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教育錯了嗎?《米奇去哪裡》
5月
06
2019
米奇去哪裡(盜火劇團提供/攝影葛昌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6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等待開戲的前幾分鐘,耳邊一直傳頌著「當我們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你對著我笑嘻嘻,我對著你笑哈哈,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的變調曲配樂,似乎隱約透露出即將開演的,是一齣關於假面、虛偽的和諧。之後丈夫不斷對著妻子哼著「鳳陽花鼓」的曲子【1】,原曲歌詞是妻子對平凡丈夫的調侃及自認命苦,不得不夫唱婦隨的自我嘲諷,在劇中卻是性別調換夫哼妻聽。上述應用琅琅上口的兒歌,以變調曲當配樂及純粹哼曲卻不唱詞的方式,讓觀眾不自覺地跟著哼唱,卻又產生怪異且難以貼服原歌曲歡樂的矛盾感。因此,我認為《米奇去哪裡》自始就不是節目單上所寫的「瘋狂喜劇」,也絕對不是表面上的鬧劇!盜火劇團在文宣上,費盡苦心的誘導觀眾以為觀賞的是喜劇,結局卻令人毛骨悚然與充滿批判!

讓我們回到當日演出現場。如果生活在充斥謊言的家庭裡,該如何教育下一代?下一代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在《米奇去哪裡》劇中,媽媽(趙欣怡飾)與爸爸(吳言凜飾)被設定為假白領階級,表面上是幸福美滿,人人稱羨的模範家庭。劇作家劉天涯讓這種再平凡不過的小家庭,存在著各種謊言與虛偽的醜陋人性。如:一、爸爸對外謊稱銀行職員。二、媽媽不承認殺鼠(米奇/寵物鼠)又編造謊言幫小孩Jamie對外告假。三、 Jamie假裝愛心實為對他者生命(米奇)實施活體實驗。四、爸媽弄丟米奇後,同意貍貓換太子,並為了佯裝而傷害一隻健康鼠以取悅Jamie。劇中爸媽為了圓謊而撒下更大的謊言,這一切錯誤的連鎖決定反映現代人面對危機處理的無能,以至於「謊言」成了這齣社會寫實劇的核心,當夫妻開始進行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時,成了考驗人性良知的最後審判!

既是探討人性的謊言,又為何以老鼠作為全劇核心的符號象徵?這不禁讓我聯想到那些為人類病理實驗,付出生命代價的白老鼠,以及被當作寵物圈養失去自由的動物們。「米奇」在劇中被塑造為一隻身體帶著殘缺的老鼠,以身為寵物的身份,被當作諷喻人類為私慾,不惜侵犯他者意志,並剝奪生命與自由。同時以「寵物化」間接隱喻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成性,並影射簡化孩子教養的責任心,讓過於盲目寵愛與過多的物質滿足,迷失了真正「愛」、「教養」與「教育」的基本價值。據此,筆者認為該劇從溺愛與謊言中,延伸出三項問題:一、夫妻間為何會誠信瓦解?二、欺騙與溺愛的教育可行嗎?三、謊言永遠不會被拆穿嗎?上述三個問題,劇裡透過外在的強制執行命令(撲殺鼠疫、隔離Jamie家的行動)逼得夫妻倆不得不誠實面對自己、小孩與婚姻問題,劇演到這裡,終於有讓人鬆一口氣的Happy Ending!全劇涉及的主體意識是嚴肅的教育議題,導演何應權卻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處理文本,讓可能發生在每個家庭的事件,透過看似鬧喜劇的戲謔方式,反諷它一番!然而坐在台下的我,卻笑得很尷尬,因為太寫實,寫實到對照當今的教育現場、家庭問題與社會事件,只有無比的沉痛與失望。

盜火劇團的《米奇去哪裡》劇本書寫以大量口語化台詞表述,不僅展現了劇作家劉天涯對於平淡生活的觀察入微,更從平凡的話語對白中,抽絲剝繭地處理夫妻之間,面對家庭與教育問題的情緒、內心掙扎及思考邏輯等鋪陳,更利用人類對待寵物的溺愛方式,巧妙地諷喻人類餵養式的教養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原劇終僅描寫一位女子對Jamie的獨白,並無任何劇場指示與對白,我們只能從神秘女子的口吻猜臆Jamie的行為(或某種精神狀態)。然而導演卻讓這一幕出現真正的Jamie(終於看到本人卻也失去神秘性)與神秘男子的對話(應為女性,在此被性別調換)。由於這兩個角色的出現,讓該劇被捧上天的驕子Jamie,一切就如各位觀眾親眼所見,他只是一個平凡的小男孩!這段雖然出現的相當突兀,卻也提醒身為家長的父母,省思關於家中寶貝,該用什麼方式對待?是繼續供養著?還是應該試著了解他/她?你說呢?

註釋

1、《鳳陽花鼓》作曲(安徽民謠)、作詞:闕名資料。歌詞: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只會唱個鳳陽歌,鳳陽歌呀哎哎呀!得兒郎咚飄一飄,得兒郎咚飄一飄,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飄一得兒飄飄飄一飄。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著好丈夫。人家丈夫做官又做府,我家丈夫只會打花鼓,打打花鼓哎哎呀!得兒郎咚飄一飄,得兒郎咚飄一飄,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飄一得兒飄飄飄一飄。

《米奇去哪裡》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9/04/2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老鼠為針,刺進過往不願面對、且早已腐鏽的問題中,這安排是可以理解的。我所不解的是,何以這根針需要刺破社會的衛生安全問題?(郝妮爾)
4月
24
2019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