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罪,還有跨界 — 《乩身》
5月
03
2024
乩身(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0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乩身》是2024年臺灣戲曲藝術節大表演廳的首檔演出,由明華園戲劇總團(以下簡稱明華園)製作演出。今年的藝術節以「非常愛」為策展主題,一般在戲曲提到「非『常』之愛」,通常容易想到人妖戀,或者與當代共時,選擇多元性別題材。明華園挑選了星子的小說《乩身:踏火伏魔的罪人》進行改編,試圖闡述愛與罪互為一體兩面的「非常」情境,選題眼光不落俗套,帶領大眾眼光注視「乩身」的次文化,值得稱許。

情節完整,有趣的觀點未及收攏

小說改編成舞台演出一向不太容易,要傳達同樣的意念,卻須要使用不同的語彙。《乩身》劇本除了適度保留明華園喜劇風格,尚考量歌仔戲特性,加入了仙班及太乙真人的概念,疊合了「三太子李哪吒因無法獲得父親認同、因此大鬧龍宮殺死敖丙,犯下天條剔骨還父,被太乙真人蓮花化身救回」以及男主角韓杰「為了家人的生活想討回被騙的地契、終至殺人犯案,連累全家慘死」的兩線情節,以描摹「罪其實源自於愛」的題旨,讓三太子為此選擇韓杰作為乩身,放入了自身的投射,期待救贖韓杰、就如同當年自己被師父救贖一般。劇情大致上是善惡二分且對立的。儘管韓杰的形象帶點消極落拓,但在人物設定上仍是正直善良,背後的靠山是太子爺以及師祖太乙真人;相對的「惡」則是第六天魔王與吳天機。隨著情節鋪鋪疊疊的闡述前因後果,觀眾也能清楚理解劇情,但提及許多有趣的觀點,例如神明不可直接介入人間事,最終應是由人類集體意識來選擇最後結果;或是源自於愛的罪,人可以選擇歷經千萬痛楚利他付出來用以贖罪等,但比較可惜的是,未能就上面提出的假設作後續的展開,最終戰勝魔君仍然靠的是三太子正式上身施展神威,而劇末男主角的成長—對於愛與罪的思考處,亦稍顯模糊,繼續作為乩身看來像是為了讓自己與所愛之人能好好活下去的選擇。


乩身(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功夫盡顯,跨界的主從困惑

《乩身》時空背景設定在「現代」,以男主角為中心的族群穿著的服飾偏向「現代服」(包括韓杰、美娜、葉子、王小明等),在對話甚至唱歌,偏向話劇式的表演方式,在韓杰拿回火尖槍時則切換回戲曲套路。而其他人的服飾則偏向戲曲模式,包括太乙真人、三太子,第六天魔王、吳天機、陳七殺以及女鬼,他們有長袍、厚底、水袖等,在表演方式上也偏向以歌仔戲表演方式演出。太子爺的尪仔標展現神器如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豹皮囊、九龍神火罩等法力時,導演使用一段段的戲曲套路呈現,熱鬧緊湊,盡顯戲曲功夫;但複合了話劇與歌仔戲的演出方式,或許降低了某些入門觀眾觀賞歌仔戲的門檻,但在風格的對接上有些不平衡之感。更弔詭的是歌仔戲團的主角演員反而是以話劇來呈現,思及主客體的設計,會困惑於是否這是一齣具有戲曲元素的話劇。

演員稱職,期待展現戲曲風華

《乩身》男主角韓杰由明華園二代演員陳昭賢飾演。陳昭賢在舞台上,有種承襲自孫翠鳳的「鬆」感,在舞台上能一派自若,將韓杰自我放逐浪蕩瀟灑的感覺表現得挺不錯。但說起來,雖然歌仔戲的坤生講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但作為一種易性別扮演的行當,拉長身形的長袍及厚底、加寬身型的寬肩線上衣、墊高比例的髮頂,在坤生演員扮演時都有很好的協助功能。韓杰的整體造型非常「現代感」,因此陳昭賢即使已盡量放大她的動作,在演出「男性」角色看起來仍顯得吃力,特別是在中性打扮很常見的現代,無法立即連結她飾演一名男子。除此之外,唱段極少、除了火尖槍之外,能看見表現歌仔戲功力之處不多;而在「看見父母胞妹上奈何橋的心痛自責」以及「面對美娜死前告白的憤恨不捨」處表現得也較為平淡,是可以再加強之處。


乩身(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孫翠鳳飾演太乙真人,雖是有點客串性質的說書人,但憑藉其明星光彩仍然成為本劇亮點之一;一向扮小生的李郁真此回飾演娃娃生哪吒,把三太子一體兩面的「熱血正直」和「白目衝動」演繹得可愛到位。出身於戲曲學院的周予寬與王婕菱,功底扎實表現出色,表現方式都在歌仔戲的尺度之中,在跨界的舞台上反使人對戲曲表演印象深刻。

跨界演出,對領航者的成長期許

整體而言,《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乩身》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4/04/1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乩身》故事內容企圖討論宮廟與乩童的碰撞、傳統民間信仰與媒體科技的火花,並將民間信仰在後疫情時代線上化、科技化所帶來的轉變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也希望可以帶著觀眾一起思考存在網路上的信仰與地域性守護的辯證關係。全劇強調「過去的神在天上,現在的神在手上」的思維,但不應忽略臺灣宮廟信仰長久盛行其背後隱含的意涵。
6月
07
2024
儘管此次的改編無論在劇情安排或舞台表演上都並非盡善盡美。但是,豐富的劇情轉折、舞台畫面的充分運用與燈光的配合,讓初次觀看戲曲的觀眾更容易接受。當家小生孫翠鳳則承擔了戲曲的傳統表演形式,讓老戲迷們有充分的觀戲享受。整場表演下來觀眾的掌聲、歡呼聲和叫好聲從未間斷,足見此戲在娛樂性方面的傑出表現、觀眾對於此戲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5月
15
2024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