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化詮釋,少了意旨《清洗》
6月
25
2013
清洗(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2次瀏覽
吳宛錚(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十年前的SARS滅絕了蹤跡;十年後的H7N9嶄露了頭角,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應該畏懼的絕不只是地球的明天過後,而是各種匪夷所思的病毒、細菌從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處絕地大反攻,當「病」成了「害」;隔離處所成了集中營,人性,值得懷疑。

南大戲劇系104級導演劇展【戲院前的雜耍】三齣小品,其中之一演出劇作家陳建成《清洗》一劇,內容描述一家因感染病蔓延而被隔離的醫院,裡面的醫生、護士與病人如何面對自己的處境、面對一步步使他們無法動彈的種種政策,這群人同時是受害者、旁觀者,或是,無意中的加害者。《清洗》將當年的SARS慘況重現在觀眾眼前,透過角色們似舞非舞,不斷拆解、重組的肢體表演,將雕琢精細的語彙打磨出另一種異色的原始光澤,迸發出對於生存的渴求與現實的衝突。

《清洗》的語言構成複雜,韻文、散文並用,在詮釋上若採用寫實描繪,其詩化的語言將顯得格格不入;相反地,若為配合對白刻意營造寫意風格,則也許會落為華而不實的駢體文。面對有一定難度的文本,該系學生選擇運用個別或二至三人的組合發展身體敘事的豐富性,平衡了純粹寫實或寫意手法皆有的呈現上的困難,且意外挖掘出作品本身蘊含的各種可能。然而,在賦予角色更多的象徵意涵時,其作用性與意義值得多加思考,例如劇中醫生一角持續以指揮家動作機械式的「指揮」著全局,具有指導、操控等明顯指涉,如此處理將劇作導向了「人害」此較為單一面向的誤解;而非「天災」、「人害」並行的深層困境,且與強調肢體表現的手法、護士和病人等其他角色之間的連結模糊不清,這些元素彷彿自行詮釋、各說各話,使觀者無法從中取得相互關聯的一致概念、模糊其原有焦點。

SARS曾經是全世界邁入二十世紀後影響甚劇的黑死病,並非因為死亡人數的多寡,而是牽連層面廣泛的傳染性疾病在現今交通便利的全球化時代所帶給人類的毀滅警示,更是台灣人共同的沉痛記憶,因此《清洗》所要表達的內涵應不該限制於特定時空背景,其詩化的對白,是對於人性的悲嘆,演出者需意識到,隨著時間推移,在觀眾逐漸遺忘傷痛、埋藏這段歷史之後,《清洗》一劇所留下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省思?

總觀全劇,充滿創意的手法固然使人耳目一新,美中不足的是其核心價值尚未組織完善,十年後人們應該如何看待「SARS」這個在維基百科當中的一個名詞解釋,觀者仍然無實質依靠,演出團隊應當仔細審視炫目的技法之下欲傳達的理念,否則,結果將會是過眼雲煙消散於生命之中。

《清洗》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系104級導演劇展
時間|2013/06/01 19:30
地點|臺南大學榮譽校區D203多功能實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