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栽種的舊敘事《2015栽種關係》
12月
10
2015
2015栽種關係(劉人豪 攝,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7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製作演出的《2015栽種關係》是個多重調整後的再生作品,這是自2012年創作《關係》以來的延伸版之一。近三年來,《關係》不斷的翻修、重建,雖然都以熟悉的擺設(沙發、雙人床、書櫃、衣櫥等各式白色傢俱)開場,也都圍繞在一對男女的關係上發展,但每一次的精修後,都以不同的面貌示眾,呈現每一段「關係」的複雜多變,也似乎暗喻即使和同一個人的同一段關係,都可能存在著不同的危機與轉機。

這回的關係是從一段栽種的影片拉開序幕,然後再由三小白(三位白衣女子)以流瀉圓潤如露珠滾動般的精巧動作,滑過每個眼前的家具以開展另一段引言。一身黑衣的女子(王彥蘅)沉穩持重的進場,不疾不徐的執行她翻土、播種、澆水的職務。她將黑土撒在床上的那一刻,似乎預言即將在床上建立起的一段關係。

場中,搶眼的白花紅心蝴蝶蘭,在一片白的家具中顯得格外醒目。高雅的蝴蝶蘭輝映舞者的衣著,三小白(汪秀珊、張菀真、甘翰馨)的全身白衣白褲、紅衣女子(徐寳璇)的豔紅洋裝和紅衣白褲的男子(黃偉綸),儼然像放大、散落的蝴蝶蘭花瓣與花蕊。

在任一段落中,蝴蝶蘭的靜謐之姿,總是吸引著目光的焦距,即使在黑衣女子把蘭花拿進衣櫥,關上門板後,仍使人難忘它的存在。短暫的隱身之後,當門板打開,再度現身的蝴蝶蘭,更顯得吸睛。

王彥蘅飾演的黑衣女子可算是個奇特的安排,她看來不慍不火,沒有舞動的姿勢或跳躍的動作來標示她的舞者身分。她像個路人一般,有時提著一桶沙土,倒在床上將土撥開;有時拿著小水桶,澆灌她栽種的植物;有時則只是安靜地將蘭花移位,她所做的都是一些看似無關舞蹈的日常生活動作。但是在我看來,她不像是普通的路人,倒像是武俠小說中深藏不露的高人,默默而慎重的牽引著整個關係的延續與中斷。

黑衣女子和蝴蝶蘭一樣安靜,卻也一樣的引人注目,這兩個少動與不動的人與物,在這場舞蹈中,和其他舞者成為強烈的對比,增加了無言的張力,像是一場沒有台詞的戲,上演著壁壘分明的對峙與拉扯;也像是風平浪靜的海平面,對照著海面下的波濤洶湧,這樣的關係不也耐人尋味?!

相對於黑衣女子的淺動與蝴蝶蘭的被動,三小白靈活有致的跳動,著實令人心動,她們有時敏捷俐落像精靈化身;有時則緩移慢踱如遊絲飛絮。這三位舞者的身體能力和賦予她們的動作設計,成就了這次的「關係」中,最精緻的舞蹈段落。她們有如潑墨畫中的留白,擔起畫龍點睛的要務。

含蓄的男女雙人沒有刻意閃出烈焰般熾熱的火花,但是每一撫觸都傳遞著一股深層的情慾需求;而每一次的眼神交錯也暗示了冷淡而脆弱的情感基礎,他們對彼此不怎麼熱絡的身體語彙,反映了速食愛情的現象。整場演出中,似也有意無意的襯托著女人總是弱者的劇情,這樣的表現顯得有點「通俗」,我倒期待看到心靈受傷的男人,苦等女人回頭的安排,但這樣的期待總是落空,從來沒有在我看過的幾版不同的《關係》中出現。

男女雙人離開床後的關係開始變冷,隨著影片出現下雨的畫面,雷聲轟隆的意象也跟著出現,再延伸到有如飄雪般的場景,漸層堆積的加深冰冷孤寂之感。紅衣女子站在椅子上,任憑飄墜的風雪霜片覆蓋頭臉,宛若苦苦等候男人回家的落寞女子。這令我想起2012年的《關係》精緻篇,一樣是十數分鐘的風雪飄落景象,場上空無一人,卻更能允許觀者自由醞釀各種想像畫面,而不僅是孤身苦立的女子畫面。

這一次的男女關係不似三年前有著幸福收場(happy ending)的結局,而是各自回歸原先狀態,甚至彼此成為平行線的結局。這樣的結尾,既留下較多讓觀者填補思緒的空間,也留下未完待續的伏筆,好似藉以鋪陳這段關係有可能再發展的機率。

雖說,將舊作不斷修改以求精進是件好事;然而,我真心覺得《關係》應該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否則就會令人懷疑編舞家的創作能量已現危機,像是划著船槳在湖心打轉的狀態,頗有停滯不前或繞不出漩渦之感。

《2015栽種關係》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5/12/05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累積的肢體衝突只在皮膚外,未能侵體。另一方面,因文本舖陳的多線單向,即使訊息加乘,卻指向可被預知的同一處,佔據了觀者、作品、編舞者於虛空交感共舞的空間。(樊香君)
4月
22
2015
顏鳳曦在《關係》中延續其文學式的編舞興趣;困難的是,如何在一個框限的家屋場景中,調度三個軸線複雜的舞者關係,如何在視、聽覺的意象營造,取得詩意的平衡?(李時雍)
4月
22
201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