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化詮釋,少了意旨《清洗》
6月
25
2013
清洗(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0次瀏覽
吳宛錚(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十年前的SARS滅絕了蹤跡;十年後的H7N9嶄露了頭角,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應該畏懼的絕不只是地球的明天過後,而是各種匪夷所思的病毒、細菌從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處絕地大反攻,當「病」成了「害」;隔離處所成了集中營,人性,值得懷疑。

南大戲劇系104級導演劇展【戲院前的雜耍】三齣小品,其中之一演出劇作家陳建成《清洗》一劇,內容描述一家因感染病蔓延而被隔離的醫院,裡面的醫生、護士與病人如何面對自己的處境、面對一步步使他們無法動彈的種種政策,這群人同時是受害者、旁觀者,或是,無意中的加害者。《清洗》將當年的SARS慘況重現在觀眾眼前,透過角色們似舞非舞,不斷拆解、重組的肢體表演,將雕琢精細的語彙打磨出另一種異色的原始光澤,迸發出對於生存的渴求與現實的衝突。

《清洗》的語言構成複雜,韻文、散文並用,在詮釋上若採用寫實描繪,其詩化的語言將顯得格格不入;相反地,若為配合對白刻意營造寫意風格,則也許會落為華而不實的駢體文。面對有一定難度的文本,該系學生選擇運用個別或二至三人的組合發展身體敘事的豐富性,平衡了純粹寫實或寫意手法皆有的呈現上的困難,且意外挖掘出作品本身蘊含的各種可能。然而,在賦予角色更多的象徵意涵時,其作用性與意義值得多加思考,例如劇中醫生一角持續以指揮家動作機械式的「指揮」著全局,具有指導、操控等明顯指涉,如此處理將劇作導向了「人害」此較為單一面向的誤解;而非「天災」、「人害」並行的深層困境,且與強調肢體表現的手法、護士和病人等其他角色之間的連結模糊不清,這些元素彷彿自行詮釋、各說各話,使觀者無法從中取得相互關聯的一致概念、模糊其原有焦點。

SARS曾經是全世界邁入二十世紀後影響甚劇的黑死病,並非因為死亡人數的多寡,而是牽連層面廣泛的傳染性疾病在現今交通便利的全球化時代所帶給人類的毀滅警示,更是台灣人共同的沉痛記憶,因此《清洗》所要表達的內涵應不該限制於特定時空背景,其詩化的對白,是對於人性的悲嘆,演出者需意識到,隨著時間推移,在觀眾逐漸遺忘傷痛、埋藏這段歷史之後,《清洗》一劇所留下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省思?

總觀全劇,充滿創意的手法固然使人耳目一新,美中不足的是其核心價值尚未組織完善,十年後人們應該如何看待「SARS」這個在維基百科當中的一個名詞解釋,觀者仍然無實質依靠,演出團隊應當仔細審視炫目的技法之下欲傳達的理念,否則,結果將會是過眼雲煙消散於生命之中。

《清洗》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系104級導演劇展
時間|2013/06/01 19:30
地點|臺南大學榮譽校區D203多功能實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