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後浪來了嗎?《傳奇風雅.柒》鳳凰臺上鳳凰遊
11月
13
2024
傳奇風雅.柒(當代傳奇劇場提供/攝影陳伯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5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當代傳奇劇場(後稱當代)自1986年成立以來,都是以跨文化與跨界的創新形象示人,很少演出傳統戲。筆者剛開始看戲時,當代給我的印象與傳統戲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直到2009年八八水災京劇界發起《四郎探母》義演,筆者才第一次現場欣賞吳興國的傳統戲。猶記當時一則新聞報導說魏海敏打趣吳興國:多年未演老戲,心裡發不發怵?而自2011年開始,當代也開始不定時推出以老戲為主的「傳奇風雅」公演。近十年當代開始積極培養新人,並在2016年成立「興傳奇青年劇場」,同時「傳奇風雅」系列也逐漸成為年輕演員展演的主場。2023年吳興國親傳弟子朱柏澄,便以「傳奇風雅.陸」中的《野豬林》林沖一角獲得第三十四屆傳藝金曲獎的最佳青年演員獎,展現當代培養青年演員的成果。

今年的「傳奇風雅.柒」,當代共推出四場十齣劇目,其中《鳳凰臺》是全本大戲,其餘九齣則分三場演完。筆者欣賞了10月4日的《陸文龍》選場、《紅娘》選場、《三盜令》以及10月5日的《鳳凰臺》。其中《三盜令》、《鳳凰臺》在臺灣不太常演,《鳳凰臺》更號稱三十年未曾上演,這兩齣都是劇情完整的本戲,因此本文將以它們為主,再兼論其餘的演出。

這兩齣並不是真正的傳統老戲,而是中國於上世紀50到60年代編演的新戲。【1】《鳳凰臺》是三國戲,故事不見於《三國演義》,而是從史書中孫策、周瑜娶二喬的記載衍生而來。原本是一齣類似於《穆柯寨》的小武戲,演孫策與大喬比武被擒招贅的故事,由翁偶虹、阿甲共同改編擴寫為全本大戲《鳳凰二喬》。故事敘述孫策以玉璽向袁術借得兵馬欲平定江東,召來好兄弟周瑜前往鳳凰寨尋求喬玄聯盟。喬玄膝下有二女,大喬善武,小喬多智,父女共同統領鳳凰寨,在一番曲折後,互有好感的兩對璧人,一同擊敗盤據江東的嚴白虎,締結良緣。是一齣青春愛情喜劇的群像戲,生旦淨丑各行當都有表演空間。不過這也使得戲的節奏較為緩慢,要搬上當今舞臺,勢必重新整理劇本。

此次演出,當代並不僅只是簡單地刪節人物、表演,而是對全劇作相當程度的修改。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刪除小喬與周瑜會議後計畫協助孫策能在與大喬的鬥陣之爭勝出的劇情。筆者以為當代如此刪改的理由可能有二,其一,原作中小喬與周瑜情感刻劃簡單,兩人在結盟會議中便一眼定情。為此,當代版在結盟之後增寫一場彈琴知音來鋪墊兩人感情,但由於把二人定情時刻往後挪,這段情節也就不得不刪去。其二,可能改編者覺得原作中小喬等人之所以不惜作弊也要力助孫策在比試中勝出的理由(怕孫策敗陣後無顏再與喬家合作),放在現今顯得過於男尊女卑,甚至有些自私。這麼一來,後半的小喬卻也失去了原作中「運籌帷幄安排好,且把婚姻試略韜」的主動性【2】,體現不出劇中所強調的小喬「智謀廣」人設,也讓小喬、喬嶠等人後半部胳臂往外彎的行動有些難以理解。【3】王安祈曾在〈改一改不就好了嗎?〉談及修改傳統老戲對表演的衝擊【4】,本劇雖然不像傳統老戲蘊含著嚴謹的表演範式,但原本自洽的戲劇邏輯,修改後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並沒有很好地彌缺補漏,是這次當代版《鳳凰臺》略嫌可惜之處。

另一齣《三盜令》,雖是水滸戲,但不是源於《水滸傳》原著,而是取材自明代末期的續書《水滸後傳》。【5】故事敘述靖康之變後,殘存的梁山好漢燕青、楊林二人與蔡慶,分別混入營中,盜取金國的木卡大令,用來拯救即將被偽齊劉豫問斬的關勝。原作情節簡單只占半回,編劇以此為基礎添枝加葉,將原本全靠巧合推動的故事,改編為一齣盜令詐監的諜報戲。編劇善用觀眾的全知觀點,讓兩組人馬不知彼此的存在,由此營造出緊張、懸疑感。而假冒金人時的語言教學,也有十足的趣味性。巧妙地融會傳統武丑、武生表演特色,是一齣文武並重的精練武戲。

這兩齣戲雖然誕生於中國政治運動風起雲湧時期,不過由於主創者多是深諳戲曲藝術的名家,讓他們能在符合意識形態的前提下,總結前代經驗,吸收新的藝術形式,優化拖沓節奏,去蕪存菁。雖是戴著鐐銬跳舞,卻也編演不少佳作,足以作為現今戲曲編劇的典範。尤其擅長為各行當演員編寫適合的戲分,特別適合青年演員演出,其中如《春草闖堂》、《楊門女將》都是為當時的青年演員編寫,至今也已躋身經典之列。此次當代依據自身陣容挑選的這兩齣戲,演出效果其實相當不錯,而且十多年前李寶春挖掘整理的《渭南之戰》至今已成為臺北新劇團的看家戲。期待未來有更多劇團關注這些沉埋劇作,重新煥發它們的生命力。


傳奇風雅.柒(當代傳奇劇場提供/攝影陳伯瑋)

「傳奇風雅」作為興傳奇青年演員的主場,吳興國只演出《鳳凰臺》的喬玄,這角色其實並不那麼對他的戲路,但五十多年的累積,讓他一出場就有股老驥伏櫪的氣概鎮住全場。朱柏澄繼承了吳興國武生、老生兩門抱的路子,他的武功紮實,嗓音高亮,條件相當優越全面,以本色詮釋器宇軒昂的孫策和膽大心細的燕青非常地游刃有餘。主演大喬的陳允雯扮相俊美,嗓音有金石之聲。本工青衣的她,演出以刀馬旦應工的大喬,開打時稍顯滯澀,京白韻味也略淡,仍有進步空間,但整體來說無傷大雅。黃若琳的小喬由於劇本的改動,影響了她的發揮空間。不過她在另一場次主演紅娘,身段流暢,水袖俐落,在魏海敏的指導下,將中國荀派花旦外放的表演風格歸於秀雅,是筆者相當欣賞的地方。張偉全在《鳳凰臺》中分飾嚴白虎與袁術,在《三盜令》裡出演楊林,是筆者見過的臺灣青年花臉演員中最有條件走向「架子花臉銅錘唱」的一位。不過最令筆者眼前一亮的還得是武丑林益緣,他在《三盜令》中的蔡慶,表現得十分亮眼,縱跳輕盈,身段邊式,甚至單舞刀花就讓筆者有叫好的衝動,唱唸也有相當水準,是一個難得的丑行人才。武旦楊瑞宇在《鳳凰臺》中飾演喬嶠,戲份不算多,但看得出其武功甚佳,據說他的《青石山》技驚四座,可惜未能觀賞,若要挑剔,京白仍有些提升空間。這次由李軒綸主演的《陸文龍》,將戲集中在武打上,因此陸文龍只有一句臺詞,看不出唱念水準。或許是太緊張了些,他耍下場花時略有失誤,與飾演岳飛的陳子羽的對打節奏也稍有混亂。但依然可以看出其紮實基本功,相信隨著舞臺經驗累積,很快能獨當一面。

在筆者眼中,這次演出恰是臺灣京劇界近年的縮影,資深名角與青年演員在舞臺上互相成就。心中不禁浮起影帝吳慷仁擔任第五十四屆金鐘頒獎嘉賓時所做的感言:「不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而是長江前浪接後浪。」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注解

1、《鳳凰臺》原名為《鳳凰二喬》,於1960年由翁偶虹、阿甲共同由老戲《鳳凰臺》改編而來。此次演出沿用老戲名稱,或許是延續早年兩岸分隔時期,為了避免審查,劇團搬演對岸劇作時會更改戲名的傳統做法。《三盜令》於1959年由中國京劇院陳延齡、呂瑞明改編《木卡令》而來。

2、這兩句是原本《鳳凰二喬》中小喬唱詞,此次當代版已經刪除。

3、林和君:〈少年壯志凌雲霄,要與老夫比試高《鳳凰臺》〉,表演藝術評論臺,2023年6月29日。

4、王安祈:〈改一改不就好了嗎?〉PAR表演藝術,2024年10月7日。

5、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五回〈野狐鋪正言折王進 大名府巧計救關勝〉。

《傳奇風雅.柒》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24/10/04 19:30、10/05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