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人性反思《狩瘟殘書》
6月
26
2023
狩瘟殘書(一心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4次瀏覽

文 許美惠 (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狩瘟殘書》是2023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的壓軸演出。以「瘟疫」為主題,雖然架空了背景的時代地點,但在全球經歷3年大疫甫步入尾聲之際,看到舞台上演著面對傳染病時,民眾因為害怕一面隱匿病情一面獵巫找戰犯,一面向醫者求醫一面又無助而求神,一面贊成集中隔離一面又批判被放棄救治等等使人熟悉的情境,格外讓人感到戲劇與社會的共時性,當然也凸顯了團隊在選題所具備的前瞻性與企圖心。 

劇情發生在不時會發生傳染病「魚鉤瘟」的陳港村,村民信仰的守護神是「王爺」,但他們相信染上魚鉤瘟是「王爺要處罰的人」或是「被王爺選上(要帶走)的人」。編導設計了三尊大中小的「尪仔」不停在台上出沒,隨著疫情升溫晃來盪去,祂們似是王爺象徵卻也象徵瘟神,這個設計貫穿全場,弔詭又巧妙,究竟村民信仰的王爺是守護村民的、還是取人性命的?劇情在這個前提下鋪排,展開了一連串的思辯過程。 

故事分由十年前及十年後(當下)來穿插敘述,外來的父子周仁(孫詩珮飾)、周天懷(孫詩詠飾)一路搖鈴行醫、隨著周仁好友守義來到陳港村,在守義央求下為青梅竹馬阿嬌治好了「學名」是赤花瘟的魚鉤瘟。明明來了可以治病的醫師,但卻不敢聲張,因為在前述弔詭的信仰底下,這是對王爺的冒犯,染病之人在村內的正確處理方式是:集中到「長生厝」──等死。口口聲聲「醫者仁心」的周仁看不下去,決定跳出來破除迷信,用盡全力試圖醫治村民,然而上半場卻停在「周仁最終被送上獻祭的王船」一處,彷彿英雄末日徒留喟然。「集中隔離」是千年以來人們對付傳染病不變的首要作為,但以王爺之名渲染「染疫之人不可救治」,硬生生讓集中隔離處成為等死現場,所反映的實則為面對疫情之下、因害怕自己遭受傳染而亟欲撲滅帶病者的獵巫及自私心態,操控這一切的是人性,「王爺」以魁儡的形象具象呈現在台上,再貼切不過。 

下半場劇情則急速翻轉,帶著周仁血書「王船獻命奉聖裁」的半頁殘書返回陳港村,一心為父報仇的周天懷,憤恨村民的自私愚昧、毀壞長生厝中的王爺像,從一步步的復仇行為中才逐漸得知,殘書的另半頁為「病眾殉祭救天懷」。也就是說──狩瘟殘書的全文是「王船獻命奉聖裁,病眾殉祭救天懷」。周仁的形象一夕崩解,從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神壇跌落,而周天懷的認知翻轉,從振振有辭的討公道者,成為連累村民與父親一同殉葬的始作俑者。村民的憤怒已燃起,失去復仇的正當性的周天懷進退失據,面對重新燃起的瘟疫以及依然自私愚昧的村民之惡,周天懷感到一片茫然。染疫的寶惜在雙方的衝突中犧牲,而這一切的悲劇,究竟該向誰討公道?周天懷只能舉劍問天。 


狩瘟殘書(一心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全劇上下半場的描述與翻轉,令人意外也使人驚喜。把英雄請下神壇,貫徹了編導意念中的「直指人性」論,試圖說明每個人的人性中都有善與惡、無私與自私。操控疫情起伏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人集體的意識所形成的意念角力。沒有染疫的人群因為害怕形成的意念,形塑了殲滅染疫者的想法,藉由王爺之名來達成其「惡念」;醫者周仁、受惠於醫療康復的阿嬌、阿嬌的家人親友守義、春來、寶惜,形成救治眾人的「善念」,雙方無形的意念在相互角力,「神」也只是眾人意念角力的結果。而周仁在面臨喪子之痛時,他心慌了、動搖了,周仁堅持的意念被自我擊潰,於是「善念」潰不成軍,眾人成為獻祭的祭品,共存在人身上的神性與魔性,僅在一念之間。而「把英雄請下神壇」的做法,除了直指人性,更闡明了人性才是主導一切結局走向的主要力量,無異是現在當下最好的反思。 

雖然在下半場,不免會期待著知道真相後的周天懷,仍秉持著「醫者仁心」的周天懷,在寶惜染病、瘟疫再起時,能不能做出與父親不同的決定?能不能扭轉局面?但這個問題似乎無法寄寓於周天懷一人決定,畢竟每一個結局都是眾人意念集結與角力的結果,因此雖然身為觀者有些遺憾,但或許開放式結局已是最適切的表述。 

一心戲劇團雙小生演員孫詩珮、孫詩詠分飾戲分吃重的周仁、周天懷父子,表演稱職引人入勝自是不在話下;值得一提的是孫詩珮本次在唱腔上咬字口型更顯圓潤準確,使得聲線拋出更見寬闊,似有突破自我的成長。孫詩詠雖然可能因太累、某些唱段高音力有未逮,但唱腔念白自然有韻味,且演出十年前的孩童與十年後的少年,角色連貫又符合年齡表現,表演功力使人讚賞。鄭芷芸飾演的寶惜也分孩童與少女,表演上尺度拿捏得宜,唱腔道白都益見厚實,在表演的流暢度上雖然偶見扞格,但已能磨去過多稜角更見自然,足見其長期自我磨練的成績。 

整體而言,《狩瘟殘書》展現了一心戲劇團製作新編戲時,融入時代議題的敏銳度,也展現了編導對當代社會的反省思辯及創作能力,同時也讓演員有充分的表現空間,做為歌仔戲的當代新編,無疑是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 

《狩瘟殘書》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23/05/27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設定有別於戲曲慣用的二元對立,具體呈現瘟疫如何促成政治和宗教結盟的複雜社會,例如多段歌隊形式提示社會群體與主角的互動關係,衝擊強烈。
6月
26
2023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