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的詩意,關係的修辭《2015栽種關係》
4月
22
2015
2015栽種關係(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9次瀏覽
李時雍(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我曾經以「詩意」為題,寫下觀看風乎舞雩2013年作品《母親》的想法,透過環狀的舞台設計、滿鋪台之中的碎木削香,從空間、身體動作,到對應的詩歌文本援用,創造了帶有文學性的劇場。對我而言,從《母親》到《2015栽種關係》,文學性,愈加顯明地成為編舞家顏鳳曦在其作品中簽名的字跡。

重問一個恆常的命題:關係;疑問關係在他者和自我間的動態生成,「彼此間的互動猶如栽植出的關係」(節目單),特別以栽種為喻,概念上並回溯至古典詩文講述的倫理,「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化成舞台的主要意象蘭花。舞台上陳設的傢俱,長餐桌、床鋪、架櫃、衣櫥,成一寫實的家屋,上方掛有大片斜傾的屋脊,一致純白如新。《關係》藉由文學式的思索起點,敘事上區分為三條軸線,開場影像投映在床面,鳥鳴音自然,掘土雙手的特寫之際,入場的舞者張菀真,穿梭一室的間隙,幾乎低伏著重心在桌面、地面,手勢身姿如枝葉蔓延;而後黑衣女子(舞者楊琇如)如影像裡走出,攜鏟鏟起倒下的細枝。一對男女(黃偉綸、林俊余)分別走進,各自在家屋裡徘徊著日常。另兩舞者(汪秀珊、甘翰馨)加入開場時的一朵芝蘭,成為一組三人的關係。

具象寫實的男女、蘭花意象的三人、寓意的栽種者,如關係的三種轉喻,重層在同一個家屋空間。一朵蘭花盆栽,在栽種者的捧移中,隨情節,置於舞台不同的象徵所在,長桌中、前側的櫃架高處、衣櫥裡;枯草堆漸鋪撒開來在台前地面之際,音樂轉折,男人和女子展開在長桌上的一段雙人。

透過這對男女,演繹關係從疏離、爭執、暴力以待、和解復猶疑的種種情感片段,隱然帶有時間線性的展開。以長桌為間隔,上下往來追逐的一段;在鋪滿草堆的床鋪上,建立在重複性的、抬舉主題的一段像情感反覆甩落;在沙發兩端,女子為男人推迫摔跌,如暴力爭執的一段等。三朵蘭花作情緒性的對位。編舞者並藉栽種者的鋪撒草堆、鏟土培土,作情節的推進轉折。如此敘事結構,連帶得以同時在台上經營不同的舞蹈身體,融合了風格化的枝葉蔓延的動作主題、日常語彙、戲劇的元素。

顏鳳曦擅於在音樂的烘托、渲染下,營造她的戲劇性,從《母親》到《關係》都採用相當大段落的音樂。同時也擅於創造舞台的視覺意象,開場時投影在床鋪上的掘土影像,衣櫥裡突然現出的街景;或者是,《母親》裡曾經貫穿飛揚的細碎木削,成為《關係》床鋪一段,女舞者被男子拋擲而起時,踢踏揚起的枯草霧塵;中段孤伶中飄落的雪景。

我特別喜歡男女對坐椅上,索求抱擁復被棄之後,獨留女子佇立在椅上高處的一段。編舞者大膽地留置了十幾、二十分鐘的長段空白。音響中呼嘯風起彷如嚴冬,舞者林俊余高高站立椅上孤伶不動,唯眼神投向空茫的眼前。台前隱微失序狂顫終至傾倒有一朵枯竭的蘭花張菀真。光線極幽暗中,栽種者楊琇如披上風衣掩去眉眼,非常緩慢地,搬撤所有傢俱,淨空世界。此時,細雪不斷紛飛落下。顏鳳曦舞台視聽意象豐饒,在此少有的調度上的大段落空白,非空無,反而拮抗了過於盈滿的劇場,而創造出時間艱難經過的詩意片刻。舞台從家屋崩解到無。舞者從孤伶脆危,到目光細微的心情,捕捉住觀看者。令人想起《郊遊》最末,誤入廢墟凝看著斑駁壁畫的眼睛;在此編舞者的調度上,卻恰成一個反向的對望,我們看見的她看見了什麼?

風雪過後,彷歷四季春回。敞開的台上空間,所有初始覆白的物事,被帶入了顏色。回到開始蘭花舞者的意象,迴轉延伸的手勢、旋身愈加不斷,而後景男女緩緩共舞而過。顏鳳曦在《關係》中延續其文學式的編舞興趣;困難的是,如何在一個框限的家屋場景中,調度三個軸線複雜的舞者關係,他們各自之於作品的動作邏輯為何,是否透過道具、光區、舞者動線移動,或其他可能的劇場空間元素,將層次進一步清楚地展現?如何在視、聽覺的意象營造,和留白之間(如飄雪一段),取得詩意的平衡?編舞家近期作品相當程度藉音樂推動氛圍,是否有其他可能?又,《關係》憑藉影像作為一些關鍵的轉折,卻未有足夠的力量構成(如敞開衣櫥,見雨中撐傘的街景掠影,似不足以承擔起某種強烈的視覺隱喻)。彷彿修辭,卻更為困難的劇場整體調度,已呈現在顏鳳曦個人風格的筆觸;而同時,我想或也是在接下的作品中,她自己亦會感好奇的,持續「栽種」的習題。

《2015栽種關係》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5/04/1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相對於黑衣女子的淺動與蝴蝶蘭的被動,三小白靈活有致的跳動,著實令人心動。這三位舞者的身體能力和賦予她們的動作設計,成就了這次的「關係」中,最精緻的舞蹈段落。她們有如潑墨畫中的留白,擔起畫龍點睛的要務。(戴君安)
12月
10
2015
累積的肢體衝突只在皮膚外,未能侵體。另一方面,因文本舖陳的多線單向,即使訊息加乘,卻指向可被預知的同一處,佔據了觀者、作品、編舞者於虛空交感共舞的空間。(樊香君)
4月
22
201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