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逝《時間之河》
11月
22
2017
時間之河(廖末喜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5次瀏覽

演出:廖末喜舞蹈劇場

時間:2017/11/11 19:30

地點: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表演廳

文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廖末喜舞蹈劇場是深根在臺南的表演藝術團體,2017年度展演《時間之河》,是藝術總監廖末喜六十週年舞蹈生涯的回顧舞展,分別演出她於不同年代所創作的舞蹈作品。

第一首作品《運河水長流》,使用紗幕劃分上下舞台,多媒體影像緩慢切換地映射出鹽田、四草綠色隧道等景象,整齣舞作帶領觀眾重溫各種臺南風光。紗幕前由身穿白裙的舞者開場,她手持裙擺緩緩而行,走三步退兩步,就像白居易《琵琶行》中「幽咽泉流水下灘」般凝滯;跟隨在後的舞者拉著彷彿無盡的一匹白布,白練如江,沈穩、安靜的揭開了演出。螢幕後隱約可以看到划著船的擺渡人,手持長竿,就似在螢幕的畫面中划船、或似在幕前的白練上撐竿。接著,女舞者像穿著斗篷般站在台中央旋轉,令筆者聯想到現代舞先驅洛伊・富勒(Loie Fuller)的著名舞作serpentine dance,並有身穿水袖的舞者像海浪般,不斷大跳、穿梭在舞台上。隨後,兩位男舞者各拉著紅色和藍色的布,出現划槳的動作,像是端午節在臺南運河邊會看到的龍舟競賽景觀。在澄黃的燈光下,男舞者騎著自行車上舞台,女舞者撐著陽傘閒步,他們像是黃昏時在安平海邊或運河邊散步的情侶,看著影像中的風箏越飛越高、越飄越遠。此時舞台翼幕旁出現了一隻飛舞的手,像小鳥的翅膀般揮動,原來是舞者扮做鹽田邊的白鷺鷥,三隻白鷺鷥有稜有角的手部線條,體現了鷺鷥的翅膀;接著還出現了拿著漁網的舞者們,與擬為白鷺鷥的舞者們共舞。最後一開始身穿白衣的舞者,再次踩著沈穩的步伐,呼應著舞作一開始,走進結尾。

第二首舞作《溫馴的背影》出自同名歌曲,而螢幕上出現的「愛得不得了」之字句,也提示本作之啟發為同名之歌曲,兩首歌曲都是在描述盧修一與陳郁秀之故事相關。男舞者先以有力的肢體展現厚實而強壯的身姿,接著女舞者出場,合為雙人舞,並以男舞者為支撐,作出許多絢麗的動作;但男舞者開始出現撫胸痛苦的表情,而中斷兩人的協調,在女舞者的鼓舞下,男舞者又可支撐一段,反覆幾次後男舞者終於趴倒在女舞者身上,女舞者背負起男舞者,步履維艱地行至舞台中央,男舞者起身往上舞台走,女舞者似是哀求又似挽留,男舞者仍舊從右上舞台退場,獨留女舞者一人,在聚光燈的照射下痛苦煎熬,整段表演令人動容,讓人想到盧陳兩人的故事,也道出未亡人的心聲。

第三首舞作《四月望雨》首先由藍色衣服的舞者走出場,而其他舞者們站坐在桌椅旁,將小五花動作加上頓點,每個人身著不同顏色的洋裝,或黃或綠,或紅或黑,還有白底碎花,就像娃娃櫃裡的娃娃般。接著《四季紅》的音樂響起,兩位男舞者與兩位身穿白底碎花洋裝的女舞者,彼此互動像青春活潑的高中生,動作顯得俏皮可愛,呼應歌曲中男女對唱、相戀的曲風。隨後一陣風聲為歌曲與歌曲的銜接,紅色布落下,進入了《望春風》,鵝黃與湖水綠衣著的兩位女舞者,時而拉著布,時而放開,視覺上呈現紅、綠、黃三種色塊的搬動,就像是現代畫一般;若與歌詞做比較,風聲吹門動,引動少女思春,故以紅色布具現少女情懷,在聯想翩翩下心情的擾動與緊鬆。隨後是《雨夜花》,紅色衣服舞者拿著黑傘出場,而另一邊黑色衣服舞者將紅傘微微開,慢慢走進,此段演出以傘示雨,以黑表夜,以紅顯花,無須語言的傳達便精準地點題,黑紅的對比也使舞作呈現一股淒涼之感。最後藍色的布降下,《月夜愁》與《望春風》的紅布不同,藍布顯得更為哀愁,舞作用不同的顏色表達思春與失戀兩種心情,以及《四月望雨》的四首台灣歌謠,摘去了歌詞字句卻仍留著意境與韻味,透過視覺與聽覺演繹作曲家鄧雨賢的代表作。

上半場後段,斗六一帶突然地震,劇場內燈具搖晃,雖然台上舞者專業地繼續完成演出,但台下觀眾席內帶著孩童的觀眾卻已焦躁不安,猶豫著要不要離開劇場。由於地震,臨時調動了下半場演出,只演出了最後一首藝術總監廖末喜的獨舞作品《愛之祭》,一開始播出這六十年來的紀錄影片,隨後廖末喜緩慢的走出舞台,燈光打向舞台上的把杆,鋼琴聲響起,舞者開始以單手扶把做起plié、Tendu組合,組合結束後走向舞台中央的椅子坐下,彷彿正式切入她的創作生涯以及舞蹈人生,背景音樂傳來女聲樂家的歌聲,在舞作中,從投入自信的動作中,將觀眾帶入她的舞蹈世界。從心理學共時性的角度看,當天的雨、突然的劇場變壓器壞掉、以至突如其來的地震,似乎都在挽留這最後一場的回顧舞展,這六十年的舞蹈生涯。

《時間之河》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