繚繞於河谷間的踩踏《橋下那個跳舞》
6月
20
2016
橋下那個跳舞(TAI身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5次瀏覽
蕭亞男(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

「喘息聲越大,靈魂就越有力量;踏地聲越大,生命就越向下紮根。」這是TAI身體劇場團長描述著部落長輩們的叮嚀與寄託,也因此在二十號倉庫所看見的《橋下那個跳舞》雖僅有七位舞者,所展現的能量卻極具渲染力與震撼感。瓦旦.督喜是位充滿生命故事的人,他敘說著從原民部落至都市工作的遊子們,過年過節不一定能夠回家鄉團聚,只好相約在城市中橋下的河邊小聚,雖無法身在家鄉卻仍掛記履行著部落耆老們說過的「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透徹」的中心價值。生活故事是瓦旦編舞的題材之一,將最真實的生命歷程轉化成各種歌曲、步伐,經藝術手法轉化後深切傳遞原住民族特有的流浪敘事。

《橋下那個跳舞》的開場在吉他的撥弦聲劃破寧靜,一男自彈自唱著的是情?是愛?是傷痛?背後垂降的三根桅杆平躺在地,與天花板之間各自有四至五條粗繩連接,蜘蛛網般的印入眼簾,象徵著都市橋墩下的地點感,同時也表現出TAI的舞作常在簡陋克難的環境下誕生。其他舞者漸入,以駝著身軀、雙手握拳、沉重緩慢的步伐前進,象徵性的模仿工地進行勞務時推車的姿勢,並從中變化出隊形聚散、空間水平。緊接著舞者們雙手甩盪,雙腳踩踏著「腳譜」,動作在重心移轉之間流暢的拼湊出不同的節奏,並在合唱加入後,氣氛更是轉趨明亮輕快,好似在工作時的自得其樂、自娛娛人,顯現出原住民的樂天性格與民族性。當下集體整齊踩踏的節奏震盪著地板,讓觀眾席都清晰感受到強烈的力量而引起共鳴,喚醒被理智過度包裝的我們拆卸下一些枷鎖,添加一些感性,讓心能更貼近當下的時空,讓呼吸能跟隨著舞者們共同起落。

接續片段呈現橋下的遊子們聚集著,大夥們圍著營火卻仍蜷縮著身體的打著哆嗦,從嘴裡哈出的氣拼命暖著雙手的情景。在烈火與淒冷的對比運用下,以及身體空間的緊縮彎曲,刻畫出思鄉之情的難解與憂愁。當全員往右上舞台吹氣時,如同把思念傳達至山的另一頭,告訴家鄉掛心的人:「我很好」。漸漸地,當場上所有動作暫停後,一名女舞者高歌吟唱:「告訴我,告訴我,告訴你愛我,真情到底為誰留」,穿透力十足的高亢嗓音,吶喊著心中無奈,旋律如同繚繞於河谷間無止盡的蔓延。

《橋》的七十分鐘演出用踩踏、用拍擊、用人聲構成了聲響與身體的共舞,將他們的工作樣態、心理衝突、家鄉歌曲的懷念一一道盡,其中有從勞動沉重的象徵動作,傳統群眾的祭儀步伐,也有都會流行的歌曲與舞步等相互交融著。但或許鄉愁的確無解,《橋》以歡唱至身心俱疲的狀態下漸漸收尾,結局的些許模糊,讓觀者留下的不僅是與舞者同理的惆悵之感,也留下不確定的疑問,此舉不免諷刺著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極端差異。

此場演出的動作設計簡單且重複性高,運用堆疊的手法強調出用人體創造出的節奏,這節奏不僅限於發出的聲響,包含視覺上也可見如此。瓦旦透過傳統的祭儀樂舞融入生活元素,產生另一種創新但不複雜的現代原民舞蹈風格,正因其簡樸純真,讓觀眾與作品的距離更靠近、更能感同身受。身為一位編創者,在藝術作品的展演或因內心渴望傳遞某些觀點,又或為實驗創新手法而編創。然而,瓦旦的編創手法適時地客觀跳脫至觀眾的角色,嘗試著將故事「說清楚」,讓內部與外部的情感可以交流,讓觀眾可以帶些「禮物」回家思索與感動,這對表演工作者與觀者來說都是莫大的回饋。

《橋下那個跳舞》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台中市二十號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舞者在重複著單調且吃重的勞動工作節奏中,隨時都可透過腳譜的踩踏,在宛如參加祭儀的動作裡,瞬間轉換入歡樂的氣氛中;甚或是,當歌者的歌聲加入,族人們的笑鬧聲更勝,吹散剛剛還凝滯著的哀愁。(盧宏文)
4月
01
2020
是以「橋下那個跳舞」的「那個」極為複合,難以指稱,並沒有單一答案,因此舞步也紛然:一會兒是台步、一會兒是演唱會式的誇大肢體、下一拍又可以是芭蕾的連續轉圈,也可能只是更簡單的隨節奏搖擺。相同的是,在這時刻的每一個舞蹈與移動都是為了自己,而即使在相同的舞步表現中,也能看見舞者的不同樣貌,以異成群。(黃馨儀)
3月
25
2020
一旦敘事結構並未安排妥當,整齣作品的認知訊息便會散裂為不同片段。如何掌握、扣合與傳達「腳譜」的多重意象,以其串聯作品的敘事結構,並且,更為宏觀地省思「腳譜」作為一種嶄新的原住民樂舞系統,或許是另一道有待解決的課題。(徐國明)
7月
13
2015
現場充滿的身體能量,來自一個Tai正在紀錄與整理的文化源頭:腳譜。截至目前為止,Tai從非單一、特定族群的傳統祭儀整理出六十六種腳譜,成為動作的基礎。舞者通過腳譜進入無形的文化空間,其空間的神話基礎是腳踏地與天、祖靈的精神連結。(吳思鋒)
7月
13
2015
以身體做為行為源頭的角度,重新定義與還原舞與歌在原住民身體文化中的排序與位置;瓦旦‧督喜藉著各種「腳譜」的發展,嘗試證明「無樂之舞」在部落肢體史中可能據有的先位性。(林育世)
6月
30
2015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