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過後留下的荒蕪《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
9月
13
2018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心酸酸工作室、攝影林蔚圻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5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心酸酸工作室於2016年起,與法律扶助基金會合作,共同完成《國界上的漂流者》一書,講述無國籍者與難民的故事。這回將議題放在舞台上,把生活的困難、國籍定義上的艱鉅,濃縮成兩個鐘頭的《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

戲中描述不速之客「小黑」貿然闖入一個台灣家庭,原以為這位小黑是全家最混沌、最茫然的人了,只能卑微地替人做家事求得一間「倉庫」棲身,在幾經笑鬧以後才發現,看似正常的這一家,其實母親與女兒在台灣都是沒有公民身分的無國籍者,於此同時,「窩囊廢」兒子竟然還執意要養從街頭撿來的一隻流浪狗。母親和女兒的無國籍問題尚未解決,家裡又因父親沒有捻熄的一根菸燒起大火,整個房子付之一炬,一家四口與「小黑」還有兒子撿來的那隻狗,逃到全台灣最溫馨的地方--24小時便利商店,超商在此刻成為一座孤島,不拒絕任何人的到來,提供一方休息的位置,也提供無家可歸之人思考下一步該何去何從的所在。

作為一齣討論無國籍者與難民議題,本戲是行不通的,創作者也深深明白此事,所以一再(於節目單)呼籲觀眾,要看議題去看《國界上的漂流者》這本書,此刻則請我們盡可能以直觀感受本戲即可。本戲以創作者自己的說法,拿「綜藝節目的低俗狀況劇」來形容,我認為非常貼切,因為劇中無論是家人之間的感情,或者是女兒忽然之間對「小黑」的愛情,都淺得找不到根基,所以觀眾基本上不太可能在這齣戲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於是,本戲將所有的力氣都花在如何「胡鬧」上,為此,他們卯足全力: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笑到腿軟站不起身,或者是誇張地驚嚇、誇張地責難、誇張地嘲諷、誇張地哭泣。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以團隊自身的故事為開頭(想匯錢給設計,才發現為了防止詐騙,銀行設有一天轉帳額度三萬的限制),來說明人總是喜歡替自己創造一些莫名其妙的規定;再以一家四口的生活,象徵台灣的樣貌;接著以「收養流浪狗」的意願,對比人們對「無國籍、難民」之冷漠;並以母親諸多「政治不正確」的言談,對應我們「政治正確」的價值觀--以上這些話不是我說的,是角色自己跳出來說的,也是我在本戲中所看到最大的問題。

是的,在如此賣命地胡鬧之下,角色卻一而再、再而三,後設地跳出自己的角色,解釋現場的狀況。如果只是純粹解釋人物關係也罷,偏偏又夾雜著諸多嚴肅的論說,例如這個家庭象徵的意義、流浪狗的意義、便利商店存在的意義……。

當然,無論是作為一齣鬧劇/喜劇,適當的「停頓」都是必須的,可是如果將角色的後設作為本戲笑鬧的停頓點,我認為這是不成功的,原因是在這個時候,詩意的暗示已全然消失,場上的伏筆成為暴露的教條,角色的溫柔成為突兀的陳腔,觀眾能夠從喧鬧的劇情中暫時喘口氣的時刻,也會開始質疑這場鬧劇的定義。

同時,在這麼鬧的一齣戲裡,卻又塞進大量的、冗長的台詞,例如兒子向母親花長長的時間去解釋一隻狗的來歷,然後,無國籍者小黑就會跳出來說:「哇,你們願意這樣對一隻狗,那我呢?」;再然後,兒子會在某個段落大吼:「我們時間很少,要講的事情很多。」示意對方廢話少說;最後,母親百無聊賴地坐在便利商店,問:「現在,我們要怎麼結束這場爛戲?」這些自我調侃的對話充滿在所有人的台詞之中;除此之外,許多言談存在的目的已經不為了推動劇情的流動,而是欲驅動觀眾笑的反應,比如說不斷強調妹妹長得像安心亞、媽媽聽到「那個不能說的人」後直接搭腔佛地魔、或者是動輒大張旗鼓的扭打場面……以致於整整兩個鐘頭的戲,若有觀眾開始為同樣的笑點(例如誇張的肢體與台詞)感到疲乏以後,將只能看到空洞的劇情。

在戲開演前的十五分鐘,場上有一齣短戲《狸的生態紀實:EXC案》,演員挑選書中的某些段落,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朗誦出無國籍者的心聲。我們可以從開演前、舞台上放的無數資料介紹,看見創作者的心意與誠懇,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創作者某種程度而言也一直在避免教條式的宣言,以致於當演員如泣如訴地以第一人稱描述無國籍者心聲時,另一位演員會以啜泣聲打斷,並以誇張的哭腔詢問:「這明明不是你自己的故事,為什麼聽你講起來還是這麼想哭?」以此稍稍紓解眼看就要過分嚴肅的氣氛。

綜觀而言,《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升起巨大的命題,並刻意不以命題本身的哀傷與嚴肅處理,反其道而行地盡可能充塞笑鬧場面,卻又在某些時候拐了一個大彎、正正經經地陳述生而為人的艱難,使我認為無論是在情感深度,議題力道,或者無厘頭的程度都踩得不夠滿,十分可惜。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

演出|心酸酸工作室
時間|2018/09/09 14: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展現柔軟的可能,心酸酸工作室以「硬」去處理,在舞台設計上、在表演風格上皆然,很清楚一致的進行演出設計。雖然有時候圈子兜遠了、表演誇張到令人疲乏,但都不妨礙去進入他們的創作脈絡,且被演員的能量感染,以至於在最後仍不免跟著爆笑出聲。(黃馨儀)
9月
11
2018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