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存身體的閃光燈記憶:《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
7月
12
2024
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李建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8次瀏覽

文 張思菁(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光亮「啪」的瞬閃即逝,標誌著下一段落的換場。這是一場彷彿拼湊記憶碎片的展演,卻也是一串試圖由不同感官留存記憶的刻痕。在此,一段段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的切入與結束,蘊含著對編創者而言是印象深刻的重要情感牽連,以此貫穿編纂出編創團隊與觀眾共處空間的意象線索,成為由劇場新創產出的集體身體記憶。

甫進入小劇場便被詢問「你從哪裡來」,再被帶往東南西北的對應區域就坐,藉由人群移動與暫時安置,將劇場空間施與「製圖」(mapping),轉化為臺灣這塊土地中的族裔流動樣貌。陳武康(編舞暨演出)以口語與觀眾陳述這空間中擺置著的族群劃分與認同危機,拋出「死亡」與認同政治中以劃分疆界認「異」的疑惑,自此輕輕點出「死亡」主題。介紹整個製作團隊的成員,無論燈光設計、服裝設計、音樂設計等人皆為表演者與設計者。他們散立在觀眾席或舞臺側邊深處,以緩慢簡易的肢體反覆動作從旁進入舞臺區,讓我想起田啟元《白水》以漫步行走塑造的祭儀動力氛圍。陳武康自己則以較低重心且類似東南亞祭儀質地的動作,在中間起舞,多為運用下半身半蹲側移以及上半身傾斜的身體動作,展現這段神秘儀式氛圍的死亡之舞。


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李建霖)

結合即時攝影與投影,以前後布幕影像取代觀眾直視表演者的視角。因陳武康揹著攝影機拍攝並即時投影,觀眾目光彷彿親密地貼著,隨著他的身體在舞臺區與觀眾席間移動遊走,從觀眾席、舞台、地板、臉上鬍渣、觀眾座位下等,都隨之揭露而窺見陰暗角落的秘密。接著,彷彿隨機拉起觀眾上臺般,從陳武康與第一位觀眾、逐漸進展與到四位觀眾的手臂奮力拉扯擰轉對抗,類似接觸即興中手拉手重心對抗與抗衡,緊密牽引著的連鎖互動反應。第一位觀眾演員y在觀眾席開始敘說關於渴望死去的父親能認同自己的故事,同時間陳武康扮演著敘事者的詮釋轉譯,身體動作變得柔軟且糾結,維持緩慢內斂的質地,傳達隱晦私密情感的氛圍。

在觀眾席與舞臺區交界正中央,是一隻上下貫穿的鐵管,但陳武康並未攀爬上去,而是在下方貼近並以少許腹部接觸獨舞,在糾結紐擰的舞蹈動作後緩緩下倒地。黑衣製作成員們前往幫他換上纏滿花朵的頭冠與衣服。舞臺區螢幕投影出紀錄片《九槍》移工阮國非槍殺事件中的警察慌亂對話文字記錄,彷彿打字般反覆出現的數個詞語句子交織中,呈現出一種荒謬又悲涼的事件經過。著裝完畢後,一個彷彿無辜帶有深深眷戀的幽魂,又彷若新生幼子般潔淨的軀體,緩緩站起,輕輕地清唱起一首懷念母親身軀與家鄉院子的曲子。【1】他的悠揚好歌聲彷若喃喃訴說般地動人,但其字正腔圓的中文咬字,卻也瞬間讓觀眾感受到無法置身其中的疏離效果。


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李建霖)

拉回家族敘事,陳武康談起在印尼突然「異地死亡」的外公,細細陳述事件經過與家族成員與外婆的感受,再走到劇場及觀眾席各個擺放外公遺物的地方,螢幕即時投影出各區的遺物,包括舞臺區的百合花、觀眾席數處鏡面方框中的物件等,包括錢幣、皮包、錶等這樣貼身遺物。彷彿回憶實則是想像的熱鬧家族吃飯場景,在唱了一段粵語《月光光》後,述說想像中開門看到外公歸來的激動,而讓敘事刹那終止於旁白聲音陳述外婆死亡日期。在夾雜著北管唱念與三弦琴聲層疊的音樂中,陳武康緩緩獨舞,以身紀念悠遠家族情感記憶。

回歸開場最初的日常服裝,陳武康在舞臺區坐下並短促呼吸幾次後,默默無語地展開「憋氣」的動作,並在結束後告知觀眾他憋了一分四十秒,而遲鈍如我是直到被告知後才頓覺荒謬好笑,讓關於死亡的氣息鬆快許多。最終,由陳武康開頭而其他製作團隊成員陸續跟隨,一一分別走到不同觀眾面前,以雙手握住你的手、眼睛直視你的方式,說著謝謝前來。將這個彷若喪禮中家屬答禮的握手,轉化為充滿愉快感謝之感情傳遞溫暖。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總有一些相當微小的片刻,可能是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段歌聲,總能勾起觀眾對親人死亡經驗的幽微共感。至少,緊握陳武康感謝前來的觸覺感知,已重新翻轉了我身體中的閃光燈記憶⋯⋯


注解

1、演後座談中,陳武康說明這首曲子是由他先作詞,再譜上曲調的自創歌曲。

《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24/06/08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