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食菜脯,愈哺愈有味《按君審胡蠅》
5月
03
2018
按君審胡蠅(楊秀卿唱念藝術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4次瀏覽
劉祐誠(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唸歌」是一種昔時興盛於民間的說唱,「唸歌」經常使用的曲調大致只有【乞食調】與【江湖調】。從文獻上得知,至少這樣的表演型態從日治大正-昭和年間便受到當時許多台灣人的喜愛,縱使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唸歌」仍舊是ㄧ般民眾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接下來,廣播、電視、電影等新興媒體快速佔據民眾的生活,生發於戶外的「唸歌」沒有搭上這股熱潮,因此出生於1990年代後的民眾幾乎都不認識這項表演,近期可能得到意外的關注,則是楊秀卿與儲見智擔任電影「血觀音」提綱挈領的角色,大家才。

長年在戶外的「唸歌」,楊秀卿說唱藝術團近幾年把表演場地轉至各個縣市的演藝廳,希望能夠提供觀眾一個不受天氣因素的表演。「唸歌」由戶外轉至內台的表演,扣除楊秀卿之外,無論是表演者或是其他後場工作人員,甚至是舞台上的各項舞台指示,經常能發現他們對於那套「正式的」表演場地規範是陌生的,甚至直觀的發現每個人都處於緊張的狀態。只是這份生澀,正是楊秀卿說唱藝術團最引吸我的地方。這些對「唸歌」有熱情的表演者,拋棄他們原本熟悉的環境,來到這些對他們也陌生的表演場地,一方面可能想證明「唸歌」是有能力進入內台,另一方面應該也是他們想改變自己的表演型態,融入現在流行的表演生態。

遑論台上的表演者,許多習慣聽「唸歌」的觀眾因為進入室內空間,他們也變得相當拘謹。昔時在戶外聽唸唱歌仔,每當觀眾興致一來,就會開始跟著台上表演者唱念,甚至兩兩互相對答。在表演上半場時,當月琴聲一出,許多觀眾開始跟著字幕低聲跟唱,只是受限於表演空間,觀眾們似乎覺得在演藝廳這個「正式」表演場地,要表現出合乎這個場地的禮節。由於演藝廳的場地,讓表演者與觀眾的清楚界定,這樣一來一往的互動因此減少許多。改變的不只觀演關係,以使用【乞食調】、【江湖調】為主的歌仔,唱念者不僅在這兩個歌調上多有變化,也增加許多歌仔戲中的曲調,這樣變化多端的「唸歌」,是成為吸引新觀眾手段,還是變為流失老觀眾的原因,目前尚無法看見端倪。

《按君審胡蠅》原本是楊秀卿一人演唱的歌仔節目,為了讓他的藝生與他能同台演出,原本全部角色都出自於楊秀卿之口。現在這些角色讓六位藝生分別擔當,楊秀卿只擔當其中旁白、孫秀英及按君的角色。楊秀卿背記「唸唱」都只記得故事大綱,上台再由她自己即興演出,主辦單位為了體貼不諳台語的觀眾,特別設置字幕供觀眾對照。這對於表演形式自由的「唸唱」相當不合適,許多表演者興致一來便會岔開原本排練的部分,自行臨場增添故事段落,隨後再接回後段故事的發展脈絡,這就是「唸歌」在目前定目的固定排練形式下,它得以與其眾不同的地方,因此連上字幕的工作人員,經常也不知道台上表演者此時唱念到那一段落。回到表演者的表演上,楊秀卿還是如往常一般,輕鬆的掌握各角色聲口,只是第一次與其他人共同分擔歌仔表演,無論是對楊秀卿或藝生們都是種嘗試。有時候藝生們在他負責的段落,繼續增添臨時的表演,楊秀卿會不知道何時插進段落中,補述剛才的故事,又或者是楊秀卿已經講完他的段落,需要接替段落的藝生,也會忘記自己接下來需要表演。

在楊秀卿說唱藝術團中,身為男性的儲見智及蔡政宏對於《按君審胡蠅》都有其特別的表演功能。「唸歌」的表演是由每個段落組成的故事,每個段落都是由手持月琴的表演者唱念開始,當手持月琴表演者的歌聲一出,負責大廣弦的儲見智便需要趕緊拉彈相對應的音樂,雖然不用經常負責唱念,但是他是唯一負責穩定表演節奏的後場。「唸歌」的表演,觀眾經常會驚嘆連連手持月琴表演者的唱念,但是配合月琴的大廣弦表演者,也是「唸歌」表演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另一位蔡政宏,當天雖然表演的段落不多,但是相對於其他表演者,他得以成為特別的原因則是源於他的年紀。當天的表演,無論是台下的觀眾,或是台上的表演者,大部分應該都超過40歲的中年者。

「唸歌」在現今的台灣社會,無論站在吸引觀眾的角度,或是審視這項表演其傳承情形,一路走來「唸歌」都處於跌跌撞撞的狀態。如今他們願意改變既有的表演形式,也見到有年輕表演工作者願意投身「唸歌」行列,希望在往後能看見「唸歌」開展符合當代觀眾願意持續觀賞的表演樣貌。

《按君審胡蠅》

演出|楊秀卿說唱藝術團
時間|2018/04/28 19:30
地點|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