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栽種的舊敘事《2015栽種關係》
12月
10
2015
2015栽種關係(劉人豪 攝,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8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製作演出的《2015栽種關係》是個多重調整後的再生作品,這是自2012年創作《關係》以來的延伸版之一。近三年來,《關係》不斷的翻修、重建,雖然都以熟悉的擺設(沙發、雙人床、書櫃、衣櫥等各式白色傢俱)開場,也都圍繞在一對男女的關係上發展,但每一次的精修後,都以不同的面貌示眾,呈現每一段「關係」的複雜多變,也似乎暗喻即使和同一個人的同一段關係,都可能存在著不同的危機與轉機。

這回的關係是從一段栽種的影片拉開序幕,然後再由三小白(三位白衣女子)以流瀉圓潤如露珠滾動般的精巧動作,滑過每個眼前的家具以開展另一段引言。一身黑衣的女子(王彥蘅)沉穩持重的進場,不疾不徐的執行她翻土、播種、澆水的職務。她將黑土撒在床上的那一刻,似乎預言即將在床上建立起的一段關係。

場中,搶眼的白花紅心蝴蝶蘭,在一片白的家具中顯得格外醒目。高雅的蝴蝶蘭輝映舞者的衣著,三小白(汪秀珊、張菀真、甘翰馨)的全身白衣白褲、紅衣女子(徐寳璇)的豔紅洋裝和紅衣白褲的男子(黃偉綸),儼然像放大、散落的蝴蝶蘭花瓣與花蕊。

在任一段落中,蝴蝶蘭的靜謐之姿,總是吸引著目光的焦距,即使在黑衣女子把蘭花拿進衣櫥,關上門板後,仍使人難忘它的存在。短暫的隱身之後,當門板打開,再度現身的蝴蝶蘭,更顯得吸睛。

王彥蘅飾演的黑衣女子可算是個奇特的安排,她看來不慍不火,沒有舞動的姿勢或跳躍的動作來標示她的舞者身分。她像個路人一般,有時提著一桶沙土,倒在床上將土撥開;有時拿著小水桶,澆灌她栽種的植物;有時則只是安靜地將蘭花移位,她所做的都是一些看似無關舞蹈的日常生活動作。但是在我看來,她不像是普通的路人,倒像是武俠小說中深藏不露的高人,默默而慎重的牽引著整個關係的延續與中斷。

黑衣女子和蝴蝶蘭一樣安靜,卻也一樣的引人注目,這兩個少動與不動的人與物,在這場舞蹈中,和其他舞者成為強烈的對比,增加了無言的張力,像是一場沒有台詞的戲,上演著壁壘分明的對峙與拉扯;也像是風平浪靜的海平面,對照著海面下的波濤洶湧,這樣的關係不也耐人尋味?!

相對於黑衣女子的淺動與蝴蝶蘭的被動,三小白靈活有致的跳動,著實令人心動,她們有時敏捷俐落像精靈化身;有時則緩移慢踱如遊絲飛絮。這三位舞者的身體能力和賦予她們的動作設計,成就了這次的「關係」中,最精緻的舞蹈段落。她們有如潑墨畫中的留白,擔起畫龍點睛的要務。

含蓄的男女雙人沒有刻意閃出烈焰般熾熱的火花,但是每一撫觸都傳遞著一股深層的情慾需求;而每一次的眼神交錯也暗示了冷淡而脆弱的情感基礎,他們對彼此不怎麼熱絡的身體語彙,反映了速食愛情的現象。整場演出中,似也有意無意的襯托著女人總是弱者的劇情,這樣的表現顯得有點「通俗」,我倒期待看到心靈受傷的男人,苦等女人回頭的安排,但這樣的期待總是落空,從來沒有在我看過的幾版不同的《關係》中出現。

男女雙人離開床後的關係開始變冷,隨著影片出現下雨的畫面,雷聲轟隆的意象也跟著出現,再延伸到有如飄雪般的場景,漸層堆積的加深冰冷孤寂之感。紅衣女子站在椅子上,任憑飄墜的風雪霜片覆蓋頭臉,宛若苦苦等候男人回家的落寞女子。這令我想起2012年的《關係》精緻篇,一樣是十數分鐘的風雪飄落景象,場上空無一人,卻更能允許觀者自由醞釀各種想像畫面,而不僅是孤身苦立的女子畫面。

這一次的男女關係不似三年前有著幸福收場(happy ending)的結局,而是各自回歸原先狀態,甚至彼此成為平行線的結局。這樣的結尾,既留下較多讓觀者填補思緒的空間,也留下未完待續的伏筆,好似藉以鋪陳這段關係有可能再發展的機率。

雖說,將舊作不斷修改以求精進是件好事;然而,我真心覺得《關係》應該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否則就會令人懷疑編舞家的創作能量已現危機,像是划著船槳在湖心打轉的狀態,頗有停滯不前或繞不出漩渦之感。

《2015栽種關係》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5/12/05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累積的肢體衝突只在皮膚外,未能侵體。另一方面,因文本舖陳的多線單向,即使訊息加乘,卻指向可被預知的同一處,佔據了觀者、作品、編舞者於虛空交感共舞的空間。(樊香君)
4月
22
2015
顏鳳曦在《關係》中延續其文學式的編舞興趣;困難的是,如何在一個框限的家屋場景中,調度三個軸線複雜的舞者關係,如何在視、聽覺的意象營造,取得詩意的平衡?(李時雍)
4月
22
201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