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有這「女子」演出《女.子》
4月
07
2020
女・子(魏梓錂、Alberto Garcia提供/攝影謝承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8次瀏覽

李貽峻(劇場攝影師)


「其實明天怎樣,你們並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本來是過眼雲煙,轉瞬之間就消逝了⋯⋯」《聖經.雅各書》

表演藝術界的演出紛紛釋出了延期、取消的消息,魏梓錂和Albert Garcia的《女.子》仍然堅持在三月中的週末午後出演。觀眾人數不到三位數,票房壓力極大,進劇場比進醫院還嚴格——量體溫、記名座位,三明三暗前還要全體觀眾戴口罩先拍大合照⋯⋯這些場館不得不的各種防疫措施,竟也營造了某種懸疑的劇場儀式性,讓素來在關渡山間欣賞演出的閑情逸致,多了些坐在觀眾席上的儆醒。凝視著燈光設計鄭悠為演出營造的極暗舞台,我用七十分鐘醞釀一聲驚嘆⋯⋯好在!

瘟疫蔓延時,好在有來好好看《女.子》,讓在關渡山下鎮日懸吊的心,在舞台上被理解,在身體中被消融。這個午後的「好在」,「好」在哪裡呢?作為碩士班的畢業製作,呈現型態必然受到某些學院規範的框限,獨舞、雙人、群舞的混搭,讓每段單獨段落都令人意猶未盡,卻也看不過癮,而合在一起又顯出了拼接的刻意。瑕不掩瑜的是,七十分鐘裡,雖然裝進了數種不同調性的身體風格與舞台畫面,整個製作卻又適切地讓每一位舞者說出了可以相呼應的故事,在這強調社會距離與蒙面至上的此刻,展現了作品極大的涵容力量。

與德布西〈月光〉同名的第一支舞,看似輕柔地揭開序幕,好像頗緩解了方才緊張兮兮的入場儀式,但這作品所呈現的企圖心與挑戰,卻毫不含蓄地令人為之一震!德布西藉由旋律與節奏的層次,賦予了樂曲〈月光〉極高的音樂表現性,而編舞者王維銘則讓舞作〈月光〉充滿了身體在規律與任意中的拿捏,這對舞者魏梓錂來說就成了非常高難度的身體控制。如果我們以為夜晚月光流洩的輕柔就是舞蹈的全部,那恐怕是太小看了編舞者與舞者的能耐,正因為樂曲的節奏並不明確,旋律線又被拉得極長,舞者如果沒有足夠的音樂性,就算在心裡數上八個八拍,也無法駕馭這快慢動靜鋼柔交織的身體作品。尤其中段之後,鋼琴左手的大量琶音,如果舞者沒有讓身體融入音樂又不失去大腦的控制,那恐怕將會成為一齣舞台上的災難。但魏梓錂做到了,近年常於舞台展現芭蕾舞姿的她,完美演繹了身體的思維、掌握了情感的流露。黑暗的舞台與暗黑的連身舞衣,會吃掉舞者大部分的動作與身體,但靠著表情、呼吸、腳步、眼神,她完全駕馭偌大的舞台,彷彿在與每一個雖然看不見但卻從未遠離的日常,不經意共舞。德布西〈月光〉曲終後的二十秒,魏梓錂在台上頹然停留,回神、凝視、喘息⋯⋯才親自結束了舞台上的〈月光〉。


女・子(魏梓錂、Alberto Garcia提供/攝影謝承翰)

相較於她的內斂,Albert Garcia的奔放就外顯得多。

來自澳門,不受臺灣傳統舞蹈身體訓練的Albert Garcia,用了極為熱烈的開場,以呼應題名為〈狂歡節〉的想像,在高科技感的符號投影下,他自顧自地隨著爵士小號而醞釀著接下來的「狂歡」——正投影的效果成了在舞台上「人」與「影」的熱鬧狂歡,Albert Garcia長達三分多鐘的獨舞一開始像是小鮮肉的身體歡愉,但舞著扭著⋯⋯現場卻出現了改變:原本霓虹感的投影跑出了一團焚燒的火焰,出現了攢動的身影、人群、盾牌、水柱、頭盔、棍棒⋯⋯甚至催淚彈交織的畫面,兩側翼幕的煙機煙霧毫不保留地將Albert Garcia隱沒在舞台上,只剩下投射在煙霧上的光影,忽明忽暗、驟閃亦爍地狂歡著。當Albert Garcia於煙霧中再現,已是頹然在地的掙扎扭曲,並奮力地穿起了如踩高蹺般的義肢,離地三尺在舞台上踉蹌遊走。不曉得腳上這玩意兒比起伶娜踮硬鞋要困難多少,但能夠在獨舞中編創這種位差的構圖,實在是藝高人膽大地精采!隨之從高天垂下的繩索,成了一種需要費力攀爬的救贖隱喻,蹬掉了義肢的他,憑藉著雙手往上,掙脫舞台上的催淚煙幕,與螢幕畫面裡的狂歡。同時巴哈的管風琴賦格以短暫但壯闊的十六分音符開頭,幾乎不間斷地持續到結尾,呈現了另一種華麗又莊嚴的狂歡,彷彿有了生命的重量。如果可以選擇,誰會在槍林彈雨和鎮暴盾牌中,開狂歡派對呢?這不只是反送中而已,生命往往就是無可選擇地交織著狂歡與奮戰,即便Albert Garcia是再青春有力的舞者,也不可能靠著雙臂飛舞而永不墜地啊!我想起了釋迦摩尼從白玉般的蓮花中,向陰暗而深邃的地獄扔下一根蜘蛛絲的故事,就在地獄眾人攀爬的喧囂中,蜘蛛絲「叭」地一聲斷裂了!所有的罪人又掉到地獄的血池中。只有那根蜘蛛絲,閃爍著細微的光芒,默默地垂在星月輝映的天空。舞台上的Albert Garcia最終也跌落在舞台的煙霧中,然後一道宛若天堂的光芒,照亮了舞台上豎起的一繙白旗。

上半場以投降做終。下半場,則進入了另一種層次的敘事空間,人情事故的紛亂依舊,但卻涵容在上善若水的長河中。

魏梓錂與Albert Garcia的〈You. Me. Not Us〉,顧名思義是一支同床異夢的雙人舞。透過吊燈、桌椅、餐具等這些具象化的道具,擺置出了情人與家人氛圍,但他們透過身體所演繹的層次,卻完全不落入這種舞蹈一旦加入戲劇性後的危機,甚至後來還出現了爭執的口語,卻依舊將作品很洗煉地留給了身體說話。「劇情」的安排饒有深意,也讓這隻雙人舞儼然是雙人的獨舞,只是交會在同一個舞台與場景。人生其實也是如此呀,日常的杯光錯影、愛恨情仇、勾心鬥角、虛寒問暖,往往也只是一大群人顧自地獨舞著,只是在所共有的場域、空間、事件、口罩、病毒中;我們學著在一起讓世界更好,或不要更壞。而這也是作品中魏梓錂與Albert Garcia的困難之處,在生理性別、身體表現、角色定位都清楚二分的舞台上,他們必須時而相交、時而相錯、時而相容、時而相斥地存在。尤其在幾個彼此互相操弄肢體的橋段,作為精準使用身體的舞者,如何在心智上一起共舞,又同時呈現出各自囈語的距離,是最吸引觀眾之處。二十分鐘之後,他們和好了嗎?彼此從翼幕丟出了對方的家當,然後各自拾回,回到台上似乎想重構一幕天倫,至終兩人張開雙臂奔向對方,看似相擁卻沒有環抱,雙手仍伸向對方的身後,捕捉著另一個不是當下的彼此。

「好在」的是,這種現實的無奈蒼茫與心有不甘,最後被林文中編製的〈長河〉所擁抱與消融了。最後一支作品,已曾多有評論,運用大量的東方視覺和聽覺元素,讓水來沖刷、溶解、消化整個劇場舞台的張力。可惜受北藝大的舞蹈廳空間所限,似乎讓這滔滔江水流不出去,從左舞台流盪到右舞台,從群舞凝結為雙人,再滿溢至全場,編舞者心裡想的一定是大海呀!但看起來卻像是浴缸與漱口杯中的流體⋯⋯然而,拋開環境的限制,這作品擺置在展演的最後,所展示出身體、音樂、畫面的突兀,卻是極為適切與感人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東方人懂得師法自然的生命哲學。慾望與情愛、煙槍與火炮、人權與自主、公平與正義⋯⋯不曉得二十多歲的魏梓錂與Albert Garcia,是否相信它們終如同「女」與「子」,永遠是無解的共伴與踩腳的雙人?但最後以水所隱喻的結尾,卻適切地讓涓滴的細流以滄悠的大海為終,瀑布的喧嘩以最低處的滲入為家。真正的「女子」,不是好在個人的燦爛,而是彼此的相容;不是好在至高的光采,而是能以生命滋潤低谷中的乾涸與幽暗。

疫病之下,他們「好在」即時演出了,而他們的演出也「好在」於把握了如雲煙的生命與身體的故事。

《女.子》

演出|魏梓錂、Albert Garcia
時間|2020/03/15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