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觀演實驗《太平盛世的安全演習》
4月
27
2015
太平盛世的安全演習(不畏虎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2次瀏覽
譚凱聰(文字工作者、書店店員)

從地面斜斜投到天花板上的FB網頁影像,散落場內四周和觀眾手上的膠帶、手銬、安全帽和玩具,牆邊的帳篷、面具和雨衣,角落電視機裡被配上流行歌詞字幕改編成MV的新聞影像和動畫,演員抓在手裡的半身塑膠公仔────獨角戲《太平盛世的安全演習》空間氛圍幾乎就是自身演出狀態的隱喻:半成的裝置,紛雜散亂的空間,最終沒能真正「做點什麼」的表演。

整齣戲由危難情境、演員獨白和觀演互動橋段交錯而成。表演者以「演習」為引子來「入戲」,重現佔領立院、鄭捷屠殺、火災和親人病逝等突發現場,又在情緒激昂時突然出戲,絮叨著對一隻流浪狗的回憶,閒聊著「弱勢者/負罪者」和「演習的表演性」的課題。透過「演習時街道淨空,整個城市進入一種表演的狀態;演習結束,什麼都沒有改變」這樣的陳述,表演者不斷抽離、取消上一秒「演習」中恐懼、驚慌、暴怒、悲傷等情緒,在反覆自我消解的過程中,凸顯現代都市人對彼此生命經驗的疏離,及公共議題/新聞娛樂化的現象。

要實踐這樣的文本概念,有賴表演者在出入「演習」情境時創造明顯的氛圍反差,使觀眾在錯愕、被打出戲外之餘,開始獲得沈澱省思的機會。表演者此次趨於慵懶鬆垮的表演基調,是較可惜之處;如若不是單純的表演失誤,便可能是以為在肢體上不時出戲能幫助觀眾「跳脫戲劇幻覺」;實則明確劃分出/入戲氛圍,卻是《太》劇概念能否順利傳達的關鍵。

劇中數度出現的觀演互動橋段是《太》劇最具實驗潛力的部份。表演者開場時鼓動眾人起身堆疊椅子,堵住唯一的出口;數次拿自拍神器要求和全體觀眾合照;戴上安全帽與手銬引誘眾人踢打;戴上馬英九、陳為廷、柯文哲等臉孔面具化身「人肉沙包」任眾人玩弄,乃至於散場時不做廣播,表演者坐在地上持續滑手機直到終於有觀眾按耐不住,自行離開......這些段落都展現出表演者透過扮裝與被動姿態,促使觀眾行動(並省思)的企圖,現場也的確引出觀眾較一般看戲時更多的反應。美中不足的是引導方式:「人肉沙包」一段,即使不發傳單告知觀眾「請對我做些什麼」,也能透過表演者或樁腳主動牽引而達成,訴諸文字反而拖沓;表演者在扮演鄭捷一段中途出戲,要求觀眾配合尖叫,引導上也顯得生硬。

在現場影像方面,《太》劇屬於「不畏虎2015:插進來」系列跨界合作獨角戲的一員,由藝術家宋艾凌共同參與製作,呈現影像裝置。以成果觀之,改編MV、天花板FB網頁影像顯示現場合照等作法,擺飾和襯托意味居多,難以作為突出的影像裝置(如果不是多瞄一眼,我甚至可能忽略天花板的影像)或影響戲劇情節推進。這些影像裝置其實潛藏著現場合唱、畫面直播或網路留言反饋現場觀眾等不同展演方式的可能性,足以成為《太》劇不可或缺的環節;可惜這類變化未能出現,角落的電視機與投影機光影在散場時看來像是亟待發聲,最後卻欲言又止了。

整體來說,《太》劇在故事演繹和觀演互動的可能性方面有諸多實驗,而目前要克服表演/影像藝術實踐和文本概念之間遙遠的距離,需要的是更精細的表導演工作,或是更悠久的時光淬鍊。

《太平盛世的安全演習》

演出|不畏虎(沈威年X宋艾凌)
時間|2015/04/10 21:00
地點|當代世紀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