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到玫瑰芳香《民謠偶戲Tumba Lumba》
2月
24
2015
Tumba Lumba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2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偶戲是老少咸宜的戲劇類型,但要做到老少咸宜的關鍵,就是要讓偶活出生命力,引發觀眾的想像與情感投入。

東歐的偶戲歷史發展悠久,且各國家間互有繼承影響,偶的製作與操演品質精良,偶戲的美學形式既能保留延續民族傳統,又日益求新求變。但如我這樣的觀眾,對東歐的偶戲多半把焦點鎖定在捷克的懸絲偶,不免因此陌生,或忽視了其他東歐國家間的同中有異。

因高雄第一次舉辦的「高雄朗讀偶戲節」,得以欣賞這齣保加利亞的偶戲。戲名《民謠偶戲》,鮮明的標誌出「民謠」與「偶」在這齣戲的作用是對等的,如魚幫水、水幫魚的親密關係,無可切割,所以看完這齣戲,我們實也聽完一場旋律輕快悠揚,充滿節慶歡愉氣息的民謠音樂會。既有民謠,當然舞也少不了,四位演員一出場就是穿著傳統服飾跳著舞出來的,不過,隨後跳舞的主體轉為偶。

首先亮相的木偶,也穿上傳統服飾,兩個女性造型的偶一身斯拉夫式的白色長工作服,長袖高領,衣領與裙擺處有色彩鮮麗的刺繡圖騰紋飾,髮束長辮,頭上與辮子上俱有黃紅相間的頭飾。兩個男性造型偶也是白色的衣褲,腰繫紅色腰帶,衣服胸襟處亦可見刺繡裝飾。偶的手腳是綁在幾乎與人同高的長木棍上,演員俐落操作木棍表現出偶隨音樂的律動,其舞蹈動作乍看簡單,可是腳步節拍變化迅速,因著演員身體的擺動、旋轉而變得複雜。

《民謠偶戲》戲可分成七個段落,除了尾聲一段沒用到偶,第二段用手套偶,其餘幾段都是物件偶,此外第六段尚加入大型傀儡,使得偶的運用豐富多樣。我最喜歡的還是運用物件偶那幾段,充分的創意實踐物件本體擁有的擬像,在物件與物件的組合間玩出創意興味,例如羊毛毯披在兩齒尖耙上頭幻化為山羊;木棍戴上帽子,套上布,搖身一變就是人;一堆蔬菜水果串連起來,有了頭與四肢同樣可以化身成人模人樣;更有趣的是把小板凳當作牛身,毛毯扭曲一下安在板凳座下,竟然就做出擠牛奶的效果,真讓人拍案叫絕!

而這七個段落的故事,嚴格說來沒有太多相連脈絡,可以各自獨立來看;倘若想從中仔細找出關聯,或許可以說是在描述某個保加利亞鄉村的生活情景吧,有日常勞動的寫照,有農忙後男女間浪漫的感情交流,有慶祝豐收的喜悅分享,有祭典的儀式與神話妖魔現身……,雖然沒有所謂的主角(主述觀點),但透過四位演員嫻熟的默契,自然不造作的肢體表現和情緒變化,帶領我們看見一幅保加利亞的庶民生活圖像,純樸、安逸、豐足。

在這齣戲演唱的民謠中不斷聽見「Tumba Lumba」一詞,雖然不知道意思,但從演員的表情判斷,應該是美好的象徵。保加利亞因為盛產玫瑰,素有「玫瑰之國」的雅號,可惜玫瑰沒有在這齣戲中出現,或成為物件偶,但在一片清平祥和的演出基調中,我們仍彷彿浸潤在玫瑰花叢間,聞到滿溢的芳香,而那芳香正是前述既延續民族傳統,又日益求新求變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來的。

《民謠偶戲Tumba Lumba》

演出|保加利亞偶戲團
時間|2月12日16:0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