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或「複製」?從《劈棺驚夢》的再製思考臺灣豫劇/梆子的前路
7月
26
2024
劈棺驚夢(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3次瀏覽

文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2004年時,臺灣豫劇團的《田姐與莊周》與《試妻!弒妻!》上演,二十年後,《田姐與莊周》演員群變成劇團中流砥柱出演,同時也將劇名更改為《劈棺驚夢》,似有著將關注的角度從「角色與演員」轉向到「劇情寓意」上。儘管二十年前演過,但莊子試妻的故事卻非豫劇的原生劇目,此次重演復刻,似乎有著將新編戲演成豫劇的「新」老戲的意味。

從內容而言,《劈棺驚夢》的劇本維持既有的樣態,唯一的增加,則是在「搧墳」一段移植入京劇蹺功的演出,以及相對應的唱段,藉以增加可看性,除此之外,並無刪減。較大的變動,則是在視覺設計上,將龍套較偏舞蹈的身體,改為戲曲的展演方式,服裝設計也結合了《試妻!弒妻!》的設計,色彩較為飽和,以及將舞台美術從較虛擬的設置,變得更為寫實。

視覺設計的變動,某種層面來說是劇團有意做出不同於二十年前的演出效果,也較符合當代臺灣戲曲舞台的美感樣態。但設計「由虛轉實」的設計,真的符合《劈棺驚夢》嗎?《田姐與莊周》的演出方式,由於採用的是舞蹈的身體與虛擬的舞台美術,因此觀眾的視覺較集中於演員(當時所謂的「精靈」)的身上,從演員的肢體舞動,感受當中的情境。


劈棺驚夢(臺灣豫劇團提供)

但《劈棺驚夢》採用的設置是戲曲的肢體,演出方式回歸到既有的四功五法,特別是毯子和把子功上,但舞台美術轉變成較實的設計時,首先是壓縮演員的肢體表現空間,反而顯得侷促危險,觀眾在視覺上也顯得太滿,而失去了戲曲舞台美術的意象設計──例如「搧墳」一段,將具體的墳塚做出,但旁又預留了蹺步所需的台階,以及大景的樹木設計,都是讓舞台空間過「滿」的設置,而當莊周召喚風火神乾墳時,風火神同時有旗把功、毯子功的呈現,演員的肢體能夠開展的幅度均不大,就視覺效果而言,關注的可能是光影特效,未必是武戲的運用。

劇情由於與《田姐與莊周》無異,整體是將「莊周試妻」的定調成「夫妻溝通不良」,成為豫劇/臺灣梆子的詮釋角度,以與其他劇種有所區別:傳統京劇的荒誕與殘忍,同時有蹺功炫技的層面;李寶春「新老戲」加入的新結局,開展出女性婚姻自主的解讀;崑曲以淒冷的意境取勝。但無論就意境或是演出技巧,《劈棺驚夢》歷時二十多年,要傳達的意涵並未有所提升,或是找到與當代觀眾溝通的意義,甚至為了增加看點,還移入京劇的蹺功,某種層面來說,其實《劈棺驚夢》還是處在豫劇/臺灣梆子在現代化過程中摸索的階段,也無法讓觀眾了解此戲復刻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而要做到平衡,則勢必將部分次要(如老寡婦的教誨)或功能略顯重複(如問道、游春、求相等段的春心動)的情節進行刪減,再將前後比重相互調整,才有可能減輕此種前後不均的現象。


劈棺驚夢(臺灣豫劇團提供)

從戲曲的聲音而論,如果細細比較,可以發現《田姐與莊周》與《劈棺驚夢》主演們的戲曲聲腔有滿大的變化:在《田姐與莊周》中,王海玲、朱海珊自不必言,均是觀眾所熟悉的河南行腔方式,就連唐文華也唱出了足足的「梆子味」;但在《劈棺驚夢》中,行腔方式大幅簡化,不僅是句尾的疙瘩腔或哼唱減少,劇中每字的小腔溜彎也簡化許多,這樣的設計,讓梆子腔時而低迴婉轉、時而高亢嘹亮的曲調變得硬直,反而不耐聽──這樣的現象,也同時表現在臺灣豫劇團近年的新作上,使得自身的演出聲腔特色漸漸演化得與其他劇種無法區分。

但主演們均是曾受過豫劇專科教育的演員,何以會有此種現象?耐人尋味。當中固然也有因為唱功戲集中於下半部,演員體力可能難以支應的原因,但也可從另一種角度思考:由於河南腔掌握度不高,因此發音咬字往現代華語的方式進行發音改良,並以「臺灣梆子」取得豫劇在臺本土化的「正確性」,但由於戲曲是依字行腔,使得行腔方式有所變化,尚可理解,只是將行腔方式簡化至此,或許劇團需要思考不僅是演員與音樂的問題,同時還有劇種聲腔特色如何保留與發展的問題。

舊作的復刻,自然有世代傳承、劇目打磨的意味,但這個打磨是「磨礪」還是「消磨」?又或是只是「舊瓶舊酒」的照單全收?《劈棺驚夢》的重演,其實都在點出,臺灣梆子要走的路還很長,但行走時仍然徬徨。

《劈棺驚夢》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4/06/16 14: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老戲新編不若以往跨文化的豫莎劇、取材本土小說系列、或實驗性質系列等劇目的開創與新意,現今的傳承與復刻路線讓豫劇團近幾年的劇目走向較為保守,但在經典劇目不斷重演的過程中,新一代的觀眾看見豫劇團在演員與劇目傳承中的成果亦是打磨功夫的必經過程。
7月
03
2024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