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化詮釋,少了意旨《清洗》
6月
25
2013
清洗(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8次瀏覽
吳宛錚(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十年前的SARS滅絕了蹤跡;十年後的H7N9嶄露了頭角,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應該畏懼的絕不只是地球的明天過後,而是各種匪夷所思的病毒、細菌從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處絕地大反攻,當「病」成了「害」;隔離處所成了集中營,人性,值得懷疑。

南大戲劇系104級導演劇展【戲院前的雜耍】三齣小品,其中之一演出劇作家陳建成《清洗》一劇,內容描述一家因感染病蔓延而被隔離的醫院,裡面的醫生、護士與病人如何面對自己的處境、面對一步步使他們無法動彈的種種政策,這群人同時是受害者、旁觀者,或是,無意中的加害者。《清洗》將當年的SARS慘況重現在觀眾眼前,透過角色們似舞非舞,不斷拆解、重組的肢體表演,將雕琢精細的語彙打磨出另一種異色的原始光澤,迸發出對於生存的渴求與現實的衝突。

《清洗》的語言構成複雜,韻文、散文並用,在詮釋上若採用寫實描繪,其詩化的語言將顯得格格不入;相反地,若為配合對白刻意營造寫意風格,則也許會落為華而不實的駢體文。面對有一定難度的文本,該系學生選擇運用個別或二至三人的組合發展身體敘事的豐富性,平衡了純粹寫實或寫意手法皆有的呈現上的困難,且意外挖掘出作品本身蘊含的各種可能。然而,在賦予角色更多的象徵意涵時,其作用性與意義值得多加思考,例如劇中醫生一角持續以指揮家動作機械式的「指揮」著全局,具有指導、操控等明顯指涉,如此處理將劇作導向了「人害」此較為單一面向的誤解;而非「天災」、「人害」並行的深層困境,且與強調肢體表現的手法、護士和病人等其他角色之間的連結模糊不清,這些元素彷彿自行詮釋、各說各話,使觀者無法從中取得相互關聯的一致概念、模糊其原有焦點。

SARS曾經是全世界邁入二十世紀後影響甚劇的黑死病,並非因為死亡人數的多寡,而是牽連層面廣泛的傳染性疾病在現今交通便利的全球化時代所帶給人類的毀滅警示,更是台灣人共同的沉痛記憶,因此《清洗》所要表達的內涵應不該限制於特定時空背景,其詩化的對白,是對於人性的悲嘆,演出者需意識到,隨著時間推移,在觀眾逐漸遺忘傷痛、埋藏這段歷史之後,《清洗》一劇所留下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省思?

總觀全劇,充滿創意的手法固然使人耳目一新,美中不足的是其核心價值尚未組織完善,十年後人們應該如何看待「SARS」這個在維基百科當中的一個名詞解釋,觀者仍然無實質依靠,演出團隊應當仔細審視炫目的技法之下欲傳達的理念,否則,結果將會是過眼雲煙消散於生命之中。

《清洗》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系104級導演劇展
時間|2013/06/01 19:30
地點|臺南大學榮譽校區D203多功能實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