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古典現代舞的身影《家...回望》
1月
05
2016
家⋯回望(婆娑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4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婆娑舞集2015年作品《家...回望》是源自2015第八屆臺北藝穗節的作品,由藝術總監陳淑卿重整後,帶著幾位「非專業」的舞者們共同在六個鐵道邊巡演。他們在每一站的演出顯然都須因地制宜,因為這裡的戶外可能是別站的室內,而歷經嘉義、花蓮、臺中、新竹、臺東場後,他們在高雄橋頭糖廠鐵道邊的十鼓文創園區完結旅程。這場演出沒有固定的表演空間,隨著表演者的引導,五個段落分別在園區內的不同場域進行。

第一段是在一個長形的室內空間進行,室內有一道玻璃門,四位白衣女子置身於關起的玻璃門後,觀者則被隔離在玻璃門外。前面兩位舞者的裙襬拖曳身後,另兩位則拾起她們裙擺的尾端,拉出了兩道垂墜的長條形。隨著前面兩人的身形轉動,後面的兩人也跟著左踏右移,後者彷彿是前者黏在身後、甩不掉的包袱,無論如何扭動也無法將其擺脫。這是暗喻女人的宿命嗎?還是每個人心中都可能存在的牽掛?當她們推著披掛衣物的框架移動時,顯露出身心有如受困於囹圄的無奈。在中段後,盤根錯節的老樹影像投射在她們背後,樹影反射在舞者們的身上,形成交疊的身形,這景象宛若闡述遊子的心緒,惦記著家門前的老樹,亟欲分身返家。將舞者與觀者隔離的玻璃門好像劃出了兩個世界,觀者從透明玻璃窺視屋內女子的舉動,而屋內的女子則不知窺視者的存在,隨意的在狹窄的室內空間移動。

隨著兩位身穿和服的年輕女子引導,觀者來到屋外的走道,路邊的小音響播放著日語唱的《望春風》歌謠,幻燈片的影像投射在灰色牆壁上,黑白相片中的兩位和服女子正拾級而上的走在石階上,接續著幾張黑白相片也是舊日庭園之景,現場的兩位女子也開啟了一段日文對話。對於不懂日文的人而言,雖然她們的台詞聽來不知所云,表演也顯得生澀,但在星光乍閃、冰晶月照之下,仍能使觀者略感此情此景在繁盛時期的風貌。不過,這一段的時間安排顯得過長,再加上兩位表演者與幻燈片的交替呈現不是十分洽和,常使觀者感到失焦。尤其是表演者的動線不一致,老令觀者以為體位錯置,有時表演者想和觀者互動,表達卻不明確,令觀者感到不知所措。總之,這個說戲非戲,看舞不是舞的段落,大概只能以「懷舊」來形容吧。

到了第三段,群眾被引進另一個屋內,這是目前園區所經營的民宿。在大廳內,披掛衣物的框架再度出現,兩位紅衣女子推著框架,各自揮著一塊大紅布相對而舞,另一頭的架子上披著大紅紗巾。隔不久,兩位女舞者先是將大紅布披掛在框架上,改以紅紗巾起舞。接著,她們將框架圍成小方格,讓身體隱入其中,再抽身於其外,推著框架前後左右的漫步,她們看來像是在自己的生命框架內外掙扎,試圖脫離被禁錮的身心靈。接著,一名男子走進她們的天地,和兩位女子共舞,彷彿要與她們共生共存,又像是要帶他們走出設限的生命空間;但當他走進紅色圍框時,卻又像是讓女子多舛的命運增添更多波瀾。男子並沒久留,僅僅一陣短暫的共舞,旋又走出她們的世界,默默離去。在這段的尾聲,兩位身著復古洋裝的年輕女子走進屋內,將觀者引導至屋外大樹邊的廢棄溝渠旁。

這棵大樹儼然是在第一段影像中的樹影化身,它半裸露的根部盤結在溝渠旁,溝渠中滿佈砂土、落葉、雜草和大小石塊,男子倒在石塊上如身在礦坑中。男子緩緩在溝渠中掙扎前進,此時傳來收音機的新聞廣播,正在播報有關1984年發生的梅山礦災,讓觀者有光陰倒流之感,當年那每看每鼻酸的電視新聞畫面一一回轉眼前。接著是一段工人母親的自白,男子也在溝渠中奮力翻身、滾動,好像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為生存而打拼。最後男子從溝渠翻越上了地面,慢慢口述離家與想家的心情,雖沒有狂吼嘶喊卻能絲絲入扣的讓觀者感同身受,即便是細微的穿衣動作也都堆滿無奈的情緒。有別於先前的幾個以女性觀點為主的段落,這一段則陳述男人的社會使命與家庭壓力,意圖破除男人不訴苦的刻板印象。

最後一段移至另一個空曠之地,四位女舞者身穿黑色輕紗洋裝在草坪上婆娑起舞,皎潔的月光下,雖然寒風徐吹、地面不平且偶有凹洞,她們卻顯得閒適安逸,遠方爾有幾列區間車從她們身後緩緩駛過,這渾然天成的背景益發助興。不久,她們走出草坪,來到小路邊,坐在小桌旁的椅子上,手持飲料杯,好像與閨密正在閒話家常。可惜此刻只有一桌二椅供表演者使用,無法讓觀者加入其中,難能如節目冊所述:「這次您不是舞台外遙遠的觀眾,這回,您身在其中」。最後,她們起身移動,男子也翩然加入,他們一同談笑共舞,動作自然不浮誇,情緒也不再如前幾段般凝重,而是喜樂充滿,神情愉悅。在舞步輕移中,他們緩緩進入屋內,將這場鐵道邊的舞蹈巡禮畫上最終的句點。

對於看慣由所謂「專業表演者」演出的人來說,可能會對婆娑舞集的成員提出各種質疑,因為其四女一男表演者的身體和表述能力很不一致,或可說落差甚大。但我卻深深反思:如何定義專業?誰可以跳舞?誰不能跳舞?在我看來,他們的身韻動律有別於時下常見的形式,他們既沒有爆發性的情緒表達、技巧精準的躍轉,也不是舞蹈劇場式的演繹;倒可稱之為古典現代舞,充滿延展性的肢體屈張與含蓄的寓意表達。看著他們跳舞時,時光宛若倒回三十年,呈現著七、八○年代或更早之前的唯美形式的現代舞,早期的林絲緞、林麗珍或孫慶瑛的身影於焉浮現。然而,婆娑舞集是否將依此形式延續成其一貫的風格則尚未能論定,其未來發展需要持續觀察。

《家...回望》

演出|婆娑舞集
時間|2015/12/27 19:30
地點|高雄十鼓橋糖文創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