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為渠,導引時間《橋下那個跳舞》
4月
01
2020
橋下那個跳舞(TAI身體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9次瀏覽

盧宏文(特約評論人)


本次演出的《橋下那個跳舞》總長四十五分鐘,並非完整版的舞作。根據編舞家Watan Tusi(瓦旦‧督喜)所宣稱,完整版將有七十分鐘的演出長度,但由於這個版本與2015年的首演版已有諸多差異,且脫去文化中心式演出版本的舞台與燈光設計後,更顯出編舞家對於空間整體元素的敏感度,以及使用腳譜縫合意念的熟稔度,因而我認為此次的舞作,是個極佳的觀察點:能照見編舞家與舞者們,依靠自行創發的身體鍛鍊方式與動作技巧,至今已經走了多遠。

在本場演出發生前的兩三天,新任山地原住民立委Saidai Tarovecahe(伍麗華)在臉書發佈了一則,引起同溫層內小小風傳的影片。她在質詢台上質詢中央研究院院長,呼籲中研院學者們需跨部門共同研究原住民族的知識體系,包含其中所蘊含的哲學觀,以使其能成為未來原住民族學校的基礎。【1】先不論這樣的呼籲,是否反而證成:「知識體系」需由國家級學術機構背書之必要,它實際更反映出幾代原住民族被外來政權截斷的文化河流,而當代原住民族人如何重新讓伏流湧出,並導入此時此刻的急迫。

因著Saidai Tarovecahe立委有教育相關背景的緣故,她選擇由教育資源入手;而編舞家Watan Tusi則以身體為渠道,接引過往的時間與曾被遏止的一切可能。舞作由歌者Ansyang Makazuwan(林源祥)揹著吉他,自彈自唱部落耳熟能詳的山地情歌《真情為誰留》開場,而在之後的演出時間裡,或獨唱,或與舞者合唱,Ansyang Makazuwan又演唱了林班歌《相見又別離》和《忘不了舊日情》,【2】這一首首可以彈著吉他「Am到天亮」【3】的歌曲,除了為觀眾鋪陳族人們聚會時的生活切片,由歌詞不斷觸及的關鍵字──分離、別離,也幽微勾勒出原住民族的勞動史與遷徙史。

為什麼在橋下跳舞?什麼因素讓原住民族得遠離原先的祖居地,使他們移動到陌生的地方,又在異地尋覓與家園相仿之處聚集?《橋下那個跳舞》利用重複出現的動作,與腳譜操演,不停反覆地提問。

於舞作中,觀者或可辨認出幾個關鍵的動作,包含單腳站立,雙手及支撐腳疾速向下震動,以模擬馬路破碎機的機身,和操作時的身體反應;或是身體微蹲,兩手曲肘前伸,彷彿推著獨輪手推車般小跑步,都讓人聯想起離鄉背井到都市打拼的原住民,他們所能夠從事的工作。編舞家Watan Tusi於演後座談上,也屢此提及童年時與父母同住工地旁臨時搭建的簡陋住所,逐建築工程移居的往事,而舞者於舞作中搬動的木板上踩踏腳譜,所發出的聲響,也令他想起踏在工地木棧板上的聲音。

從舞作引用的歌曲與身體記憶中,彷彿這一具具軀體所具備的可能性已被外在環境變遷所截斷,體內流動的時間也因而被遏止。即使統治的政權改變,但統治者只需要一具具聽話的軀體,因此在切斷時間後,軀體被組成軍隊,編組成林班的伐木/造林工人(視政權需要)、都市建設裡的各樣勞工,以及在國家之光神話裡不斷延續的原住民族運動員血脈。

而幸好,身體的可能在舞作中重新開展,並以此導引時間之水源,流經現在,去向未來。舞者在重複著單調且吃重的勞動工作節奏中,隨時都可透過腳譜的踩踏,在宛如參加祭儀的動作裡,瞬間轉換入歡樂的氣氛中;甚或是,當歌者的歌聲加入,族人們的笑鬧聲更勝,吹散剛剛還凝滯著的哀愁。在關於舞團功法「腳譜」的訪問中,編舞家曾提到無論族人離開部落多久,只要在祭儀的時間點回來,他的腳步就出來了,他不會忘記。【4】這再再提醒著觀者,原住民族的可能性仍深埋在體內,只要現實被撐開一點點的縫隙,他們在貧脊的環境中,亦能找到身心自在之所,一條河邊、一座橋下,甚至只有一把吉他,都能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喚回過往之可能。

創作中利用身體呼喚勞動及被迫遷徙的歷史,除了理解及想像過去,也包含著解放未來,於林班歌與勞動身體的正統苦難中,一條縫隙復被舞者的個人特質所撐開。即使在大方向一致的動作序列裡,舞者仍留有相異的動能與彈性速度,也因而在同時開始與抵達的轉圈裡,觀者若細細查探,猶可辨識出過程中,舞者如何以此昭明自身之存在;或是在同樣的歷史前提下,時不時會傳來一聲舞者發出的嬌嗔,跳上一段性感的舞蹈。我想,這亦是編舞家的一種提醒──當過往的歷史成為一種「追求同一」的誘惑,我們如何面對著歷史,卻又自己自己的走向未來。


註釋

1、參考「伍麗華|Saidai / Reseres」臉書粉絲專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aidaiWinForUS/videos/377465513136473/

2、這首林班歌因演唱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歌名,又叫《愛上你是我的錯》,或《既然你把我拋棄》。

3、常聽原住民族友人說,他們只要用吉他按出Am和弦,就能嗨唱一整晚,也成為一種音樂的風格。

4、盧宏文:〈腳譜不言,下自成蹊──對TAI身體劇場「腳譜」的一點觀察〉,PULIMA‧LINK,網址:http://www.pulima.com.tw/Pulima/0309_19092416393274104.aspx

《橋下那個跳舞》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8棟
地點|2020/03/14 19:0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是以「橋下那個跳舞」的「那個」極為複合,難以指稱,並沒有單一答案,因此舞步也紛然:一會兒是台步、一會兒是演唱會式的誇大肢體、下一拍又可以是芭蕾的連續轉圈,也可能只是更簡單的隨節奏搖擺。相同的是,在這時刻的每一個舞蹈與移動都是為了自己,而即使在相同的舞步表現中,也能看見舞者的不同樣貌,以異成群。(黃馨儀)
3月
25
2020
七十分鐘演出用踩踏、用拍擊、用人聲構成了聲響與身體的共舞,將他們的工作樣態、心理衝突、家鄉歌曲的懷念一一道盡,其中有從勞動沉重的象徵動作,傳統群眾的祭儀步伐,也有都會流行的歌曲與舞步等相互交融著。( 蕭亞男)
6月
20
2016
一旦敘事結構並未安排妥當,整齣作品的認知訊息便會散裂為不同片段。如何掌握、扣合與傳達「腳譜」的多重意象,以其串聯作品的敘事結構,並且,更為宏觀地省思「腳譜」作為一種嶄新的原住民樂舞系統,或許是另一道有待解決的課題。(徐國明)
7月
13
2015
現場充滿的身體能量,來自一個Tai正在紀錄與整理的文化源頭:腳譜。截至目前為止,Tai從非單一、特定族群的傳統祭儀整理出六十六種腳譜,成為動作的基礎。舞者通過腳譜進入無形的文化空間,其空間的神話基礎是腳踏地與天、祖靈的精神連結。(吳思鋒)
7月
13
2015
以身體做為行為源頭的角度,重新定義與還原舞與歌在原住民身體文化中的排序與位置;瓦旦‧督喜藉著各種「腳譜」的發展,嘗試證明「無樂之舞」在部落肢體史中可能據有的先位性。(林育世)
6月
30
201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