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劇場為音樂開一條路:從2022新點子實驗場兩檔音樂跨界製作談起
7月
14
2022
聲妖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71次瀏覽

差不多在 2005 年左右,國內的音樂劇場創作剛開始形成風潮。不論是專業表演團隊或是大專院校的音樂本科生都躍躍欲試,在樂界隱隱有一種輸人不輸陣的氛圍。這個時期的音樂劇場創作,大多是建立在一種將音樂「視覺化」的創作邏輯上面——在樂曲之上堆疊服裝、肢體、舞台美術和燈光效果等外在元素,試圖依此將音樂嫁接在劇場的版圖之中。

然而,就如同陳漢金 2013 年於〈勇闖音樂迷宮—「音樂劇場」的實驗〉【1】一文中所提到的,這樣的音樂劇場,仍停留在一個「加法」式的思維基礎,最終只是在音樂上強行裝上某些視覺因素的「身外之物」,劇場與音樂之間少見有效的互動,更未必能夠為音樂起些積極的作用。

采風樂坊的東方器樂劇場三部曲,可能是這段期間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製作。這個創作時間跨越五年以上的系列作,【2】很大程度的確立了我們現今對音樂劇場的一些即有想像:龐雜的舞美要素、大量的多媒體和繁複的妝髮服裝、串接樂曲的劇情或文本。最重要的則是結合演奏行為的肢體呈現,讓不擅言語的器樂形式,能夠與落實具象的肢體語言共同呈現文本的意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朱宗慶打擊樂團於 2010 年首演的擊樂劇場《木蘭》。演出邀請京劇導演李小平執導(當時的音樂劇場製作還少見有劇場背景的導演腳色),由京劇演員朱勝麗與擊樂演奏家吳珮菁共同詮釋花木蘭一角,並且透過東方擊樂於戲曲藝術的獨特腳色,結合打擊樂自身優異的先天肢體潛力,生長出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表演氛圍。因此在整部《木蘭》之中,擊樂與劇場的交雜顯得渾然天成、能量豐沛。

而相較於第一個十年,有著較多對大型音樂劇場製作的跨界展演;近年我們則開始看見在黑盒子劇場的製作規模之中,思考更具彈性與實驗精神的小型跨領域音樂製作。這篇文章,將以「2022 年新點子實驗場」兩檔以音樂家為核心的跨領域音樂製作切入——分別是國樂團體三個人的《催化效應-融・共感》,以及擊樂音樂家洪于雯與劇場編導張魕米共同編創的《聲妖錄》——看看在國內對音樂劇場實踐已耕耘超過十五年的今日,「音樂如何劇場」或是「劇場如何奏樂」,以及我們又發現了什麼樣的靈光或想像。

觀看的主體:劇場如何「讓位」給音樂

無論是什麼光怪陸離的跨界創作,我們總是可以在其中找到一個做為核心的藝術形式。猶如植物的生長點一般,從中延伸出作品的內涵與呈現的語彙,進而與其他藝術形式嫁接。理想狀態下,無論這些跨界製作中的各個藝術形式之間是否存在明確的主客關係,核心概念都應當作為觀看的主體而存在。

但不管音樂家們再怎麼不願意承認,對於大多數閱聽人而言,視覺的資訊總是比聽覺來得具象且容易接收;藝術家和表演者一時拿捏失準,音樂便容易喪失其被欣賞的主體位置。這種在「音樂跨領域製作中,音樂是否淪為配樂」的批評和質疑,幾乎從「音樂劇場」這個概念在臺灣藝壇初露頭角的時候,就從未消失過。因此音樂跨域製作最大的課題之一,便是如何讓劇場適時地「讓位」給聲音,讓樂曲仍然是觀眾欣賞的重心;但同時,劇場又不能只是音樂的「外塗裝」,而需與作品內涵維持著密切不斷的有機連結。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在三個人的《催化效應-融・共感》(以下簡稱《催化效應》)裡,兩側對照的觀眾席將表演區塊框成一個狹長的方形,燈光與舞台燈管裝置在劇場中央的演奏區自在地灑落,由多媒體藝術家李浩設計的影像則被安置在舞台的兩側邊界(一個視覺上最為次要的位置)。《催化效應》讓觀者更聚焦於演奏區內音樂家們的表演呈現,但也讓音樂與劇場成為涇渭分明的兩端。即便視聽效果奇幻而絢麗,這些視覺上繽紛的藝術語彙與文本(曲目)內涵之間,卻難免產生某種程度的斷裂。

而相較於《催化效應》中,各個藝術形式層次分明的主客關係;《聲妖錄》的劇場呈現和聲響設計則更具整體概念。全身黑衣的表演者在昏暗的劇場中幾乎隱形,以一種介於表演(performing)與行為(performance)之間的方式演奏手上的樂器和物件(甚至於這樣的演出算不算是一種「演奏」,也都有十分寬廣的討論空間),讓各種聲響在觀演混雜、無定向的劇場空間恣意竄出。《聲妖錄》在狹小的實驗劇場動用了大型垂吊的舞台設置、雷射光、頂棚與地面各一組的煙機,以及各式燈光和舞台設備,但這些劇場語言僅在幾個關鍵的 cue 點提供觀眾投放注意力的標的,讓聲音設計與整體音響的空間感能夠順勢而出、盡情揮灑。


聲妖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度量時間」的戲劇意義與音樂意義

我們不時會以「時基藝術」(time-based)這樣的概念去指涉音樂的性質。即便現代音樂看似從樂譜上,以二分或三分法為基礎邏輯的節奏和節拍解脫,但不代表創作者和演奏家就此放棄以音符度量時間的指導原則。相反的,現代音樂對於音符時值的掌握和規範更為嚴格,如約翰.凱吉劃下歷史新頁的《4分33秒》,許多現代音樂創作者以分秒計數來定義譜上的音符長度。相較於傳統的記譜法,現代音樂釋放給演奏家對時間的詮釋空間,某些時候可能更少。

因此,儘管我們可以在《催化效應》中感受作曲家及演奏家對於樂器的音高與音色充滿了實驗精神,無時不往極限處探索;卻也不難從每一位演奏者輪流兼任指揮、工整比劃節拍的戒慎姿態,察覺《催化效應》裡的樂曲對於時間和節奏的嚴謹掌控。而在一部跨域音樂製作中,只有這種音樂意義上的「度量時間」概念,與劇場製作上的場景調度彼此產生化學作用(或許是某個音色點亮某禎畫面、也可能是某一段旋律啟動一段肢體呈現),那個時刻才是樂曲真正落實具象而「被看見」的瞬間。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催化效應》中的音樂與劇場在兩個壁壘分明的平面上,《聲妖錄》的狀況則相對複雜許多。《聲妖錄》中的聲響大量源於撕紙、揉泡泡布、滾動物品等物件操演。時間雖然也同樣被這些奇特的聲響給「度量」了,但觀眾卻並不必然要用理解「樂曲」的邏輯,去掌握這些聲音。而我也同意白斐嵐於〈相信你的耳朵,但不要相信太多──《聲妖錄》〉【3】一文中所說,「與其說這(《聲妖錄》)是一個聲音作品,反更接近於以聲音為符號的劇場體驗。」因為這些奇形怪狀的聲響,精準地與《聲妖錄》的劇場語彙(比如燈光、雷射、裝置、物件)緊密貼合著,讓《聲妖錄》帶給觀者的整體體驗,更像是在「看」一檔聲音表演,而未必是聽一場音樂演出。

當觀眾身處各種聲響此起彼落的表演空間,聲響與表演、舞美要素四處竄動,此時該以劇場還是音樂的角度去理解當下所聽到的聲音,無疑是在欣賞像《聲妖錄》這樣形式曖昧的跨界製作時,趣味之所在。

Experimentally Hear?我們真的打開更多聆聽的向度了嗎?

在實驗劇場的前台服務處,原本貼著用壓克力切割出的「Experimental Theater」字樣。到了《聲妖錄》的演出現場,這行字卻被某種舞台材料添加、遮住了幾個字母,而變成了「Experimentally Hear」。這個小細節似乎暗示了《聲妖錄》嘗試探索一場音樂展演中,聽眾與樂曲的關係。這樣的探索,和「聆聽」的概念本身有著詰問的意圖。


聲妖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這篇文章截至目前為止,都在討論一部跨領域音樂製作之中,音樂與其他視野所及的藝術語言,如何在有限的舞台與彼此斡旋、直至妥協的過程。然而若我們把聽覺獨立於其他五感之外,這些跨領域的嘗試,是否真的成功地再造觀眾聆聽音樂和進入樂曲的方法,幫助音樂獲得更多元的可能或是更奇異的樣貌?

《催化效應》是一部高度劇場化的室內樂音樂會,而《聲妖錄》的形式則在物件劇場、行為藝術、音樂劇場之間擺盪而難以定義。無論演出呈現的方式在劇場和音樂會的光譜之間如何位移徘徊,現在的音樂跨領域製作都早已不安於「讓音樂視覺化」的扁平概念——而是真正從作品內核出發,打造五感共融的觀演關係。

只是我總是忍不住思考,在這一連串不間斷的變態之中,觀眾聆聽/欣賞作品的方式的確是變得更為豐富而有趣。但對於樂曲本身,和作曲家、演奏家來說,跨領域的概念是否仍然只是一個平台?最終作為創作果實的作品,是否仍在樂器和音符之間打轉博弈?當劇場的魔法隨落幕之後散去,屬於音樂的那部分又是否真的走到了更遠的地方?


催化效應-融・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聲妖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在這個持續加速、愈發暴衝的時代思潮中,每過三年、五年就會出現一個被各方藝術家捧在手心的關鍵字:前些日子可能是「沉浸式」,再來是「5G」、「元宇宙」,再過來則是「生成式藝術」或「走讀式展演」。有些概念在曇花一現後被掃進歷史糟粕,有些則獲得足夠的耕耘而持續發展。

在跨領域創作漸成態勢的時候,音樂劇場應運而生。如今跨領域無疑已成顯學,甚至成為一部製作足以登台亮相、斬露頭角的基本配備,音樂劇場必然也需要更多的靈感與新象,來為這個本就充滿模糊空間、有著許多操作彈性的演出形式添加更多的可能。

最後,演出的形式與聲響的載體或許千變萬化,但我們仍不能忘記,在光怪陸離的外在呈現裡,音樂仍然應是位居核心的母題。如此一來,觀演雙方才可能「聽」見無數實驗碰撞擊出的吉光片羽,讓劇場成為音樂得以流淌的另一條奇徑。


註釋:

  1. 勇闖音樂迷宮 —「音樂劇場」的實驗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j/2013052808 

  2. 三部曲分別是〈十面埋伏〉(2005)、〈西遊記〉(2009)、和〈無極〉(2011)。

  3. 相信你的耳朵,但不要相信太多──《聲妖錄》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5129

《催化效應-融・共感、聲妖錄》

演出|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洪于雯《聲妖錄》
時間|2022/06/05(日)14:30、2022/06/26(日)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