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於視覺的美好《2015栽種關係》
4月
22
2015
2015栽種關係(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9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對於關係,曖昧令人又愛又恨,恨在關係的不清楚、模糊、若有似無,但也正是若有似無帶來了無限想像,面對神秘的他者,來往間,在虛空中舞著、觸摸著,這是愛之可能所在。一旦關係被說盡,隨之而來的便是固定的距離、可預測的發展。一種預期被「看見」而非可以被「感受」的關係。

風乎舞雩舞團《2015栽種關係》的關係乍看是關於男女,其中一條清晰可辨的線是由舞者林俊余與黃偉綸所共築的男女關係;再來,也是講生命,三位舞者透過肢體旋擰、手腕纏轉模擬蘭花的含苞、綻放與凋零,氣韻生動的很;接著,是講時間,象徵時間的女子細心、耐心的栽植與等待,如何栽種生命就像如何培養關係,時間之於關係、之於生命都是創造。

編舞者顏鳳曦所給出的命題與佈局相當清晰明瞭,直擊重點。舞作開始的影像便開門見山:拿著鏟子的手正培土。男女關係的合與分也構築在滿布傢俱的空間中,關係與物件一起成長衰弱,睹物思人大約是因此產生的吧:曾經交流想法的桌子、分享歡樂的沙發、纏綿的床褥等等,後來原本分享知識的書櫃,成為彼此衝突、氣力拉鋸的媒介。隨著男女關係的發展,三朵蘭花則藉由鬆緊有致、剛柔並濟的肢體,在物件各處蔓延盤踞、歷經寒冬的凋零與重生,與男女關係的起承轉合互為呼應,帶出空間與時間線條流轉。象徵時間的女子則在各物件上鋪滿種植蘭花所需的海藻,培育關係與生命,等待萌芽。在時間的看顧下,關係於是從一片清晰稚嫩的白(服裝的白與舞台視覺的白)一天天生長發展,化為繽紛豔麗的色彩。至此,佔據舞台各處的傢俱、男女關係、時間、蘭花生命,透過影像、文本與肢體在舞台上丟出了滿滿加乘的「可見」訊息。就視覺而言工整清晰:文本的起承轉合、各角色所對應的肢體樣態、藉由舞台佈局與角色間的關係發展等,皆在視覺上強調同一條沒有岔路的生命與關係起落。

訊息加乘的想像乍看無虞,蘭花的肢體是生意盎然、氣韻流轉;男女關係肢體模擬日常動作,愛慾、激情與衝突雖只在皮膚表層,但視覺化的肢體、文本與影像至少將該說的都說了,清楚明瞭,可回頭想想,卻碰不到身體,只能遠觀蘭花美妙身姿以及在男女皮膚表層的激情與衝突,觀者失去身體感參與的可能。所幸舞作進行至寒冬處,聲音與空氣氛圍以及林俊余的瘦弱身體似乎開放了缺口,讓空間中的參與者得以在缺口處稍稍感覺身體的存在,然而因為前面累積的肢體衝突只在皮膚外,寒冬也變涼風,未能侵體。另一方面,本來是生命起落間得以岔出的缺口,因文本舖陳的多線單向,即使訊息加乘,卻指向可被預知的同一處,佔據了觀者、作品、編舞者於虛空交感共舞的空間。

看的見潔白與繽紛,卻觸不到生命與關係起落的刻骨,作為觀者,彷彿只能在可見的層面徘徊,欣賞完好單純的關係,在細心的培育下歷經風霜依然美好,卻怎的就進不去感知的渾沌世界撫觸,關於關係、生命與栽植,更支離破碎、更紛雜無序、無法線性觀察並以一概之的邏輯。完滿的愛很好、單純的關係也很好,但是什麼支撐起這完滿的?大概視覺化的再現無法侵入身體,亦無法撐起這關於完滿的骨與肉吧。

《2015栽種關係》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5/04/11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相對於黑衣女子的淺動與蝴蝶蘭的被動,三小白靈活有致的跳動,著實令人心動。這三位舞者的身體能力和賦予她們的動作設計,成就了這次的「關係」中,最精緻的舞蹈段落。她們有如潑墨畫中的留白,擔起畫龍點睛的要務。(戴君安)
12月
10
2015
顏鳳曦在《關係》中延續其文學式的編舞興趣;困難的是,如何在一個框限的家屋場景中,調度三個軸線複雜的舞者關係,如何在視、聽覺的意象營造,取得詩意的平衡?(李時雍)
4月
22
201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