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逝《時間之河》
11月
22
2017
時間之河(廖末喜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8次瀏覽

演出:廖末喜舞蹈劇場

時間:2017/11/11 19:30

地點: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表演廳

文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廖末喜舞蹈劇場是深根在臺南的表演藝術團體,2017年度展演《時間之河》,是藝術總監廖末喜六十週年舞蹈生涯的回顧舞展,分別演出她於不同年代所創作的舞蹈作品。

第一首作品《運河水長流》,使用紗幕劃分上下舞台,多媒體影像緩慢切換地映射出鹽田、四草綠色隧道等景象,整齣舞作帶領觀眾重溫各種臺南風光。紗幕前由身穿白裙的舞者開場,她手持裙擺緩緩而行,走三步退兩步,就像白居易《琵琶行》中「幽咽泉流水下灘」般凝滯;跟隨在後的舞者拉著彷彿無盡的一匹白布,白練如江,沈穩、安靜的揭開了演出。螢幕後隱約可以看到划著船的擺渡人,手持長竿,就似在螢幕的畫面中划船、或似在幕前的白練上撐竿。接著,女舞者像穿著斗篷般站在台中央旋轉,令筆者聯想到現代舞先驅洛伊・富勒(Loie Fuller)的著名舞作serpentine dance,並有身穿水袖的舞者像海浪般,不斷大跳、穿梭在舞台上。隨後,兩位男舞者各拉著紅色和藍色的布,出現划槳的動作,像是端午節在臺南運河邊會看到的龍舟競賽景觀。在澄黃的燈光下,男舞者騎著自行車上舞台,女舞者撐著陽傘閒步,他們像是黃昏時在安平海邊或運河邊散步的情侶,看著影像中的風箏越飛越高、越飄越遠。此時舞台翼幕旁出現了一隻飛舞的手,像小鳥的翅膀般揮動,原來是舞者扮做鹽田邊的白鷺鷥,三隻白鷺鷥有稜有角的手部線條,體現了鷺鷥的翅膀;接著還出現了拿著漁網的舞者們,與擬為白鷺鷥的舞者們共舞。最後一開始身穿白衣的舞者,再次踩著沈穩的步伐,呼應著舞作一開始,走進結尾。

第二首舞作《溫馴的背影》出自同名歌曲,而螢幕上出現的「愛得不得了」之字句,也提示本作之啟發為同名之歌曲,兩首歌曲都是在描述盧修一與陳郁秀之故事相關。男舞者先以有力的肢體展現厚實而強壯的身姿,接著女舞者出場,合為雙人舞,並以男舞者為支撐,作出許多絢麗的動作;但男舞者開始出現撫胸痛苦的表情,而中斷兩人的協調,在女舞者的鼓舞下,男舞者又可支撐一段,反覆幾次後男舞者終於趴倒在女舞者身上,女舞者背負起男舞者,步履維艱地行至舞台中央,男舞者起身往上舞台走,女舞者似是哀求又似挽留,男舞者仍舊從右上舞台退場,獨留女舞者一人,在聚光燈的照射下痛苦煎熬,整段表演令人動容,讓人想到盧陳兩人的故事,也道出未亡人的心聲。

第三首舞作《四月望雨》首先由藍色衣服的舞者走出場,而其他舞者們站坐在桌椅旁,將小五花動作加上頓點,每個人身著不同顏色的洋裝,或黃或綠,或紅或黑,還有白底碎花,就像娃娃櫃裡的娃娃般。接著《四季紅》的音樂響起,兩位男舞者與兩位身穿白底碎花洋裝的女舞者,彼此互動像青春活潑的高中生,動作顯得俏皮可愛,呼應歌曲中男女對唱、相戀的曲風。隨後一陣風聲為歌曲與歌曲的銜接,紅色布落下,進入了《望春風》,鵝黃與湖水綠衣著的兩位女舞者,時而拉著布,時而放開,視覺上呈現紅、綠、黃三種色塊的搬動,就像是現代畫一般;若與歌詞做比較,風聲吹門動,引動少女思春,故以紅色布具現少女情懷,在聯想翩翩下心情的擾動與緊鬆。隨後是《雨夜花》,紅色衣服舞者拿著黑傘出場,而另一邊黑色衣服舞者將紅傘微微開,慢慢走進,此段演出以傘示雨,以黑表夜,以紅顯花,無須語言的傳達便精準地點題,黑紅的對比也使舞作呈現一股淒涼之感。最後藍色的布降下,《月夜愁》與《望春風》的紅布不同,藍布顯得更為哀愁,舞作用不同的顏色表達思春與失戀兩種心情,以及《四月望雨》的四首台灣歌謠,摘去了歌詞字句卻仍留著意境與韻味,透過視覺與聽覺演繹作曲家鄧雨賢的代表作。

上半場後段,斗六一帶突然地震,劇場內燈具搖晃,雖然台上舞者專業地繼續完成演出,但台下觀眾席內帶著孩童的觀眾卻已焦躁不安,猶豫著要不要離開劇場。由於地震,臨時調動了下半場演出,只演出了最後一首藝術總監廖末喜的獨舞作品《愛之祭》,一開始播出這六十年來的紀錄影片,隨後廖末喜緩慢的走出舞台,燈光打向舞台上的把杆,鋼琴聲響起,舞者開始以單手扶把做起plié、Tendu組合,組合結束後走向舞台中央的椅子坐下,彷彿正式切入她的創作生涯以及舞蹈人生,背景音樂傳來女聲樂家的歌聲,在舞作中,從投入自信的動作中,將觀眾帶入她的舞蹈世界。從心理學共時性的角度看,當天的雨、突然的劇場變壓器壞掉、以至突如其來的地震,似乎都在挽留這最後一場的回顧舞展,這六十年的舞蹈生涯。

《時間之河》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