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氣味,直面靈魂《四氣五味》
10月
31
2017
四氣五味(李東揚 攝,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1次瀏覽

演出:InTW影舞工作室

時間:2017/10/28 15:00

地點:台北市納豆劇場

文 高若想(政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前往觀舞的路上,我有些緊張。生長所謂西方現代性的,我對中藥既抗拒又陌生,路過中藥店時總是偷偷秉住呼吸,人生唯一吃中藥的經驗苦得讓我泛出淚來。InTW影舞工作室《四氣五味》的文宣上,寫著以中藥入味,結合視覺與嗅覺體驗,又說有觀眾互動……該不會,現場逼觀眾吃藥吧?

走出大稻埕的納豆劇場,想到方才的緊張,覺得自己真是太小看現代舞、也太小看「氣味」這回事了。舞者當然沒有逼觀眾吃藥,但藥材的氣味,已經透過舞者的身體,深深沁入我的脾胃。或說,在舞者們的引導下,觀眾得以舒張鼻翼與唇舌,放鬆地浸泡在整個城市的氣味中。

舞作分成五個部分,四支獨舞分別詮釋了酸、苦、辛、甘的味道,最後的群舞帶出觀眾互動。第一場,「酸」,在乾冰白霧繚繞,以及彷彿來自千百年前的淙淙水聲、心跳聲中揭開序幕。一身白衣的女舞者,有如破卵初生的蛇蜥,爬行、攀附,剛要開始認識世界,淌著口水、嘶鳴著,尋找氣味的來源。

第二場,「苦」,在經文般的中醫藥口訣聲中,裸著上身的男舞者踏入二樓的迴廊,他背對著觀眾,肌肉的線條像是對映著某種中醫藥的原則,堅毅、忍耐、刻苦。口訣聲不時跳針,有如身體的氣結不順,舞者不時痙攣、抽動,有如歷經苦味的灼燒,愛撫自己像是疼惜他人的苦痛,旁白低聲說,人在愛中被感受所傷。

第三場,「辛」,女舞者演出中藥材本身,在環繞全場的臼杵聲中被研磨、搗碎;第四場,「甘」,成串拳頭大的乾冰泡泡滴落在男舞者的身上,俏皮的與舞者玩耍。直到紅色燈光打落、警報聲響起,舞者頓時化身為乾僵的莖葉或爬蟲,被包藥紙圍困、裹覆----方才原生對氣味的愉悅享受,如今自己成了他人享受氣味的來源。

酸、苦、甘、辛,用舞蹈來表達氣味,再適合不過了。氣味直接刺激感官,直逼最原始的身體知覺,擾動情緒與記憶,人與自己身體的對話,無可迴避。當代人們生活在理性牢籠中,往往與身體疏離,沒有餘裕讓食材、藥材透過口鼻感官,向我們訴說關於人與自然的亙古的故事。而舞蹈,帶著觀眾回到身體,用身體品嘗氣味,讓氣味帶著我們直面自己的靈魂。

因此,舞作最後設計的觀眾互動,顯得更有意義。觀眾受邀上台,在舞者的引導下隨之舞動,有如藥材般漸漸熟成,再經捶打、杵磨、測量,包成藥粉。舞者口白,治療失戀的方劑是什麼?枸杞、橘皮、眼淚,用紅茶調味。是的,中藥不為精準的抑制或舒緩病痛,而是調理生活的媒介。最後,台上的觀眾舞者,被煎熬成一帖良藥。美妙的舞作,或許不會是醫癒觀眾的強藥,而是像中藥一樣,使所有歷經舞味體驗的觀眾,成為自己的良藥,餘味留存。

《四氣五味》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