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歷史──《閻羅夢──天地一秀才》
12月
29
2020
閻羅夢(國光劇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729次瀏覽
葉育廷(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學生)

由國光劇團製作的廿五週年大戲《閻羅夢──天地一秀才》,修編自陳亞先劇本,首演於2002年。整個作品一如國光劇團應有的格調,從開場的製作群跑馬投影,到劇中繁複華麗的視聽景觀,無一不是趨近最高規格的執行狀態;而演員更是以老手帶新手為概念,同樣以最高規格的資源對待後起之輩。我想,這正是為何傳統戲曲雖已式微,但整座國家戲劇院仍座無虛席的最大原因。

此戲的演出狀態新穎有巧思,且在傳統戲曲的精神上,傳遞出一份慎重與驕傲。作為一個平時不大看戲曲的觀眾如我,在許多環節真的不禁得讚嘆與羨慕起──戲曲的身段、唱腔、種種虛實之間的戲劇效果,其背後支撐著堅實厚重的歷史背景,反觀台灣現代戲劇,在傳統脈絡與敘事手段上,則不免顯得相形見拙。然而這也同時是刺激我思考以下問題的引信。整個看戲過程中,我都在思考:滿座的劇院裡,這些觀眾到底從何而來?而這群觀眾與台上正搬演的戲,他們之間所共享的認同脈絡到底又從何而來?「但是,歷史──」是整齣戲進行到越後面,我在放下讚嘆之後,不斷自問的問題。

我將從劇本進行討論。此劇講述書生司馬貌到陰府代職閻官一日的故事,過程中將中國歷史中鼎鼎大名的項羽、關羽、曹操、李煜等角之愛恨情愁、人生缺憾一併翻出,投胎再投胎,有感人亦有荒謬;最終,看著行進結局,突然有種高中國文老師在耳邊喃喃「及時行樂」的既視感,頓時一股難過的情緒油然而生──卻不是為了戲中人物,而是這個深負缺陷的套路而歎。

此重大的缺陷亦即「命定論與自由意志的世界觀衝突」。在閻羅的世界中,閻王可藉由決定孤魂的來生而影響下一個歷史長流,從閻王直呼其來生之姓名如關羽、曹孟德等,可得知冥府是超驗於現世歷史之上的存在(存在既有腳本運行著或可預知未來)。這樣的「命定/既定論」,可在劇情行至高潮後,老閻王向司馬貌揭露他在三百年前早已做了同樣的判詞再次得以驗證。同樣的結構在整齣戲更大的外在結構中也可以見得。首尾場景中,司馬貌同樣的遭遇、同樣的氣憤,仍只有觀眾明瞭於心、莞爾一笑,劇中人物仍然痴著。最終更透過司馬貌的處境,試圖傳達出那句朗朗上口的「小故事大道理」,而正是這個部分,使我完全脫離了原先的喜悅。因為我似乎在開場的時候就知道這齣戲要跟我說什麼了,而我還當真得到了如我所想像的「啟示」。

當整齣戲的主幹都在強調一個人(司馬貌作為文人)的自由意志,透過自己的積極取進,我們或許能夠改變點什麼,最終卻被「冥府的玩笑」與「啟示的喪失」全盤否定。嚴格說起來,「命定論與自由意志的世界觀衝突」,在這齣戲中,其實是一種命定論霸權的展現,只是以一種哄騙笑鬧的方式帶過──而我對於這樣不誠實的「啟示」十分不買單。

另一值得討論的部分是「中國歷史」。在一個大多數年輕人都認同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的時候,項羽、關羽、曹操、李煜這些仍在教科書體系中佔有話語權同時具有戲劇性的中國歷史人物,在這個製作中,實在是有其聰明之處。我相信對於稍年長的觀眾而言,看戲過程中所嫁接的是「屬於自己」的歷史脈絡,因此能從其中得到感動。但對於身份認同動盪、需要重新賦權的我輩而言,本劇所使用的歷史人物元素,更趨近單純的戲劇性、娛樂性,並於其後油然而生一種反感。從三樓觀眾席看下一樓、二樓滿堂彩的觀眾,我都覺得,離得好遠好遠──藝術從來就不只歸藝術。

「但是,歷史──」這齣戲不斷地用此語調,試圖激發觀眾對於其價值觀的(即便我認為是衝突而非反轉的)認同。但很明顯地,這群創作者與那群觀眾之間,所共享的歷史體系,堅實得天衣無縫,而我(及我輩)卻不免在認同傳統戲曲之技藝、敘事、情感、能量之後,仍不斷地自問:自己的歷史是什麼?但是,歷史──並不總是給我們答案。

《閻羅夢──天地一秀才》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0/12/1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