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境中尋找出口《逃亡2015》
4月
10
2015
逃亡2015(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6次瀏覽
徐瑋瑩(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兼任助理教授)

逃亡,是對現狀不安、不滿所採取的行動。逃亡,是來自內在積累的高漲情緒,外爆為從此地到它地的移動。逃亡,是當現狀無法順隨己意,但自己卻又無力改變之際的選項。逃亡,是一種情緒化,備受壓抑、監視,而不得不選擇的出走。逃亡,是一種選擇,一種渴望獲得身心解放與重生的慾望。然而,逃亡需要勇氣、承擔與不悔的自信。三十舞蹈劇場《逃亡2015》呈現對現狀的強烈不滿;以及,想要逃,卻徬徨與無所適從的狀態。

舞作從一句「你還好嗎?很糟糕」的台詞揭開序幕,這也是逃亡的開始。一排舞者橫列於舞台,有戴安全帽、有帶鍊條、有戴墨鏡、有帶竿子等……像是為逃亡做了準備。然而,一句 「好吧,走吧!」後,一位舞者大步的往前走到舞台前緣,東張西望了一下,又退回原點,像是預告著逃亡的猶疑、徬徨與不可能。這個開場也與結尾-所有舞者圍繞在一張地圖上,以手部動作商量著該往何處去的不確定感-有所呼應。而此想逃卻又退縮與不知逃往何處的困境,對照舞作發想與原創時間2013年,似乎暗示著舞團(亦或編舞者)此兩年來內在某種懸而未決之困境。作品的編排中,透過口語或動作,強烈不滿的情緒與抗議,雖是以大膽自信的動作表態,但卻交織著徬徨、猶疑,與恐懼、退縮,甚至些許的自我讓步(例如,有一段台詞與動作是向有權者請求-「我求你了!」)。對權位者爆炸性的憤怒、指控,卻夾雜著不得不的請求、甚至寄託,身不由己的情狀,令人心痛異常。如此,《逃亡2015》有很大的戲劇張力在於呈顯「為何逃亡」的不滿。

然而,就編創而言,在漆黑中以手電筒呈現「逃亡的狀態」相對吸引人。節目單說這是企圖製造的「超現實」場景,對反於「為何逃亡」的現實場景。在現實與超現實片段交錯呈現下,舞作希望呈現「逃出既有的現實,進入一個未被確立的處境」。換言之,舞作透過虛幻的超現實場景,不只用來對比現實世界,也是逃亡可能之出口。可惜的是,節目單又說,這些得以解放之出口是「我們心裡所幻想的一些不可能達到或企及的虛幻空間及夢想」。於是,可逃亡的他鄉只能存在幻想與夢境中,是一個真實生活無法企及的異地。同時,這些異地也是我們當前所無法指認的,就如台詞重複出現「這不是個地方!」。倘若「地方」是處有座標的區域、有社會關係的場域、有情感依附與記憶之環境,以及,能夠辨識自我認同之所在;在「不是地方」之處,沒有了任何參照、座標,我無法想像人如何確認自己,但編舞者卻對這樣的空間與自我解離有所嚮往。我們或許可以解讀為編舞者對當今社會價值、倫理道德、科層制度、評判標準等框架的否認與拆解。

然而,一切的拆解只能發生在黑暗或夢境中,也就是當舞台呈現漆黑時,只有這時觀眾才有可能覺得空間邊界與障礙物的消失。因為,舞台後緣佇立著一條一條高大傾斜的柱狀物,舞台兩側又是漆黑的牆壁,牆壁上還有麥克風來回移動與監聽,舞台前緣是觀眾席,在四面封閉的空間中,台上舞者像似深陷陷阱的動物,逃亡又如何可能?於是只剩不滿與憤怒的宣洩。但在黑暗時,透過台上手電筒光束的延伸,延展了舞台空間;在漆黑中,因看不見舞台的邊界,而頓時有觀者與舞者同在一條船上的幻覺。如此,觀眾在作品中有兩個角色,一個是監看舞者,構成舞者逃亡的障礙,一個卻是與舞者同遊於幻境中的同伴。

1997年12月三十舞蹈劇場成立,自許為迎向自我實現的新階段。十八年後的作品《逃亡2015》或許可以視為此舞團迎向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因為逃亡,不總是消極或負面的,而可以是對現況熟悉與明瞭後所做的選擇。因此,這也意味著舞團在這些年的成長與蛻變。

《逃亡2015》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5/03/27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