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在柏林愛樂音樂總監阿巴多帶領下,樂團演奏了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美妙的經驗讓團員們深受感動,由Rainer Kussmaul集結一群對巴洛克音樂執著的團員成立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本次台灣的演出,主要是向巴哈致敬。」樂團執行長Orlovsky表示,「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洛克音樂史上的里程碑,我們也選了兩首賦格,來增加一些新的小品演奏,這些為弦樂所作或為弦樂及雙簧管所作的賦格,不曾在台灣演出過,希望這會是聽巴哈曲目上的新體驗。」
長笛客席Jacques Zoon選擇有別於金屬長笛的木長笛詮釋《b小調第二號管弦組曲》,音色貼近於古長笛的醇厚,卻又不失音量的表現。組曲型式來自於法國舞蹈與歌劇,由莊嚴平衡的序曲展開,接著是一連串不同風格的舞曲。笛音清澈甜美,演奏技巧繁複又靈動活潑,與小提琴、大提琴和大鍵琴時而競奏,而有時又彼此唱和著。其中在Sarabande(薩拉邦德舞曲)與Menuet(小步舞曲)中,可以聽出韋瓦第的協奏曲風格;而Badinerie(戲謔曲)中以飛快的速度充分展現Jacques Zoon的絢麗技巧。
雙簧管客席Christian Hommel在《g小調為雙簧管與弦樂所做的賦格》中以溫潤和諧的音色,與數字低音樂器流暢地互動。寬廣的吟唱風格為首展開,接著由強烈而戲劇化的段落與平和安靜的段落交織著;在樂段銜接之處,音樂家們以巧妙而自在的風格轉換甚是迷人。
《G大調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由一把小提琴與兩把木笛的對話演奏主題。本場音樂會的首席Bernhard Hartog,以小提琴高超的技術引領樂團,音樂情感充沛展露無遺。而木笛的音色質樸純淨與小提琴的華麗表現,巧妙融合互映,予人舒爽愉悅的心情。第二樂章行板,小提琴與木笛相互泣訴與憐惜,令人動容。第三樂章急板,小提琴顫音的爬行樂段激起觀眾情緒,進入聽覺的高潮。因國家音樂廳場域過廣,兩把木笛與樂團的合奏在音量上顯得吃力;除了木笛客席Vera Petry,另一把木笛由Jacques Zoon身負重任,畢竟長笛與木笛在氣息的調節與嘴型的控制上頗異,Jacques Zoon對於木笛吹奏顯得生硬,無法展現木笛婉約的音色質地甚是可惜。
由大鍵琴、小提琴與長笛擔任獨奏樂器的《D大調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充滿能量,尤以獨奏樂器聲部間的旋律對話迷人。大鍵琴演奏家Raphael Alpermann於第一樂章一長段大鍵琴獨秀的裝飾樂段,仰賴快速音群旋律流暢地將情感自然地奔放宣洩而來。筆者深受音樂感動的同時,一位小提琴女團員闔上雙眼,微笑享受音樂的畫面,至今仍迴盪在腦海中。
慕尼黑音樂院巴洛克大提琴教授Kristin von der Goltz為全場唯一的大提琴演奏家,運用豐富的肢體表達串起了眾小提琴家與大鍵琴演奏家之間的音樂連結;特別是在聲部間的樂句銜接時,臉部充分的表情與團員們密切地互動成為全場焦點。看她自在滿足地享受音樂,對筆者而言更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啊!
巴哈在世時,以管風琴音樂家的身分聞名於世。他的宗教音樂、管風琴、合唱作品,以及其他器樂音樂都有著一股熱情,在表象自由下是極為嚴苛的紀律。巴哈對位法的使用相當高明且創新,他錯綜複雜的作曲風格通常包含了宗教意涵與命理符號,似乎完美契合於深奧的拼圖密碼中,至今仍另音樂家們驚奇不已,史上最偉大作曲家的盛名絕非偶然。
《向巴哈致敬》
演出|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時間|2012/06/1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