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罪,還有跨界 — 《乩身》
5月
03
2024
乩身(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8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乩身》是2024年臺灣戲曲藝術節大表演廳的首檔演出,由明華園戲劇總團(以下簡稱明華園)製作演出。今年的藝術節以「非常愛」為策展主題,一般在戲曲提到「非『常』之愛」,通常容易想到人妖戀,或者與當代共時,選擇多元性別題材。明華園挑選了星子的小說《乩身:踏火伏魔的罪人》進行改編,試圖闡述愛與罪互為一體兩面的「非常」情境,選題眼光不落俗套,帶領大眾眼光注視「乩身」的次文化,值得稱許。

情節完整,有趣的觀點未及收攏

小說改編成舞台演出一向不太容易,要傳達同樣的意念,卻須要使用不同的語彙。《乩身》劇本除了適度保留明華園喜劇風格,尚考量歌仔戲特性,加入了仙班及太乙真人的概念,疊合了「三太子李哪吒因無法獲得父親認同、因此大鬧龍宮殺死敖丙,犯下天條剔骨還父,被太乙真人蓮花化身救回」以及男主角韓杰「為了家人的生活想討回被騙的地契、終至殺人犯案,連累全家慘死」的兩線情節,以描摹「罪其實源自於愛」的題旨,讓三太子為此選擇韓杰作為乩身,放入了自身的投射,期待救贖韓杰、就如同當年自己被師父救贖一般。劇情大致上是善惡二分且對立的。儘管韓杰的形象帶點消極落拓,但在人物設定上仍是正直善良,背後的靠山是太子爺以及師祖太乙真人;相對的「惡」則是第六天魔王與吳天機。隨著情節鋪鋪疊疊的闡述前因後果,觀眾也能清楚理解劇情,但提及許多有趣的觀點,例如神明不可直接介入人間事,最終應是由人類集體意識來選擇最後結果;或是源自於愛的罪,人可以選擇歷經千萬痛楚利他付出來用以贖罪等,但比較可惜的是,未能就上面提出的假設作後續的展開,最終戰勝魔君仍然靠的是三太子正式上身施展神威,而劇末男主角的成長—對於愛與罪的思考處,亦稍顯模糊,繼續作為乩身看來像是為了讓自己與所愛之人能好好活下去的選擇。


乩身(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功夫盡顯,跨界的主從困惑

《乩身》時空背景設定在「現代」,以男主角為中心的族群穿著的服飾偏向「現代服」(包括韓杰、美娜、葉子、王小明等),在對話甚至唱歌,偏向話劇式的表演方式,在韓杰拿回火尖槍時則切換回戲曲套路。而其他人的服飾則偏向戲曲模式,包括太乙真人、三太子,第六天魔王、吳天機、陳七殺以及女鬼,他們有長袍、厚底、水袖等,在表演方式上也偏向以歌仔戲表演方式演出。太子爺的尪仔標展現神器如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豹皮囊、九龍神火罩等法力時,導演使用一段段的戲曲套路呈現,熱鬧緊湊,盡顯戲曲功夫;但複合了話劇與歌仔戲的演出方式,或許降低了某些入門觀眾觀賞歌仔戲的門檻,但在風格的對接上有些不平衡之感。更弔詭的是歌仔戲團的主角演員反而是以話劇來呈現,思及主客體的設計,會困惑於是否這是一齣具有戲曲元素的話劇。

演員稱職,期待展現戲曲風華

《乩身》男主角韓杰由明華園二代演員陳昭賢飾演。陳昭賢在舞台上,有種承襲自孫翠鳳的「鬆」感,在舞台上能一派自若,將韓杰自我放逐浪蕩瀟灑的感覺表現得挺不錯。但說起來,雖然歌仔戲的坤生講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但作為一種易性別扮演的行當,拉長身形的長袍及厚底、加寬身型的寬肩線上衣、墊高比例的髮頂,在坤生演員扮演時都有很好的協助功能。韓杰的整體造型非常「現代感」,因此陳昭賢即使已盡量放大她的動作,在演出「男性」角色看起來仍顯得吃力,特別是在中性打扮很常見的現代,無法立即連結她飾演一名男子。除此之外,唱段極少、除了火尖槍之外,能看見表現歌仔戲功力之處不多;而在「看見父母胞妹上奈何橋的心痛自責」以及「面對美娜死前告白的憤恨不捨」處表現得也較為平淡,是可以再加強之處。


乩身(明華園戲劇總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孫翠鳳飾演太乙真人,雖是有點客串性質的說書人,但憑藉其明星光彩仍然成為本劇亮點之一;一向扮小生的李郁真此回飾演娃娃生哪吒,把三太子一體兩面的「熱血正直」和「白目衝動」演繹得可愛到位。出身於戲曲學院的周予寬與王婕菱,功底扎實表現出色,表現方式都在歌仔戲的尺度之中,在跨界的舞台上反使人對戲曲表演印象深刻。

跨界演出,對領航者的成長期許

整體而言,《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乩身》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4/04/1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乩身》故事內容企圖討論宮廟與乩童的碰撞、傳統民間信仰與媒體科技的火花,並將民間信仰在後疫情時代線上化、科技化所帶來的轉變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也希望可以帶著觀眾一起思考存在網路上的信仰與地域性守護的辯證關係。全劇強調「過去的神在天上,現在的神在手上」的思維,但不應忽略臺灣宮廟信仰長久盛行其背後隱含的意涵。
6月
07
2024
儘管此次的改編無論在劇情安排或舞台表演上都並非盡善盡美。但是,豐富的劇情轉折、舞台畫面的充分運用與燈光的配合,讓初次觀看戲曲的觀眾更容易接受。當家小生孫翠鳳則承擔了戲曲的傳統表演形式,讓老戲迷們有充分的觀戲享受。整場表演下來觀眾的掌聲、歡呼聲和叫好聲從未間斷,足見此戲在娛樂性方面的傑出表現、觀眾對於此戲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5月
15
2024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