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底的生命敘事定向?《果子去哪裡——節氣果物語冬之章》
3月
05
2024
果子去哪裡——節氣果物語冬之章(囝仔人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8次瀏覽

文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所謂的物件劇場,近年越來越多創作出現,而且所運用的素材,包括日常生活的各式用品、光影效果,甚或舞台裝置、投影、化學酸鹼作畫等手法,使得敘事表演的情境更加層次豐富,值得關注。例如2023年八月「魚池戲劇節」在廟內演出的「囝仔人」,雖然當時受限於場地和音響器材,但現場所見《你叫什麼名字?》,運用光影、物件、聲響、口白進行敘事,有其特色,留下深刻印象。

「囝仔人」2021年完成戲劇╱繪本雙線創作計畫的首部曲《節氣果物語──夏之章》,2023年著手進行二部曲,在繪本《落下的果子》上市之前,推出劇場版《果子去哪裡》,以斑斕的光影、色彩、物件等,在小型黑盒子表演空間裡述說一個柑橘家族播遷繁衍的歷史,同時企圖藉此呈現一段關於家的濃厚情感記憶。

開演前,觀眾眼前的舞台上,一個個紙箱堆疊,正如我們平常搬家前後面對的景觀,可能是即將告別一個地方的離去或是才剛要展開的新起點。這個場景,是整場演出的基本畫面,在演員走入述說之前,已經有所鋪陳,特別是舞台底端的暗黃光影斜照、煙霧飄渺,到了劇終,光影再現,更顯昏黃暗沉,乍似歲月悠悠靜好卻也默默流變。

一只如不速之客、從老家寄來的箱子,啟動了敘事──女演員叨叨念著滿滿的箱子裡面「總是會放著當季的水果,春天有枇杷,夏天有火龍果,秋天有水梨,中秋有柚子,而冬天呢,就會有橘子」,引出了「果子時鐘」的譬喻。當下的言語雖然狀似抱怨,但隨著剝開手上的柑橘一瓣入口,酸甜滋味即顯迷人,也可說是呼應了劇中人物表達對家的眷戀。

之後,隨著由物件代表的媽媽、爺爺等角色陸續登場,觀眾跟隨劇中時光倒流,進入演員的童年回憶,重點之一在於過年期間眾多親戚齊聚一堂,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連帶借用了大小尺寸品種不同的柑橘家族一一介紹了高矮胖瘦老老少少的家族成員們。


果子去哪裡——節氣果物語冬之章(囝仔人提供/攝影林筱倩)

日常生活的物件幻化

全劇敘事的表演手法可說細膩,譬如:演員打開箱子的時候,可見裡面有光影折射,有助戲劇魔幻效果;又如揮動的雞毛撢子、鍋鏟、橡皮手套,代表嘮叨的媽媽;板子,可化為飛毯;書本的翻頁,成了飛鳥一般;一張桌子、一座檯燈,便是聚光燈下的一方舞台,斜角拉出一條線成了高峰峭壁,兩隻手拿著緩緩攀升的球體,象徵整個柑橘家族系譜老祖先的相遇(如:寬皮橘、香櫞),爾後,則是在桌子下方打開一面透光的畫幅,手動搖轉畫面流動,衍生出檸檬、萊姆、甜橙、葡萄柚、柚子等,視覺效果精巧而優美。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再者,作品中的故事,承載了什麼樣的世代記憶,也是令人好奇的。因為,劇中的爺爺開始敘事的口吻(包含一般概念裡的外省口音)和內容,大致指向了1950至1980、1990年代的舊曆年過年習俗(包括貼紅字「吉」、發紅包),一方面符合某種存在台灣社會大眾所知的文化形象;二方面卻又思索著,每個活生生的故事總是會具有共通的普遍性之外,同時因著特定的時空環境,出現個別特色的差異性。於此,一顆顆柑橘家族勾起的年節回憶,與劇中主人翁的角色設定之間,存在什麼時空關聯,不免顯得模糊,期待有所發展。

綜觀整個作品,其中的人物與柑橘,可說互為隱喻,幽微而貼切。從開場時出現的果子,熟成後被摘下、打包、裝箱,就此展開行旅。「果子時鐘」繼續運作,旅程中的風景千變萬化,「子籽長成了一棵樹」,驀然回看才發現,他自己成為了新果子的家。這段使用了酸鹼作畫、剪紙投影等表現手法,為全篇敘事展現了斑斕光影、色彩繽紛、節奏舒緩有致,最後,謝幕前的舞台重返靜謐,有如夕陽餘暉的黃光汩汩,流露日常生活氣韻,耐人尋味。


《果子去哪裡——節氣果物語冬之章》

演出|囝仔人
時間|2024/01/20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