

除此之外,《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以紙箱作為舞台設計概念,無論是餐桌椅、背景板、手機、電視、餐具食物等等,都是以2D平面的紙為符號設計。紙容易塑形,可以搭建成家,卻也是脆弱的,在哪一天便會塌垮消逝。同時2D的平面感也展現了家庭/國家被賦予的某種虛假,那只是一個面向、一種樣板,為了保有安全與整齊的削弱,卻看不到其他多樣可能。

在舞台元素的符號指涉之外,演員的表演在基本的寫實上又加入了近似鬧劇與漫畫的風格,以強烈的表情、誇張反應(甚至在地上踢滾很多圈安全褲都外露)、歌舞改編,或是切出敘事的畫面建構(如孫臏的故事以敘事加上手的比劃營造畫面)等,讓一切更顯荒誕與戲劇化。這樣的表演方式配合兜圈的敘事,有時滿讓人疲乏,然而確實替沉重的議題開出破口,也藉這樣的風格化,加強了真實人生可能的出其不意與莫名其妙。許多時候,現實的確比劇場還要戲劇化,所有搭建的、以為擁有的,都可能瞬間崩解。

戲的最後,一家人因為爸爸亂丟菸蒂的突發火災,一夕間流離失所,反而被24小時營業開放的便利商店「收容」;當妹妹想要唱梁靜茹的《如果有一天》當片尾曲,卻因為著作權法而無法,對比媽媽被容許高唱帶有偏見改編的蕭煌奇《你是我的眼》。法律,到底是什麼呢?「人創造了法律與規則去保護自己的一切,卻同時失去了人性的彈性與柔軟。」【1】為了展現柔軟的可能,心酸酸工作室以「硬」去處理,在舞台設計上、在表演風格上皆然,很清楚一致的進行演出設計。雖然有時候圈子兜遠了、表演誇張到令人疲乏,但都不妨礙去進入他們的創作脈絡,且被演員的能量感染,以至於在最後仍不免跟著爆笑出聲。

關於國籍,牽扯到的難免是國族認同,這也是民族(家族)血緣的扣連與文化歷史的傳承。而在人口流動更加輕易,全球化益發普遍的21世紀,我們可以如何去想像國家與身分?因此,回應到國籍問題,誠得要有更多的理解與省思,才不會變得狹隘排外。吳叡人在《想像的共同體》導讀中說道:「『共同體的追尋』──尋找認同故鄉──是『人類境況』本然的一部分,但就像所有人類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一樣,這條道路上也遍布著荊棘和引人失足的陷阱。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在情感與理性之間,同情與戒慎之間,行動與認識之間尋求平衡。」【2】就我個人觀察,朱芳儀和陳彥瑋總是很難能可貴地有意識地整體創作,從《失語勇者迷航記》到《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每一次都很有覺知在處理複雜議題的面向,將之符號與美學化,不選擇直接勾引情感的路走。像是無國籍者的故事,也選擇僅在演出前短演書中案例【3】,並站在不同立場、提問在國家中不同角色的決策處境。

節目單中引用蘇珊‧桑塔格之語:「憐憫是不穩定的情感,若不付諸行動,終將消逝。」在情感之外,如果劇場有議題性的創作,都能有意識地照顧到每一個細節與脈絡,並且找到自己的美學轉換,那麼行動與擾動,也才會有發生的可能吧。

注釋

1、劇中台詞,也是心酸酸工作室臉書「田調筆記05──從故事到劇本」中的文字。

2、班乃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吳叡人譯。吳叡人:〈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導讀頁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8月2日讀劇演出時為西藏難民的故事,9月8日晚場為柬埔寨因婚姻而成為無國籍者的經歷。據導演表示,共準備了三個故事版本。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

演出|心酸酸工作室
時間|2018/09/08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刻意不以命題本身的哀傷與嚴肅處理,反其道而行地盡可能充塞笑鬧場面,卻又在某些時候拐了一個大彎、正正經經地陳述生而為人的艱難,使我認為無論是在情感深度,議題力道,或者無厘頭的程度都踩得不夠滿,十分可惜。(郝妮爾)
9月
13
2018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
近年來,地方藝文團隊和城市藝術節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舉辦走讀(walking tourism)和參與式劇場(participatory theatre)的演出⋯⋯尤其在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生活藝術節或者民間團體在進行的白色恐怖相關歷史走讀計畫及漫遊者劇場等活動,「移動」似乎被賦予一種意義⋯⋯
11月
13
2023
如此看來,玉梅戲份應當吃重,然全劇角色戲份分配均勻,不像《勸世三姊妹》重壓在宋國珍。但關鍵角色當屬母親潘鳳君,如同《人間條件一》中的阿嬤、《勸世三姐妹》中的大伯公,都是來自幽冥交界處,少了該角色劇情還能騰挪貫通,若置入會增添某些動人力道。
11月
10
2023
當演員自嘲是否該「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時,你會發現當代劇場與文學作者並無太大不同——得面臨「是否淪為特定政治主張背書」的質疑。
11月
03
2023
蔡柏璋遊歷足跡遍及歐美主要國家,對近幾年來侵擾各國公共領域對話的假訊息和陰謀論,及其所造成的嚴重破壞(人們對彼此的信任)與實質傷害(惡意煽動引發的暴力行動),應有切身感受,只是,他將《Reality No-Show》的焦點,放在向來不缺八卦流言,訊息真假難辨/不辨,存在於自己所創造的「真實」當中的影視娛樂圈,對圈外真實社會情境的思考,是否能有對照參考的意義?既是娛樂,何須真實?
10月
2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