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有多深?《心中有魔鬼》
5月
04
2017
心中有魔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63次瀏覽
吳思鋒(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從馬戲到新馬戲的轉向,是從動物表演到人之特技的改革。英國馬戲導演Timothy Yuval Lenkiewicz與台灣的FOCA合作《心中有魔鬼》,以「特技演員自身的恐懼」為命題,毋寧是一道必修的基本題。可是越簡單的主題越不簡單,畢竟馬戲演員做再多高難度的表演,觀眾都會視為理所當然。那麼,究竟如何鑿掘「恐懼」的縱深?

在語言文本這一端,《心中有魔鬼》採取生命敘說與民間傳說雙線並進。演員輪流自我介紹、口述生命中的恐懼,或者可能造成演員自身恐懼的經驗;另一方面,取道潛藏民族集體心靈的民間傳說,如台灣的魔神仔、虎姑婆以及非洲童話,擴充恐懼的心理深度。於是,當演員運用扯鈴、大鐵環、立方體、椅子頂、疊羅漢、空翻、雙人頂展現特技時,便有語言文本前後銜接,豐富敘述的方式。

虎姑婆咬掉孩子的小耳朵、小指頭的傳說一再由演員口中說出,與其說傳達了演員的童年恐懼,倒不如是藉此勾引在場觀眾童年恐懼的集體記憶,而演員講述非洲童話,主角Miobi碰到的怪物,名字就叫恐懼。傳說與童話蘊藏著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既是外於人的故事,也是內於人的原型,可是不是把話講到這裡就算有到,而是如何用特技表現傳說與童話可能創造的深度。我們聽到故事,聽到演員說他的恐懼是什麼,卻沒有看到故事。

最終,深層的恐懼是無法言說的,語言僅能盡力指認。因此當演員被突然上升的燈桿吊起來,然後墜地的時候,危險感反而一下子浮現出來;因此當燈光切暗,其中五位演員著黑衣橫列於舞台後方,成了前方演員身後的魔神仔的時候,個體恐懼所圖繪的心理陰影,也才被狠狠放大。但這些僅是戲中少數靈光乍現的時刻,語言文本與馬戲特技的相互配搭,民間傳說和生命敘說的連結關係,總歸沒有一加一大於二,豐富敘述並不等於完整敘事,特技的長處反而變成缺陷,跟不上語言文本的深廣。

以主題論,想像中,《心中有魔鬼》或許會是一場讓觀眾共感到忘了鼓掌的演出,因為恐懼總是讓我們突然失去反應,瞬間墜落無主之地,摸黑尋找超越的光源。

《心中有魔鬼》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17/4/29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最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幕莫過於椅子一景,眾人慢慢傳遞一張張白色椅子給與站在左下舞台的男演員,憑著一己之力將椅子往上方疊高然後站上,最後成功站到舉起手便可觸碰舞台頂部的高度。在沒有任何保護設備下攀爬,這是極具危險性和高難度的表演。(陳嘉慧)
11月
02
2018
真實與想像的界線在不斷混淆、擾動的過程裡,就不再如此重要,而魔術的發生就「再真實不過」卻也「再虛幻不過」。於是,我們該選擇相信的到底是何者?魔術師的彈指聲,不再只是給予台上參與者的暗示,連同台下觀眾也一同遊走在進入與抽離想像的位置。(吳岳霖)
10月
09
2018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