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逝《時間之河》
11月
22
2017
時間之河(廖末喜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0次瀏覽

演出:廖末喜舞蹈劇場

時間:2017/11/11 19:30

地點: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表演廳

文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廖末喜舞蹈劇場是深根在臺南的表演藝術團體,2017年度展演《時間之河》,是藝術總監廖末喜六十週年舞蹈生涯的回顧舞展,分別演出她於不同年代所創作的舞蹈作品。

第一首作品《運河水長流》,使用紗幕劃分上下舞台,多媒體影像緩慢切換地映射出鹽田、四草綠色隧道等景象,整齣舞作帶領觀眾重溫各種臺南風光。紗幕前由身穿白裙的舞者開場,她手持裙擺緩緩而行,走三步退兩步,就像白居易《琵琶行》中「幽咽泉流水下灘」般凝滯;跟隨在後的舞者拉著彷彿無盡的一匹白布,白練如江,沈穩、安靜的揭開了演出。螢幕後隱約可以看到划著船的擺渡人,手持長竿,就似在螢幕的畫面中划船、或似在幕前的白練上撐竿。接著,女舞者像穿著斗篷般站在台中央旋轉,令筆者聯想到現代舞先驅洛伊・富勒(Loie Fuller)的著名舞作serpentine dance,並有身穿水袖的舞者像海浪般,不斷大跳、穿梭在舞台上。隨後,兩位男舞者各拉著紅色和藍色的布,出現划槳的動作,像是端午節在臺南運河邊會看到的龍舟競賽景觀。在澄黃的燈光下,男舞者騎著自行車上舞台,女舞者撐著陽傘閒步,他們像是黃昏時在安平海邊或運河邊散步的情侶,看著影像中的風箏越飛越高、越飄越遠。此時舞台翼幕旁出現了一隻飛舞的手,像小鳥的翅膀般揮動,原來是舞者扮做鹽田邊的白鷺鷥,三隻白鷺鷥有稜有角的手部線條,體現了鷺鷥的翅膀;接著還出現了拿著漁網的舞者們,與擬為白鷺鷥的舞者們共舞。最後一開始身穿白衣的舞者,再次踩著沈穩的步伐,呼應著舞作一開始,走進結尾。

第二首舞作《溫馴的背影》出自同名歌曲,而螢幕上出現的「愛得不得了」之字句,也提示本作之啟發為同名之歌曲,兩首歌曲都是在描述盧修一與陳郁秀之故事相關。男舞者先以有力的肢體展現厚實而強壯的身姿,接著女舞者出場,合為雙人舞,並以男舞者為支撐,作出許多絢麗的動作;但男舞者開始出現撫胸痛苦的表情,而中斷兩人的協調,在女舞者的鼓舞下,男舞者又可支撐一段,反覆幾次後男舞者終於趴倒在女舞者身上,女舞者背負起男舞者,步履維艱地行至舞台中央,男舞者起身往上舞台走,女舞者似是哀求又似挽留,男舞者仍舊從右上舞台退場,獨留女舞者一人,在聚光燈的照射下痛苦煎熬,整段表演令人動容,讓人想到盧陳兩人的故事,也道出未亡人的心聲。

第三首舞作《四月望雨》首先由藍色衣服的舞者走出場,而其他舞者們站坐在桌椅旁,將小五花動作加上頓點,每個人身著不同顏色的洋裝,或黃或綠,或紅或黑,還有白底碎花,就像娃娃櫃裡的娃娃般。接著《四季紅》的音樂響起,兩位男舞者與兩位身穿白底碎花洋裝的女舞者,彼此互動像青春活潑的高中生,動作顯得俏皮可愛,呼應歌曲中男女對唱、相戀的曲風。隨後一陣風聲為歌曲與歌曲的銜接,紅色布落下,進入了《望春風》,鵝黃與湖水綠衣著的兩位女舞者,時而拉著布,時而放開,視覺上呈現紅、綠、黃三種色塊的搬動,就像是現代畫一般;若與歌詞做比較,風聲吹門動,引動少女思春,故以紅色布具現少女情懷,在聯想翩翩下心情的擾動與緊鬆。隨後是《雨夜花》,紅色衣服舞者拿著黑傘出場,而另一邊黑色衣服舞者將紅傘微微開,慢慢走進,此段演出以傘示雨,以黑表夜,以紅顯花,無須語言的傳達便精準地點題,黑紅的對比也使舞作呈現一股淒涼之感。最後藍色的布降下,《月夜愁》與《望春風》的紅布不同,藍布顯得更為哀愁,舞作用不同的顏色表達思春與失戀兩種心情,以及《四月望雨》的四首台灣歌謠,摘去了歌詞字句卻仍留著意境與韻味,透過視覺與聽覺演繹作曲家鄧雨賢的代表作。

上半場後段,斗六一帶突然地震,劇場內燈具搖晃,雖然台上舞者專業地繼續完成演出,但台下觀眾席內帶著孩童的觀眾卻已焦躁不安,猶豫著要不要離開劇場。由於地震,臨時調動了下半場演出,只演出了最後一首藝術總監廖末喜的獨舞作品《愛之祭》,一開始播出這六十年來的紀錄影片,隨後廖末喜緩慢的走出舞台,燈光打向舞台上的把杆,鋼琴聲響起,舞者開始以單手扶把做起plié、Tendu組合,組合結束後走向舞台中央的椅子坐下,彷彿正式切入她的創作生涯以及舞蹈人生,背景音樂傳來女聲樂家的歌聲,在舞作中,從投入自信的動作中,將觀眾帶入她的舞蹈世界。從心理學共時性的角度看,當天的雨、突然的劇場變壓器壞掉、以至突如其來的地震,似乎都在挽留這最後一場的回顧舞展,這六十年的舞蹈生涯。

《時間之河》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