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水滸英雄得到了PTSD:戲曲夢工場《洒家智深》
10月
29
2024
洒家智深(千流製作提供/攝影王俊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7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多元宇宙中的魯智深

有一天殺人不眨眼的水滸英雄,累了,倦了,卻無能擺脫這樣的狀況,忽然有機會可以留在一切因緣開始之前,但卻要以破壞日後的因緣為代價,他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洒家智深》為我們說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水滸故事。

在百二十回本版的《水滸傳》有段不起眼的情節,故事敘述梁山泊在接受招安後,開始了禦敵平叛的生涯。在征伐田虎時一次戰鬥中,魯智深意外掉進緣纏井中,進入一個宛如桃花源的美好地方,並在一位僧人的指點下,回到現實世界。【1】故事全由魯智深口述,而且沒有後續發展。加上這段情節並非每版《水滸》都有,很容易為讀者輕忽,論者也只能簡單分析這段經歷應該是魯智深心靈世界的隱喻。主創團隊則是從這段沒頭沒尾的故事出發,刻劃出另一個平行宇宙的魯智深人生。

在這個宇宙的魯智深(劉育志飾),沒有了原作的豁達與豪邁,而是在漫無止境的戰場人生,陷入了深深的厭煩,以現在的說法就是得了戰爭創傷後壓力症(PTSD)。因此當他陷入緣纏井,見到了緣纏樹;一株聚集了所有水滸英雄因緣的奇妙神樹;遇到了長期在此觀看水滸英雄行動的水滴(段彥希飾),更在回到現實世界的路途中,發現回到過去的可能,讓他產生了強烈的改變現況的衝動。他不顧水滴的勸告攔阻,三次碰觸緣纏花,終於成功地破壞過去的因緣,但反而讓自己困在崩壞的緣纏井中。正當魯智深將要被這無盡的黑暗吞噬之時,眼前浮現了師父智真長老的身影,在他的開解下,化消了魯智深心中的癥結,脫去了一身桎梏。而脫困的魯智深反過來開解不知何去何從的水滴,打破了水滴自我設限的思考。最後水滴開啟了環遊世界的「水循環」之旅,最後更見證了魯智深的圓寂,最後的相視一笑頗有禪意。不過擬人化的水滴給人一種兒童劇之感,如果可以補述水滴的背景,給予他一個身分,並根據這個身分,賦予更鮮明的個性,如此一來兩方的互動與拉扯應可以激發更多的可能性。

洒家智深(千流製作提供/攝影王俊凱)

相比於原作有些賣弄佛家思想的情節,主創團隊將其轉化為一個互相救贖的故事,賦予新的意涵,稱得上是慧眼獨具。可惜對於魯智深越回首過去越想逃避,最後自陷心牢的內心刻畫,劇本的層次略顯單調,而智真長老開解的對話也未能深掘,不過當最後《虎囊彈‧山門》中的名曲【寄生草】響起時,相當程度上補上了那片缺失的拼圖。這首曲子雖說並沒那麼貼合魯智深當下情境,但放在此處,其灑脫又略帶悲傷的情韻,呈現出魯智深回復初心的心境,經典的抒情力量可見一斑。

回歸演員核心的劇場

跟許多小劇場作品相比,本作導演可說是相當地克制,把舞臺留給了表演者,以現代劇場的手法打造一個融會戲曲與曲藝的空間,由這兩種傳統藝術形式共同推進全劇。全劇只有兩個演員,由戲曲演員劉育志主演魯智深,而曲藝演員段彥希除了要飾演水滴外,還兼飾金翠蓮、智真長老,時不時還得拿起竹板來一段快書,用以補述情節、描摹氛圍。文武場在伴奏之餘,也得擔負起內白、群演的任務,雖然他們大多使用臺語,略顯突兀,但其「聲口」也營造出類似野臺演出氣氛,頗有娛樂效果。

劉育志的戲曲功底讓他在舞臺上相當突出,他的表演雖然穿插一些舞臺劇的風格,但大抵仍在戲曲範疇,給予他跨界的空間並不大,有點可惜。不過在戲裡他充分發揮武淨本工,身段邊式漂亮,將〈山門〉的羅漢拳改編為打蚊子拳頗有巧思與喜感。而除了身段武功之外,唱念也在水準之上,不過仍有進步空間。優秀的表演藝術足以劇本彌補情節或情緒的漏洞,如上述【寄生草】便以曲辭聲情提升了本劇的質感,如果能將本隻曲子的蒼茫豁達的曲情發揮出來,整個演出會更加動人。此外本劇魯智深的語言不斷在韻白、京白、國語切換,藉此呈現魯智深的不同心境,但邏輯沒那麼清晰直觀,尤其是類似的京白、國語有時難以分辨,這或許是未來可以加強的部分。

相較於劉育志以戲曲表演一枝獨秀,段彥希則除了竹板快書外,還肩負起現代戲劇的部分,並且需要與魯智深搭配作戲曲身段,真正做到了跨界表演。非科班出身的段彥希能夠流暢地完成,表現值得讚賞。不過他所兼演的角大多用喜劇的方式呈現,雖對活絡全劇的氣氛功不可沒,但比較難看出細膩演技,尤其是智真長老,是故事最後推動魯智深頓悟的關鍵角色,即使再怎麼幽默,還是要刻劃他內斂沉穩,這演技拿捏不易。

洒家智深(千流製作提供/攝影王俊凱)

整體舞臺調度相當流暢,沒有什麼故作玄虛的設計。維持了簡單的舞臺,用木箱組合營造空間變化,都建立在戲曲寫意表演美學的基礎。除此之外,竹板快書與戲曲音樂配合頗見巧思,有時由曲藝演員持敲擊樂器來掌控節奏,有時則用京胡搭配竹板快書,讓兩種表演藝術交流而不碰撞的風格,都取得不錯的效果。這樣的處理或許在某些評論者的眼中過於保守,但卻保證了音樂更為戲曲觀眾所接受。整體來看,本劇無論在主題還是形式上,仍保持了相當的「傳統味」、「戲曲味」,無庸置疑地是齣「實驗戲曲」,而非只是點綴著戲曲元素的現代劇。

戲曲夢工場的定位

自臺灣戲曲中心成立以來,逐步規劃了諸多節目徵集計畫,透過補助機制,為民間劇團挹注資源,藉此為臺灣傳統表演藝術注入活水。而每個計畫的傾向都有所不同,若以傳統與創新作為光譜標準,「戲曲夢工場」無疑是最靠近創新一端的計畫案。隨著現代劇場的創作者參與益深,難免會出現一些戲曲元素淡薄甚至流於點綴的作品。重視戲曲主體性的觀眾對這些太不戲曲的作品自然頗有微詞。

洒家智深(千流製作提供/攝影王俊凱)

筆者雖然屬於重視戲曲主體性的觀眾,但從不反對戲曲實驗,畢竟既然是實驗,就必須接受失敗的可能性,也認為戲曲觀眾對於實驗的態度可以更寬容。事實上,在臺灣戲曲現代化的歷程中,現代劇場的資源已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單以影響最大的導演為例,榮獲傳藝金曲獎的戴君芳、宋厚寬都是現代劇場出身,其中宋厚寬與戲曲緣份更可以追溯到「戲曲夢工場」的前身「小劇場大夢想」。從這層意義上,作為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交流的場域的「戲曲夢工場」,絕對有其價值。

不過,筆者也期待投入「戲曲夢工場」的現代劇場創作者,能做到理解戲曲藝術,與戲曲演員密切合作。作品的戲曲元素未必要很多,但都能在劇中發揮不可取代的作用。這次《洒家智深》的主創群,交出了一張相當不錯的成績單,希望未來能在這次的經驗後,可以更有底氣地進行下一次的戲曲創作。


注解

1、《水滸傳》第九十九回 「花和尚解脫緣纏井 混江龍水灌太原城」。

《洒家智深》

演出|千流製作
時間|2024/09/2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