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非)人偶的幻境夢《消失─神木下的夢》
5月
12
2014
消失—神木下的夢(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6次瀏覽
李旻原(法國里昂盧米埃(第二)大學文學暨藝術博士)

當我們在嬰孩面前拿起某物擺弄,也許再加上言語或者隨意哼唱,即於嬰孩面前透過「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訴說「劇場語言」(langage théâtral),尚未了解語言(langue)的嬰孩,即能感知「某種」訊息或情感的傳遞產生,人類最純粹的人性反應。當我們漸漸長大,透過語言、家庭、社會、政治的教育,我們得了知識,開始用已安排好的規則方式去溝通,我們的確可以傳遞內在的訊息於外在世界,但外在世界卻也同時入侵了我們的內在宇宙,於是我們所謂的成長,變成了假象知識中的無知,為了揭穿這假象,我們只好走進劇場,再經由場面調度建構的幻覺之窗走進實名真實。

於是,我們思考用什麼樣的原素去建構這場面調度,飛人集社劇團,取其諧音「非人=偶」,作品主要使用「偶/物件」做為主要創作元素,嘗試混合複合媒材做為敘事(場面調度)形式,讓我們能回到嬰孩般的奇異幻境,以物件=話言元素於空間中組織了語法,建構能指與所指的符號,「動作」運動傳遞情節故事,令觀眾除了以語言(理性)得知訊息,更以直覺(感性)感覺物件的變化牽動用心反應,這也是物件劇場有趣之處。

《消失─神木下的夢》是該團「一睡一醒之間」系列的三部曲,也是最終曲,此劇主要談到了「死亡消失」之議題,該團於介紹中標示「小孩也可以看系列」,這樣的加註引起筆者於不同面向解讀:社會之中對「死亡消失」的看法雖然是大人的議題,但「小孩也可以看」;或是,此次創作是要給大人看,但「小孩也可以看」;也可能是,我們的創作主要「小孩也可以看」,大人就一起跟著來看。總之,無論該團是怎麼樣的考量加註此句,筆者都認為於社會的「約定俗成」(Convention)之中,某些議題的確定有分級之必要,一般人認定「偶」是給小孩看的,然而討論的議題是「大人」的,但「小孩也可以看」。總之,一切都歸於「人」環繞著,因此加註這樣的解釋,也令人覺得玩味。

劇中訴說了一對姐弟帶著強烈的思念,為了找回死去的母親於樹洞裡經歷了一場冒險故事,以不同的物件(人、平面畫、光影、面具、具形),化成各式的「偶」於場面中調度,與各機關相扣於空間而成的劇場語言,化為多元的詩意訊息傳達觀眾。簡單的劇情,將焦點集中於場中物件的相互對話(非語言性質或語言僅是非可見之物件元素)傳遞故事的情節,若觀眾並未將自身於「大人」自覺中放空,也許無法享受物件=偶=演員=生命這樣過程的劇場幻覺之中。

整體演出中,物件的運動是由人而主控,雖然生命於人與偶之間活出新的主體「人─偶」,只是在語言(langue)上太多的「人性」加入,演員太刻意地以人性寫實方式去模傲偶該有的角色說話方式(小孩子的腔調),讓偶的多元性意象幻想作用,又重新令觀眾於某種程度上框限於現實。雖然觀眾因此可以依現實生活感覺一切的協和性,但也削弱了可有的幻覺想像。

不可否認,也許是現實考量之下,此劇整體演出製作仍是針對小孩子的安排,社會之中尚未有如克雷依思特(Kleist)與克雷格(Craig)這樣的兩位觀眾,能對於偶的表現能有細膩感受與感動,並希望能以偶取代人於劇場演出。然而,飛人集社以物件為偶的創造性,使「偶戲」更多的可能性,令人期待日後更多元的「非人」表演元素能因此產生。

《消失─神木下的夢》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14/04/26 11:0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