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的耳朵,但不要相信太多──《聲妖錄》
7月
04
2022
聲妖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0次瀏覽

白斐嵐(特約評論人)


抽象的聲音最難用文字形容。古典樂評訴諸高度專業的音樂語彙,在說著同樣語言的人們之間流通,抽絲剝繭。新時代的聲響自由,勇於突破,更願意把詮釋交給難以複製的個人聆聽經驗與體感連結。如新點子實驗場由洪于雯主創之《聲妖錄》,在節目單上是這麼說的:「觀眾可在參與演出的過程中,形塑出專屬自己的聲音妖怪,建構各種『聲妖』的奇想旅程」。

那麼,也就容我在此僭越創作者對作品的主權,或說讓我實踐身為一名觀眾、得以自由聯想的特權,簡短從主觀角度描述這一小時的體驗與理解。

聚集日常聲響的聽覺探索

黑暗,似乎成了放大聽覺的必要途徑。

不免俗地,觀眾分作三組在黑暗中魚貫走入實驗劇場,穿梭在紙幕圍起的狹小走道間,在幾處定點停下。這時偶有表演者開始操作日常物件(如倒水、開關拉鍊袋、撕塑膠膠帶)製造規律音效(甚至還用手機精準計時),令人想起2010年瑞典電影《噪反城市》——從周遭規律的環境音如幫浦聲、打字聲、打動聲編排成樂的企圖;此外,表演者彷彿隱身在聲音物件後,同時透過遊戲場式的電子音效指示動線移動、並啟動另一段聲音表演段落,則讓我回到2015年台中歌劇院戶外演出《鋼鐵交響詩》的現場——藉由聲音的動靜切換來暗示、或賦予物件生命,更像是對機械時代物件結構無人運作的詩意致敬。


聲妖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接著,觀眾被引導帶入紙幕內的座位區坐下。我們在一長段「聲音表演」的過程中,辨識出各式各樣先前曾匆匆一撇的聲音(如前面提及的倒水、膠帶聲),還有各種為室內帶來入侵焦慮的聲音(像是電話鈴響、排水孔冒水聲,彷彿有什麼東西急於闖入)。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遠古時代曾讓妲己無比沉迷的毀物聲,從撕紙到氣泡布,都自體感、聽覺甚或集體文化經驗,營造出某種難以解釋的愉悅感(正如表演者也將氣泡布交由其中一名觀眾接手操作)。最後,在各式各樣的球類彈跳、滾動中,帶出另一整片水聲、雨聲般的自然音景。直到一切歸於寂靜,場燈打亮,表演者已遁形無蹤,留下好奇的觀眾如我,在四處凌亂的物件中,尋找方才聲音確實曾經存在的痕跡。走出劇院的廊道,若尚未因現場擺設大量塑膠袋產生對環保永續的猶疑,那麼倒還能重溫一次體感繚繞的沙沙聲。


聲妖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用聲音的想像,喚醒看不見的妖

有一句話叫「眼見為憑」,英文版或許更為貼切:「seeing is believing」——因為看見,才得以相信某事物的存在。
不過,那些你我看不見,卻明確知道它確實存在的事物呢?例如鬼怪,也例如聲音;在相信存在但看不見之間的縫隙,讓想像力得以攪動感官與情緒。這或許也是《聲妖錄》將聲音比擬為鬼怪的原因。迷魅之處並不在於聲音本身,而在於聲音本身勾起存在卻又不在、可及卻又不可及的形體。像這樣的聲音嘗試,其實也不是第一次。在同一場地便有2019年薛詠之《柏拉圖的洞穴》,藉由敘事凸顯聲音與物件操作的對應關係;但更接近的案例應是2012年,黃翊在《舞蹈秋天》的階段性呈現《物》——刻意將聲音與動作或物件「錯位」,一方面讓觀眾自由解讀、想像,另一方面「當聲音從原身之『物』剝落,與另一種身體動作結合,雙方也就順勢脫離了本身既定之身分,產生了新的意義」。【1】

回到《聲妖錄》這個作品,其不同之處在於表演者的操作被淡化甚至抹除,不是被遮蔽,就是隱身在黑暗中。然而我們依然可從聲音本身,感受到表演者反而更像是某種操偶師,試圖在中性無痕且極度收斂、抑制的身體動能中「還原」物件本身聲音之原貌(如果物件聲音真有「原貌」)。與其說這是一個聲音作品,反更接近於以聲音為符號的劇場體驗。我們不是要在此聽見聲音,而是透過聲音作為介質,看見聲音所牽引的「個人」畫面。

召喚了一切鬼魅,聲音卻被借位

然而,這既是《聲妖錄》的詩意所在,卻也是它的侷限——至少對「聲音表現」還是懷抱著某種期待的觀眾來說是如此。林林總總的物件雖多,但聲音卻顯得貧乏且一致,無法開創更豐富的聽覺可能性。在表演者中性抑制的操作下,許多時候只是發出聲音,而並未琢磨聲音如力度、快慢等特性。在聲音與聲音間少有呼應與對話,自然也未能進一步形成結構,反而只是單純觸發想像、提供解讀而已(這恰好是開頭提到《噪反城市》與《鋼鐵交響詩》兩齣作品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或許也因此啟動了我對聽覺先入為主的期待;但不可諱言的,的確也因聲音營造的單調化,而少了多重感官的交互作用)。


聲妖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唐健哲)

如此一來,即便身處黑暗中,一切訴諸聽覺,卻終究回歸到「seeing is believing」的界定。只是這次看見的是耳朵,不是眼睛。以聲音為介質、為題旨,卻未能讓聲音發揮自己的可能性;召喚了一切鬼魅,聲音卻被借位。

也或許,只是因為我對聲音太過執著而已?


註解:

  1.     引自本人評論〈從聲音之動靜重新聽見舞蹈《物》第一階段、《寂靜敲門》〉,表演藝術評論台,刊於2015年12月18日(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18777)。


《聲妖錄》

演出|洪于雯
時間|2022/06/25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進一步地問,刻意策動如此大量日常聲響的意義何在?若要找到答案,我們必須回頭叩問作品的「形式」——亦即,這些日常聲響被組織、被呈現、最後被聆聽的場域與方法。(顏采騰)
7月
11
2022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