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古樂風華《向巴哈致敬》
6月
18
2012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9次瀏覽
任心皓

一九九五年,在柏林愛樂音樂總監阿巴多帶領下,樂團演奏了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美妙的經驗讓團員們深受感動,由Rainer Kussmaul集結一群對巴洛克音樂執著的團員成立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本次台灣的演出,主要是向巴哈致敬。」樂團執行長Orlovsky表示,「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洛克音樂史上的里程碑,我們也選了兩首賦格,來增加一些新的小品演奏,這些為弦樂所作或為弦樂及雙簧管所作的賦格,不曾在台灣演出過,希望這會是聽巴哈曲目上的新體驗。」

長笛客席Jacques Zoon選擇有別於金屬長笛的木長笛詮釋《b小調第二號管弦組曲》,音色貼近於古長笛的醇厚,卻又不失音量的表現。組曲型式來自於法國舞蹈與歌劇,由莊嚴平衡的序曲展開,接著是一連串不同風格的舞曲。笛音清澈甜美,演奏技巧繁複又靈動活潑,與小提琴、大提琴和大鍵琴時而競奏,而有時又彼此唱和著。其中在Sarabande(薩拉邦德舞曲)與Menuet(小步舞曲)中,可以聽出韋瓦第的協奏曲風格;而Badinerie(戲謔曲)中以飛快的速度充分展現Jacques Zoon的絢麗技巧。

雙簧管客席Christian Hommel在《g小調為雙簧管與弦樂所做的賦格》中以溫潤和諧的音色,與數字低音樂器流暢地互動。寬廣的吟唱風格為首展開,接著由強烈而戲劇化的段落與平和安靜的段落交織著;在樂段銜接之處,音樂家們以巧妙而自在的風格轉換甚是迷人。

《G大調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由一把小提琴與兩把木笛的對話演奏主題。本場音樂會的首席Bernhard Hartog,以小提琴高超的技術引領樂團,音樂情感充沛展露無遺。而木笛的音色質樸純淨與小提琴的華麗表現,巧妙融合互映,予人舒爽愉悅的心情。第二樂章行板,小提琴與木笛相互泣訴與憐惜,令人動容。第三樂章急板,小提琴顫音的爬行樂段激起觀眾情緒,進入聽覺的高潮。因國家音樂廳場域過廣,兩把木笛與樂團的合奏在音量上顯得吃力;除了木笛客席Vera Petry,另一把木笛由Jacques Zoon身負重任,畢竟長笛與木笛在氣息的調節與嘴型的控制上頗異,Jacques Zoon對於木笛吹奏顯得生硬,無法展現木笛婉約的音色質地甚是可惜。

由大鍵琴、小提琴與長笛擔任獨奏樂器的《D大調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充滿能量,尤以獨奏樂器聲部間的旋律對話迷人。大鍵琴演奏家Raphael Alpermann於第一樂章一長段大鍵琴獨秀的裝飾樂段,仰賴快速音群旋律流暢地將情感自然地奔放宣洩而來。筆者深受音樂感動的同時,一位小提琴女團員闔上雙眼,微笑享受音樂的畫面,至今仍迴盪在腦海中。

慕尼黑音樂院巴洛克大提琴教授Kristin von der Goltz為全場唯一的大提琴演奏家,運用豐富的肢體表達串起了眾小提琴家與大鍵琴演奏家之間的音樂連結;特別是在聲部間的樂句銜接時,臉部充分的表情與團員們密切地互動成為全場焦點。看她自在滿足地享受音樂,對筆者而言更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啊!

巴哈在世時,以管風琴音樂家的身分聞名於世。他的宗教音樂、管風琴、合唱作品,以及其他器樂音樂都有著一股熱情,在表象自由下是極為嚴苛的紀律。巴哈對位法的使用相當高明且創新,他錯綜複雜的作曲風格通常包含了宗教意涵與命理符號,似乎完美契合於深奧的拼圖密碼中,至今仍另音樂家們驚奇不已,史上最偉大作曲家的盛名絕非偶然。

《向巴哈致敬》

演出|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時間|2012/06/1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